模具调试
模具调试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40492篇;相关期刊35种,包括锻造与冲压、模具制造、装备制造技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二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先进成型与材料加工技术国际研讨会(AMPT2010)等;模具调试的相关文献由25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光烨、刘志强、庞高磊等。
模具调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0492篇
占比:99.97%
总计:340581篇
模具调试
-研究学者
- 刘光烨
- 刘志强
- 庞高磊
- 李伟
- 杨树余
- 杨海峰
- 胡海青
- 赵振
- 仇保虎
- 任志卫
- 佐飞
- 何奇志
- 刘明
- 叶春
- 周倩
- 孟祥飞
- 宋方金
- 张婷
- 张学文
- 彭修乾
- 曾凡涛
- 李健增
- 李成
- 李涛
- 李爱民
- 杜敬
- 杨律
- 柳玉起
- 段莉莉
- 王冲
- 王忠华
- 胡杰伟
- 胡治钰
- 范春雷
- 许亚军
- 谢志军
- 谭高山
- 赵云杰
- 赵小进
- 邹刚
- 郭志强
- 陈文勇
- 黄喜
- 黄波
- 黄维
- 龙亮坤
- 丁鹏
- 万洪武
- 于官树
- 于旭明
-
-
谭高山
-
-
摘要:
探讨了汽车覆盖件冲压材料流入量的调试方法,从前期工艺设定、模具厂外调试、模具厂内恢复等分阶段分享材料流入量的管控与调试经验,通过对冲压成形过程中材料流入量的管控、调整及恢复,提高了冲压件的外观品质、单品精度的稳定性.
-
-
李仁庆
-
-
摘要:
汽车冲压模具在经历前期的工艺分析、结构设计、压铸、模型制作等基本工艺后,就开始进入钳工组立、装配、研合和调试等较为重要的阶段。模具制造前期的所有工艺流程都可按工时规范和工艺流程标准进行。该文对后期的模具生产工序进行合理的时间控制,并总结出合理的标准化工时利用,从而达到汽车模具制造流程工艺管控标准化。
-
-
郭铁柱
-
-
摘要:
汽车冲压模具从前期工艺分析、结构设计、铸造、模具加工之后,开始进入钳工组立、装配、研合以及调试的最关键阶段.模具前期工艺分析、结构设计、模体铸造以及数控加工阶段,都可以按照工时标准化和流程标准化方式进行.因此,通过有效管控模具后期制造过程和总结标准化合理制造工时的应用,以实现钳工流水线化标准流程作业和合理化工时应用.
-
-
戴荣军;
张湘益
-
-
摘要:
分析了材料开裂原理,从实际应力-应变曲线达到屈服极限但不超过抗拉极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模具平衡块的新型调试方法,实现了将恒定压边力转化为可变压力.此方法缩短了模具调试周期,提升了模具在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有效削减了产品不良率,为后续新产品模具开发提供了经验.
-
-
杨律;
刘志强;
黄维
-
-
摘要:
冲压生产工艺为汽车生产制造的四大工艺之首,冲压件的质量特别是大型冲压覆盖件的质量奠定了整车质量的基础.为了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以及保证制件的稳定品质要求,越来越多汽车整车厂规划应用了大型高速自动化生产线.为了适应高速生产线的生产特性,探讨了冲压模具工艺、结构设计的要点以及厂内调试和提速生产的差异化策略.以冲压模具为载体,充分发挥高速冲压生产线能力,使模具和设备能无缝衔接成一体.
-
-
覃顺全
-
-
摘要:
介绍了项目管理在模具调试管理中的应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总结新车型模具在生产线调试的管理思路和方法,梳理流程标准,在确保新车型量产节点的前提下,为高效、低成本地完成调试项目提供参考思路.
-
-
-
-
陈文勇
-
-
摘要:
根据某后侧围外板的形状和产品要求,对成形困难部位进行前期工艺分析.在工艺面设计中利用AutoForm软件对侧围拉延件进行成形仿真分析,对拉延工艺进行多次调整,包括工艺补充面、板料外形、拉延筋和压边力,得到了优化后的拉延工艺数模.分析后侧围外板模具在调试过程中产生破裂的原因,提出了优化此拉延件质量缺陷的方案,并得到了验证,为相似生产实践提供借鉴.
-
-
陈文勇
-
-
摘要:
根据某后侧围外板的形状和产品要求,对成形困难部位进行前期工艺分析。在工艺面设计中利用AutoForm软件对侧围拉延件进行成形仿真分析,对拉延工艺进行多次调整,包括工艺补充面、板料外形、拉延筋和压边力,得到了优化后的拉延工艺数模。分析后侧围外板模具在调试过程中产生破裂的原因,提出了优化此拉延件质量缺陷的方案,并得到了验证,为相似生产实践提供借鉴。
-
-
-
任志卫;
庞迪;
王玉萍
- 《第十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P60A车型侧围外板整形开裂问题分析,找到产生开裂问题真因,总结出造成外覆盖件整形开裂的预防方法,为了避免外覆盖件整形开裂,首先要对外覆盖件拉延工序减薄率进行管理,对于减薄率的控制分两个阶段进行,为了保证模具的稳定性,防止参数变化,模具温度变回对减薄减薄率的影响,在模具调试过程中,要进行成形领域管理,在模具调试过程中,可使用铅丝对整形工序凸凹模间隙进行测定,一般在初次合模进行测定。
-
-
-
-
赵亚辉;
胡治钰;
刘启淼
- 《第十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销售价格也在逐年降低,这样给汽车厂家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汽车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保证强度要求的提前下,车身冲压件都会采用牌号相对偏低的材料;而现在车身造型日趋流线型和年轻化,这也给冲压成型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如果模具前期开发中、调试中和量产中没有管控好,就会导致开裂.在冲压件开裂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论述了冲压件开裂预防体系的建立.
-
-
赵亚辉;
胡治钰;
刘启淼
- 《第十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销售价格也在逐年降低,这样给汽车厂家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汽车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保证强度要求的提前下,车身冲压件都会采用牌号相对偏低的材料;而现在车身造型日趋流线型和年轻化,这也给冲压成型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如果模具前期开发中、调试中和量产中没有管控好,就会导致开裂.在冲压件开裂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论述了冲压件开裂预防体系的建立.
-
-
赵亚辉;
胡治钰;
刘启淼
- 《第十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销售价格也在逐年降低,这样给汽车厂家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汽车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保证强度要求的提前下,车身冲压件都会采用牌号相对偏低的材料;而现在车身造型日趋流线型和年轻化,这也给冲压成型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如果模具前期开发中、调试中和量产中没有管控好,就会导致开裂.在冲压件开裂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论述了冲压件开裂预防体系的建立.
-
-
赵亚辉;
胡治钰;
刘启淼
- 《第十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销售价格也在逐年降低,这样给汽车厂家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汽车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保证强度要求的提前下,车身冲压件都会采用牌号相对偏低的材料;而现在车身造型日趋流线型和年轻化,这也给冲压成型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如果模具前期开发中、调试中和量产中没有管控好,就会导致开裂.在冲压件开裂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论述了冲压件开裂预防体系的建立.
-
-
高亮;
潘丽娟;
杜永杰;
冉金乐
- 《第十二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主要介绍车架纵梁在模具开发调试过程中,制件出现的回弹情况及所采用的对应方案.通过验证,最终制件的精度满足装车及生产稳定性的需求.减小成形凸模圆角尺寸。经过确认车架的装配信息,纵梁底部圆角不存在搭接关系,适当减小圆角不会影响装车。因此首先采取的对策为将凸模圆角由产品理论值ΦlOmm减小至Φ7mm,用以加大圆角区域材料的塑形变形。缩小成形凸凹模间隙,依据制件实际回弹情况,在相应的凹模背面增加垫片,将凸凹模间隙由1倍料厚缩小至0.90-1倍料厚之间,使材料侧壁略有减薄。实施此对策后,需考虑对凹模进行TD处理,以增加模具镶块寿命,并防止制件侧面被拉毛。凸模翻边形面在沿形约20mm后,上部进行修空0.5mm处理。经过上述三种方案的逐项实施,结合压机上的多轮调试,并对气垫压力的多次调整,最终将该纵梁的回弹控制在公差范围,开口尺寸控制在0-4mm的偏差范围内。经过装车验证,满足使用要求,具备量产条件。
-
-
高亮;
潘丽娟;
杜永杰;
冉金乐
- 《第十二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主要介绍车架纵梁在模具开发调试过程中,制件出现的回弹情况及所采用的对应方案.通过验证,最终制件的精度满足装车及生产稳定性的需求.减小成形凸模圆角尺寸。经过确认车架的装配信息,纵梁底部圆角不存在搭接关系,适当减小圆角不会影响装车。因此首先采取的对策为将凸模圆角由产品理论值ΦlOmm减小至Φ7mm,用以加大圆角区域材料的塑形变形。缩小成形凸凹模间隙,依据制件实际回弹情况,在相应的凹模背面增加垫片,将凸凹模间隙由1倍料厚缩小至0.90-1倍料厚之间,使材料侧壁略有减薄。实施此对策后,需考虑对凹模进行TD处理,以增加模具镶块寿命,并防止制件侧面被拉毛。凸模翻边形面在沿形约20mm后,上部进行修空0.5mm处理。经过上述三种方案的逐项实施,结合压机上的多轮调试,并对气垫压力的多次调整,最终将该纵梁的回弹控制在公差范围,开口尺寸控制在0-4mm的偏差范围内。经过装车验证,满足使用要求,具备量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