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森林生物量

森林生物量

森林生物量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林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16423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生态学报、河北林果研究、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五届海峡两岸遥感遥测会议、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等;森林生物量的相关文献由557位作者贡献,包括冯仲科、岳彩荣、徐天蜀等。

森林生物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6423 占比:99.96%

总计:416608篇

森林生物量—发文趋势图

森林生物量

-研究学者

  • 冯仲科
  • 岳彩荣
  • 徐天蜀
  • 范文义
  • 张王菲
  • 佘光辉
  • 曹林
  • 李明泽
  • 李明阳
  • 任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森土; 许艳; 张川英; 吴初平; 袁位高; 江波; 朱锦茹; 王志高
    • 摘要: [目的]研究森林生物量的影响因素,探讨森林群落生产力的形成机制。[方法]以浙江省松阳县公益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耦合效应对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结果]乔木层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结构多样性显著提高乔木层生物量,其中结构多样性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结构多样性与环境因子无关,而地形和土壤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乔木层个体数和物种丰富度。[结论]揭示了乔木层结构多样性、乔木层个体数和物种丰富度与环境耦合效应显著影响乔木层生物量,合理的林分结构调整和林地环境改善是提高森林群落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 曾伟生; 杨学云; 孙乡楠; 刘樯漪; 张宇超
    • 摘要: 开展国家和地方森林资源一体化调查监测,将各省森林储量数据分解落实到市、县、乡各级乃至每一个森林图斑,是推进各级林长制督查考核的必然要求。基于近年北京市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数据资料,以全市森林储量为总体控制数,利用蓄积量估测模型及三储量(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联立模型,将储量数据落实到图斑;在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可参考的前提下,可统筹考虑不同数据的误差,采用联合估计的方法,对市、县级数据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建立北京市的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和三储量联立模型,将2021年全市的森林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全部分解落实到区级、乡级和每一个森林图斑,实现了市、区、乡3级储量数据的一体化。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应用模型技术将森林三储量分解落实到图斑的做法,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 李滨; 刘可宁
    • 摘要: 森林生物量(Forest biomass)是研究地球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在碳循环研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准确且直接地估算目标样地内森林生物量具有重大意义。为探索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单木尺度上的生物量研究方法,获取目标样地内单一树种的生物量估算模型,得到目标树种的地上生物量。该研究利用无人机获取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内建模样地和验证样地内的樟子松遥感影像;对无人机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并获取建模样地(plot1)和验证样地(plot2)内所有目标样木的胸径;对影像进行分割并提取树冠信息。运用eCognition软件对无人机获取到的遥感影像进行信息提取,并进行自动的分割和分类从而提取单木树冠;将信息导入ArcGIS软件,统计出所有樟子松的树冠面积,估算样地内樟子松的生物量。结合实测胸径数据,对建模样地内的樟子松数据进行拟合,拟合出树冠面积-胸径的最优模型,并借助胸径-生物量的经验模型,得出樟子松地上生物量。研究表明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和拟合出的最优模型可以有效估算目标样地内樟子松的地上生物量,其中,plot1的总生物量为6 315 kg;plot2的总生物量为5 802 kg。
    • 吴国明; 范文义; 司国玉; 于颖; 魏萌; 刘志会; 毛毓
    • 摘要: 以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机械林场为试验区域,设置37块实测样地;以随机森林模型、自适应遗传算法为基础,构建随机森林模型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混合算法(RF-LOOCV-AGA),对高维小样本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特征集同时进行特征选择和回归估计;利用试验地大地2号(ALOS-2)全极化数据提取121个高共线性特征,结合实测样地数据,构建高共线性高维小样本数据集,并应用随机森林模型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混合算法、随机森林算法、逐步回归法,分析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数据估算森林地上生物量时,因样地较少、影响因素维数多存在的高共线性;探索在算法层面各极化分解参数之间存在的高共线性及小样本林业数据回归估计泛化能力。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混合算法从121个高共线性特征集中筛选出含19个影响因素的特征子集,交叉留一法验证泛化精度决定系数为0.906 9、均方根误差为14.184 0 t/hm^(2)、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1.70%;逐步回归法从121个高共线性特征集中筛选出含7个影响因素的特征子集,交叉留一法验证泛化精度决定系数为0.777 0、均方根误差为23.075 9 t/hm^(2)、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9.03%;拟合决策树数目为50、100、150、200的随机森林模型,交叉留一法验证泛化精度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8.479 44、18.050 25、18.180 52、18.395 33 t/hm^(2)。3种方法泛化精度对比表明,在高维高共线性小样本情况时,随机森林模型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混合算法精度,优于随机森林算法、逐步回归法。
    • 郭泽鑫; 曹聪; 刘萍
    • 摘要: 【目的】构建适宜于广东杉木人工林生物量模型,精准估测广东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对提高广东杉木人工林森林经营成效与森林碳汇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基于2007、2012、2017年广东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杉木人工林固定样地数据,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和哑变量建模方法,构建基于林分因子和材积源的杉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模型,比较检验各模型拟合效果,提出适宜于广东杉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预测模型。【结果】1)构建基于林分因子和材积源的一元、二元常规模型及含龄组哑变量模型8套,共16个地上、地下生物量模型,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4,总相对误差TRE以及平均系统误差MSE均保持在±3%范围内,平均预估精度均在97.90%以上。2)材积源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基于林分因子的生物量模型,引入平均树高二元模型较一元模型提升不显著,含龄组因子哑变量模型优于常规模型。3)材积源一元哑变量模型精度高,实用性强,为本研究推荐模型。【结论】杉木林分生物量受立地质量、林分密度、林龄、树种组成等多重因素影响,构建模型时需综合考虑林分生长影响因素,林分胸高断面积、蓄积量等都是重要的预测变量。生物量与蓄积量高度相关,材积源模型具有更高精度。杉木林分生物量模型受林龄影响显著,需区分建模。本研究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估精度,适用于广东省杉木人工纯林或相对纯林,可在实践中推广。
    • 余明; 刘效东; 薛立
    • 摘要: 森林生物量分配策略是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保持生产力的重要机制.温度和降水会影响森林生物量的分配格局.文章基于文献分析,总结了增温、低温和降水对森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机制,以及温度和降水对森林生物量分配的交互作用,并对未来温度和降水影响森林生物量分配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为:(1)加强生物量分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了解温度和水分影响树木器官生物量分配策略和周转速率的具体机制.(2)综合运用模型模拟、试验测量和样地调查等方法,因地制宜,提高研究的准确性.(3)增加温度和降水交互试验和降水控制试验以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降水情况.(4)室内模拟试验和野外定位试验相结合,并加强在热带亚热带及高海拔森林的相关研究.
    • 菅永峰; 韩泽民; 黄光体; 王熊; 李源; 周靖靖; 佃袁勇
    • 摘要: 以北亚热带湖北省太子山林场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空间分辨率GF-2与SPOT-6卫星影像,提取不同窗口大小下的纹理信息与光谱信息,利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并结合野外实测106块样地的生物量数据,建立不同影像下的太子山林场森林生物量反演模型.结果 显示:(1)GF-2和SPOT-6虽然空间分辨率有差异,但是从其不同波段反射率的相关系数(0.75、0.78、0.73、0.61)发现,两种影像的波段反射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两者的辐射性能相近;(2)通过分析不同纹理特征对生物量模型的影响,发现均值和对比度纹理参数对生物量反演具有很好的效果.(3)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在生物量反演中具有较好的表现,且GF-2生物量模型精度(R2 =0.88,RMSE=27.11 Mg/hm2)与SPOT-6生物量模型的精度(R2=0.89,RMSE=23.93 Mg/hm2)相近.(4)两种影像对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量预测值不存在显著差异,都适合对不同林分类型的生物量进行预测.
    • 王瑞; 杨沁雨; 欧光龙; 胥辉
    • 摘要: 基于普洱市思茅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以森林起源、地类、龄组、优势树种作为分层变量,在95%的可靠性下,设置95%,90%和85%的抽样设计精度分层抽样进行森林生物量估测,将抽样调查结果与系统抽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分层抽样具有样本数量少、抽样精度高的明显优势,在普洱市思茅区,按85%的设计精度,按优势树种的分层抽样比系统抽样的效率约提高了52%;2)采用单变量进行分层抽样,优势树种具有显著优势.按85%的设计精度,在样本数量为44个的前提下,其实际抽样精度达到87.82%.
    • 钱春花; 李明阳; 郑超
    • 摘要: 森林生物量是反映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分析苏南经济发达区域森林生物量的时空变化,并探讨其驱动因素,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森林经营规划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江苏省的重点林区句容市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2014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和林地变化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别采用克里金、反距离权重、样条函数3种插值模型进行森林生物量估测运算,在此基础上进行时空变化、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插值模型中,克里金模型的性能最高,反距离权重模型次之,样条函数模型的性能最低.2007-2014年,研究区高森林生物量和中森林生物量的林分面积比例呈下降趋势,低森林生物量林分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空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4年,研究区森林生物量高的林分主要分布在句容市北部、东南部边缘地带以及东北部地区,而森林生物量低的林分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业区.2007-2014年,研究区大部分乡镇森林生物量呈小幅度下降趋势,森林生物量的空间聚集程度呈增强趋势.句容市森林生物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干扰指数的增加以及城镇化进程引起的林地变化.
    • 曾伟生
    • 摘要: 基于北京市1400个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采用混合模型方法,建立了森林蓄积量和生物量与优势树种、龄组、平均胸径、株数、郁闭度等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所建北京市森林蓄积量和生物量多元混合模型,确定系数R2都在0.8以上,平均预估误差MPE均在3%以下,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均在25%以下;对10种森林类型的蓄积量和生物量估计,MPE均在15%以下,MPSE均在30%以下.基于混合模型方法建立森林蓄积量和生物量与林分定量因子、定性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在实践中是完全可行的;各省可利用第九次清查的乔木林样地数据,建立森林蓄积量和生物量多元混合模型,为实现将全省总量数据分解落实到市、县及每一个图斑提供重要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