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梁遇春

梁遇春

梁遇春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专利文献92264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书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梁遇春的相关文献由10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烨、白云霞、黄科安等。

梁遇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92264 占比:99.88%

总计:92376篇

梁遇春—发文趋势图

梁遇春

-研究学者

  • 王烨
  • 白云霞
  • 黄科安
  • 张素丽
  • 方维保
  • 杜啸尘
  • 梁遇春
  • 止庵
  • 谈茜桐
  • 邱单丹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林荣
    • 摘要: 享有“中国的兰姆”之誉的梁遇春,在短促的写作生涯中,以《春醪集》《泪与笑》两书所收的35篇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坛奉献了凸显着鲜明个性和爱智者风采的典型样本。针对其中的《讲演》《醉中梦话》《人死观》《吻火》《论智识贩卖所的伙计》等篇目的细读分析,可以证实:抒情和思辨的错综交织与悲剧性、批判性和讽刺性的相互生发,一表一里,构筑起了梁遇春散文雍容缜密而又忧患深切的独特艺术风格。
    • 解辛虔
    • 摘要: 梁遇春是中国现代作家中风格独特的一位,他的创作和翻译均以散文为中心,既重视对欧美散文作品的翻译与介绍,也积极创作中国现代白话散文.梁遇春的艺术思想和风格的形成与个人禀赋、生平经历和文学教育密切相关,"阅读"作为一种文学教育在他的散文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梁遇春散文中引用的中西文书目既是探究梁氏人生观和文学观的重要"窗口",也同样是论证梁遇春文学阅读和散文创作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
    • 干琳琳
    • 摘要: 梁遇春先生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伊利亚”。其作品没有鲁迅春雷般的撼动人心,没有胡适平实却如行云流水的自由,更没有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觉悟,他的文字甚至有些拗口、不易理解。然而当放下浮躁的心绪,在冬日的午后翻阅遇春先生的文章,才忽然感受到这位五四作家的独特和飘逸,在他古奥的文字背后是一颗孤傲的灵魂,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青春独白。
    • 阿澜
    • 摘要: 珍珠原是蛙的心事,琥珀是松脂的泪滴,而珊瑚则是古海中华最美好的记忆,它们都是由时光慢慢凝聚而成的宝物。——席慕蓉《金色的马鞍》人们越走近老年,就越回到貌似童年的日子。——[荷兰]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读《愚人颂》青春之所以可爱,也就在它给少年以希望,赠老年以周怅。——梁遇春《春醪集》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仕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 陈倩
    • 摘要: 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短命又富有才情的作家,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翻译外国文学著作多达二、三十种.梁遇春仅存的两部散文集《春醪集》与《泪与笑》用细致诙谐的笔调在嬉笑怒骂中发出对人生、现实、理想、爱情等方面的感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本文就情感特色、语言风格、对中外文学作品的借鉴等角度对梁遇春散文进行简要分析.
    • 王春1
    • 摘要: 读《春醪集》,扑面而来的感受是:梁遇春真是个可爱的年轻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被匆匆带过的一笔:18岁进入北大英文系读书,熟悉英美文学,除诗歌外,最喜欢读Essay(梁译作''小品''),20岁开始写散文,26岁感染急性猩红热去世,留下《春醪集》和《泪与笑》两本散文集。他喜欢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深受其影响,文章多从平常生活入手,见解新奇,总引经据典,文风幽默有趣,没有给人''掉书袋''的感觉。
    • 康富强
    • 摘要: 在对梁遇春的散文进行评价时,从言志还是载道,是否是学者散文,进一步辨识出《春醪集》和《泪与笑》分别代表了学者散文和文人抒怀两种典型的散文类型.基于此判定出梁遇春散文写作的数量、内容和范围的小.但虽小却有着璀璨的艺术特色,一是别出新意造其材,二是具有强烈的生之意志.同时,梁遇春为中国现代散文贡献了探索人生中的"去寻求别样""去寻求一种理解的生存",他又能跃出散文的艺术园地直接向中国新文学建言献策.
    • 苏枕月
    • 摘要: 一大学三年级,我们继续学习现当代文学。我的可爱的皇甫老师似乎尤其钟情钱钟书,也害得我们每天跟着他一起在"学贯中西"和"打通"这些词语中挣扎。因为太年轻。所以每天除了翻看钱先生的《围城》或者《写在人生边上》之外,就是死背皇甫老师布置下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条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