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校书

校书

校书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1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专利文献11586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人文杂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校书的相关文献由124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树声、王重民、蒋文群等。

校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1.19%

专利文献>

论文:11586 占比:98.81%

总计:11726篇

校书—发文趋势图

校书

-研究学者

  • 叶树声
  • 王重民
  • 蒋文群
  • 郭明道
  • 刘鹏
  • 吴修芹
  • 吴沂澐1
  • 张舜徽
  • 潘猛补
  • 王世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潘光华
    • 摘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徐书林
    • 摘要: 周锡瓒是乾嘉时期的藏书巨擘,其校书谨慎,多改误字,过录校跋,所校可称善本.本文据其藏书目录、各大图书馆藏周氏校本及同人相关记载,可知其所藏丰富,各本兼顾,嗜好医书与名人翰墨,且与当时的藏书家、学者皆有交往,共享藏书,使得藏书与学术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裨益良多.
    • 赵柒斤
    • 摘要: 自朝廷科考取士以来,针对考生开发的“补习班”便应运而生,其中名气最大、招牌最亮的无疑是书院。书院分官、私两类,官办书院是朝廷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之所,私人书院最早只是专供阅读的书房,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很多读书人避居山林,创立书院。
    • 刘啸
    • 摘要: 西汉时期的“校书”只是一个职位,是由他官兼领的工作.东汉的“校书郎”是由“校书”职位和“郎”官位组合成的一个习惯用语,其本质是郎官,也就是以郎官去领校书.虽然东汉有校书部这样的机构,但并不管理校书郎.魏晋新设的“秘书郎”本来是取代校书郎从事校书工作的官员,但由于门阀社会的成立,秘书郎异化为高门大族的起家官,当官而不任事.对于这种情况,南朝继续采用以他官领校书的老办法,北朝则在秘书郎下新设校书郎以从事校书工作.两汉的他官领校书与北朝以至隋唐的校书郎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专家治专学,后者可能只是从事简单的文字校对工作.对“校书”从职位到官位演变过程的个案考察,或许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官僚制度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 樊宁
    • 摘要: 晚清常熟地区的藏书家中,李芝绶藏书宏富,并以精于校书和鉴别古籍著声于乡里,颇有建树.然李氏殁后藏书陆续散出,其藏书、校书成就几至湮没无闻,后人亦罕有提及,以致隐微而不彰.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考证,以其《静补斋书目》为中心,结合各大图书馆所藏李氏校本题跋,综考其学行之大略,以期有补于清代藏书史研究.
    • 史岩松
    • 摘要: 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是晚清政坛的显赫人物,也是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一生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翁同龢无论是藏书、校书,还是读书、藏家交往都达到了顶级藏书家的标准,成为封建社会上层士大夫藏书的典范.文章以书籍为线索来解读不一样的翁同龢,揭示其丰富多彩的嗜书人生.
    • 何禹珩
    • 摘要: 《北齐校书图》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画家杨子华所作,今存宋本据宋黄庭坚《画记》等文献记载,是杨子华原画,唐代画家阎立本再稿,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 摘要: 薛涛(约768—832年),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 吴沂澐1
    • 摘要: 目录学界普遍将刘氏父子的校书工作归为目录学之始,但这样庞杂的整理和编纂工作,绝非一蹴可几,必定有前例可循。因此,本文首先就出土、传世文献,勾勒西汉初期目录编纂与校书活动之样貌。其次过去认为刘氏父子所据之''太史书''为司马迁撰作《史记》之簿录,本文试图论证该说之合理性,并探讨司马氏初步整理汉室图籍的可能性。最后,厘清刘向、刘歆''领校群书''的实际状况,包含刘向奉召领校群书的时间与原因、刘歆卒父前业的时间、刘氏父子两阶段校书工作的状况与性质差异。本文希冀解决刘氏父子校书工作中常为人忽略的几个问题,以期能更清楚地呈现西汉时期典籍整理与保存状况。
    • 吴沂澐1
    • 摘要: 目录学界普遍将刘氏父子的校书工作归为目录学之始,但这样庞杂的整理和编纂工作,绝非一蹴可几,必定有前例可循。因此,本文首先就出土、传世文献,勾勒西汉初期目录编纂与校书活动之样貌。其次过去认为刘氏父子所据之"太史书"为司马迁撰作《史记》之簿录,本文试图论证该说之合理性,并探讨司马氏初步整理汉室图籍的可能性。最后,厘清刘向、刘歆"领校群书"的实际状况,包含刘向奉召领校群书的时间与原因、刘歆卒父前业的时间、刘氏父子两阶段校书工作的状况与性质差异。本文希冀解决刘氏父子校书工作中常为人忽略的几个问题,以期能更清楚地呈现西汉时期典籍整理与保存状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