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化学工业、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5649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南方文物、文物天地、收藏.拍卖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等;景德镇窑的相关文献由28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俊艳、陈定荣、余家栋等。
景德镇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649篇
占比:98.84%
总计:25950篇
景德镇窑
-研究学者
- 杨俊艳
- 陈定荣
- 余家栋
- 吕成龙
- 江建新
- 范凤妹
- 薛翘
- 陈柏泉
- 刘毅
- 吴志红
- 唐昌朴
- 杨俊艳1
- 杨后礼
- 高阿申
- 冯赐杭
- 刘东1
- 刘丽文
- 刘冬媚
- 刘劲峰
- 刘永红
- 刘裕黑
- 周浩
- 曹建文
- 曾智泉
- 朱亮
- 李刚
- 林忠干
- 沈国琴
- 熊琳
- 王依农1
- 王永超
- 秦大树
- 薛元可
- 郑乃章
- 陈立立
- 靳青万
- 黄冬梅
- 黄静
- 龙霄飞1
- TP
- TeresaCanepa
- 丁辑
- 万雄飞
- 东方IC
- 严扬平
- 么彬
- 于少先
- 于晓梅
- 亓翔
- 伍秋鹏
-
-
陈艳
-
-
摘要:
元景德镇窑青花梅花长颈瓶(三供)系国家一级文物、滁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该瓶2011年3月于滁州市西涧路元墓出土,瓶底、座底均隶书一“严”字。瓶内壁、瓶底、圈足内侧均未施釉,白瓷胎,底部可见氧化后的火石红痕迹。釉色白中泛青,光洁莹润,整体形态优美,古朴端庄。瓶座为一组,亦可分离。据鉴定,该组长颈瓶应为一组佛事供器,亦称供瓶、净瓶。
-
-
余金保
-
-
摘要:
通过对元代中期新安沉船出水卵白釉瓷资料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可知其釉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装饰工艺及纹饰来源趋于多元化,这些信息充分显示出元代中期景德镇窑的卵白釉瓷正处于试产阶段。对比景德镇地区窑址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新安沉船出水部分卵白釉瓷为昌江河渡峰坑段至历尧村小学段窑场和景德镇老城区窑场烧造。此外,综合分析新安沉船出水瓷器品类、数量及各类瓷器面貌特征,再对比景德镇地区元代晚期陶瓷考古资料,可以进一步发现元代中期景德镇地区制瓷手工业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期。
-
-
杨喆
-
-
摘要:
明 清时期,景德镇窑高温铜红釉逐渐走向成熟。祭红釉是红釉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时期景德镇窑开始烧造高温铜红釉瓷器,但由于陶瓷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器物釉色发色较差。红釉产生的起源红色是明王朝的吉祥之色,受到明太祖朱元璋推崇,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布了“以红色为贵”的旨意,并且要求宫中内外皆以红色作为装饰。同时期烧制的红釉瓷器风格,体现了由元至明过渡阶段的时代特点,即官窑器物胎体瓷化程度较高,坚致细白,稍有厚重感.
-
-
白英
-
-
摘要:
陶瓷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符号为世界所熟知,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享誉中外,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瓷器贸易达到空前繁荣。景德镇,古称昌南,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精美的瓷器而得名,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窑始烧于唐代,兴于宋元,明清时期由于御窑厂的建立,促进了景德镇窑跨越式的发展,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一枝独秀的格局。天津博物馆举办的“瓷都芳华──馆藏明清景德镇窑瓷器展”主题展上,展出的245件(套)文物精品,其中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件(套),藏品丰富、精美成序。此次展览让大众在欣赏精美古代陶瓷艺术品的同时,还能了解到明清景德镇窑的发展脉络、装饰工艺及时代特征的演变规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景德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
-
刘永红
-
-
摘要:
从装饰的角度来看,景德镇窑青白瓷器物的构成要素分为造型、纹饰、色彩三方面。造型是基础,纹饰与色彩附丽于造型之上,这三者不断地发展变化,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丰富而完整的装饰体系。笔者拟从这三方面展开讨论其装饰体系,旨在给人们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些参考。
-
-
张亚林;
马艳明
-
-
摘要:
诗文装饰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语言,在陶瓷设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装饰形式自古以来就备受世人青睐.本文以磁州窑白釉釉下黑彩与景德镇窑青花瓷为例,分别从装饰工艺、装饰内容、装饰形式以及装饰部位四个层面解读诗文装饰在陶瓷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剖析陶瓷设计中诗文装饰的运用法则,并以此解读陶瓷诗文装饰设计中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
-
汪芷晔
-
-
摘要:
青花瓷器在元代中后期的景德镇窑突然出现,并且在明清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陶瓷装饰的主流。定窑具备景德镇窑其中的很多条件,却未烧造出青花瓷器,是人为原因还是缺少了重要条件,本篇就目前可以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梳理。
-
-
杨俊艳
-
-
摘要:
釉里三彩,又称釉下三彩,创烧于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其采用钴、铜、铁三种矿物原料作呈色剂,在生坯表面上分别绘画不同的图案,然后罩盖一层透明釉,再入窑中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因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为蓝、红、青三种颜色,故而得名。但因烧造技术难度较大,加之审美风尚的流转变化,故仅盛行于康熙一朝,雍正、乾隆等朝虽有烧造,但鲜有精品问世。
-
-
郑泽婷
-
-
摘要:
明清时期是景德镇窑业发展的巅峰,也是瓷器外销步入全球化的重要阶段。明代早中期景德镇瓷器外销以半公开的走私贸易形式进行,因此无论是琉球半岛还是东南亚的沉船才开始出现明代景德镇正统以后的外销瓷。成化、弘治二朝景德镇民窑沿袭发展,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外销继续以隐蔽的走私形式开展,维持有限的规模。
-
-
严扬平
-
-
摘要:
开篇:什么是粉彩瓷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经久不衰。
-
-
胡云法
-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对景德镇青白瓷与南宋宫廷用瓷进行了探讨。古都临安(杭州)是南宋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宋朝廷定都杭州后,形成了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宫廷祭祀、生活用瓷的大量需求,除了通过榷场贸易获得定窑、耀州窑等北方窑口瓷器外,自然主要使用南方生产的瓷器。政府除自办官窑以外,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南方重要窑场,必然会引起宫廷的注意,得到朝廷的重视和定制,以弥补宫廷用瓷需求的不足。
-
-
曹春娥;
陈云霞;
洪琛;
卢希龙;
沈华荣
-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对玲珑瓷研究及其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青花玲珑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上就已出现镂空装饰,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窑即已生产了玲珑瓷,清代乾隆时御窑厂又曾经仿烧,嘉庆以后的民窑也时有制造。但后来长期处于衰败,直至20世纪50年代玲珑瓷生产才得到恢复,60年代后曾成为景德镇出口瓷的主要品种,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特别是用其制作的中西餐具、茶具,古朴高雅、精美耐用,且无铅、镉溶出问题,最受人们青睐。但由于玲珑釉配方一直处于保密状态,有关玲珑釉制备工艺技术的报道非常有限.而原生产青花玲珑瓷的光明、红光两大瓷厂改制后,青花玲珑瓷生产就日渐萎缩,并且工艺陈旧、画面老化、品种单调。现除少量的手工艺术玲珑瓷外,只有几个小规模厂家可以生产玲珑日用瓷,且质量很不稳定。景德镇近年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振兴陶瓷工业,特别是致力于四大名瓷的传承与创新。
-
-
高阿申
- 《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
| 2009年
-
摘要:
有目共睹,明初景德镇窑的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瓷相比较,除纹饰上有巨大差异外,呈色上,它们的差别亦非常显然。即:前者,釉泽泛黄,青花灰暗,给人有一种深沉厚重的感受;后者,釉泽清亮,青花靓蓝,给人以一种浓翠蓝艳的感觉。“总的情况看,洪武青花瓷的制作,无论从数量、质量、青花料及图案纹饰各方面都比元代有所衰退,似乎可以说,洪武时期是青花衰退期。”许多迹象表明:洪武时期把青花烧成黑色或灰黑色,并非钴料原因,更非技术原因,而是意识形态使然和统治者本人喜好所致。本文的重点,将对洪武青花的呈色原理作一些简析,并结合遗存及与此相关联的人、时、空关系,作一些探究。
-
-
-
TeresaCanepa;
陈思
-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对十六世纪晚期至十七世纪早期葡萄牙克拉克瓷器的贸易进行了研究。明朝末期,通常在西方被称为克拉克(Kraak)瓷器的一种新型外销青花瓷在景德镇民窑大量生产,至西班牙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开始统治葡萄牙的1580年,克拉克瓷器贸易额已相当可观。葡萄牙人的航线,其后为西班牙人及稍后的荷兰人所追随,对世界范围内的克拉克瓷器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葡萄牙人在澳门----1557年后他们在那里与中国大陆进行常规贸易----将瓷器装运,然后经马来西亚马六甲、印度果阿(Goa)、阿拉伯城市以及沿非洲海岸线的要塞,最后到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
-
TeresaCanepa;
陈思
-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对十六世纪晚期至十七世纪早期葡萄牙克拉克瓷器的贸易进行了研究。明朝末期,通常在西方被称为克拉克(Kraak)瓷器的一种新型外销青花瓷在景德镇民窑大量生产,至西班牙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开始统治葡萄牙的1580年,克拉克瓷器贸易额已相当可观。葡萄牙人的航线,其后为西班牙人及稍后的荷兰人所追随,对世界范围内的克拉克瓷器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葡萄牙人在澳门----1557年后他们在那里与中国大陆进行常规贸易----将瓷器装运,然后经马来西亚马六甲、印度果阿(Goa)、阿拉伯城市以及沿非洲海岸线的要塞,最后到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
-
TeresaCanepa;
陈思
-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对十六世纪晚期至十七世纪早期葡萄牙克拉克瓷器的贸易进行了研究。明朝末期,通常在西方被称为克拉克(Kraak)瓷器的一种新型外销青花瓷在景德镇民窑大量生产,至西班牙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开始统治葡萄牙的1580年,克拉克瓷器贸易额已相当可观。葡萄牙人的航线,其后为西班牙人及稍后的荷兰人所追随,对世界范围内的克拉克瓷器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葡萄牙人在澳门----1557年后他们在那里与中国大陆进行常规贸易----将瓷器装运,然后经马来西亚马六甲、印度果阿(Goa)、阿拉伯城市以及沿非洲海岸线的要塞,最后到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
-
TeresaCanepa;
陈思
-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对十六世纪晚期至十七世纪早期葡萄牙克拉克瓷器的贸易进行了研究。明朝末期,通常在西方被称为克拉克(Kraak)瓷器的一种新型外销青花瓷在景德镇民窑大量生产,至西班牙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开始统治葡萄牙的1580年,克拉克瓷器贸易额已相当可观。葡萄牙人的航线,其后为西班牙人及稍后的荷兰人所追随,对世界范围内的克拉克瓷器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葡萄牙人在澳门----1557年后他们在那里与中国大陆进行常规贸易----将瓷器装运,然后经马来西亚马六甲、印度果阿(Goa)、阿拉伯城市以及沿非洲海岸线的要塞,最后到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