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销瓷

外销瓷

外销瓷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化学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731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南方文物、文物鉴定与鉴赏、东南文化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景德镇陶瓷与“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会员大会暨研讨会、第四届海峡两岸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等;外销瓷的相关文献由205位作者贡献,包括薛冰、邢荣波、徐中锋等。

外销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1.7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731 占比:98.24%

总计:11941篇

外销瓷—发文趋势图

外销瓷

-研究学者

  • 薛冰
  • 邢荣波
  • 徐中锋
  • 冷东
  • 刘伟
  • 刘净贤
  • 华雪
  • 叶佩兰
  • 吴平贞1
  • 吴建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菁
    • 摘要: 中国瓷器销到海外市场后,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审美品位的差异以及瓷器的使用损耗,往往需要进行二次装饰,加装金属附件、配件及珠宝等。本文试图通过对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归来丝路瓷典展”(以下统称“归来展”)中金属重饰的展品和国外各大博物馆的类似藏品来解析再装饰瓷器的原因、功能和特点。
    • 汪焰芳
    • 摘要: 中国陶瓷发展到明清时期虽然受到国内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但是对政府财政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陶瓷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吸收并以绝对优势影响欧洲陶瓷和日本陶瓷的文化走向,同时,融合了二者陶瓷文化的中国陶瓷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根据前代的经验和明朝政策的变化,具体分析明代外销瓷的文化交融与发展演变。
    • 郭婷
    • 摘要: 元代青花瓷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而真正系统认识和研究这类珍贵文物只有近几十年。其主要原因在于,元代青花瓷器从生产开始就作为外销瓷远播海外,在国内留存的数量有限,再加上几乎很少的元青花瓷器有纪年文字,为认识元青花增加了困难。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元代与各国文化交流频繁,制瓷原料的改变和大量钴料、工匠的输入,种类繁多、制作精良的元青花开始大量输往海外。
    • 姚雨婷
    • 摘要: 明清时期以女性形象为主题的瓷器在欧洲市场上广受欢迎。这些图像以表现贵族仕女日常生活状态为主题,如教子、读书、赏花等。以宗教女性形象为主题的瓷器也有少部分传至海外市场。外销瓷中有一部分以西方人带来的油画或版画为底稿而专门定制的,这类瓷器统称为“定制瓷”。外销瓷在中西艺术与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既是执行者又是被观看者。中国工匠在制作图像时,将自身的审美意识、社会观念等投射到了这些远销西方的产品中。图像作为一面镜子,反映了内在的社会文化。作为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外销瓷中的中西神话女性形象对比鲜明,因此,从其纹饰中可以分析出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
    • 李贞仪
    • 摘要: 17、18世纪的欧洲,饮茶文化盛行,受到洛可可风格引领者蓬巴杜夫人的审美影响,从东方订制的外销瓷成为社会的生活风尚。女性作为当时消费和社交的主角,成为欧洲瓷器“中国风”的传播者。这样的流行趋势使“中国风”瓷器迎来了巨大的需求。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探索欧洲女性在东方异域幻想的影响下对瓷器“中国风”审美的理解,并结合欧洲本土文化特点,形成独特的女性审美视角,同时映射出其对欧洲社会商品经济的影响。
    • 欧泓妙
    • 摘要: 明代中后期,随着漳州月港逐渐发展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漳州窑瓷器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对外输出产品。文章通过搜集和梳理漳州窑瓷器在海外遗存的情况,结合漳州窑外销瓷的风格特点,探析漳州窑瓷器作为外销瓷在明末清初时期能够远销海外的原因以及其对国内外制瓷业的影响。
    • 齐皓
    • 摘要: 本文以特定的视角,梳理我国古代广州港“海上陶瓷之路”文化变迁的发展脉络,分析广州港“海上陶瓷之路”的瓷器、瓷业和瓷路,着重阐述广州港“陶瓷之路”的历史、优势和地位,从而为当今广州港“陶瓷之路”的复兴提供借鉴参考。
    • 徐乔(文/图)
    • 摘要: 临安天目窑址群烧制延续时间久远、产品丰富、制作精良、窑场和烧造数量多,但国内外传的天目窑却非常稀少。本文从天目窑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期,日本“天目”一词的由来,杭州、宁波港对外贸易的地位,天目窑与福建、江西等地窑口的相似度等方面,探讨天目窑作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外销瓷的可能性。
    • 郑婷毅
    • 摘要: 德化顺美海丝陶瓷博物馆藏德化窑白釉童子观音像是目前存世不多的一件明代德化窑陶瓷塑像,亦是反映明清海外贸易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文章以德化顺美海丝陶瓷博物馆藏明代白釉童子观音像为考察对象,通过造像解读、图式渊源与流变以及与《中国新图志》中童子观音像的对比分析,研究其背后深刻的文化与社会意涵。
    • 姚雨婷
    • 摘要: 明清时期是中国与欧洲跨文化交流的高峰期,在此期间,中西文化相互了解、彼此影响。明清时期外销瓷上的图像大致可分为兴旺的人口、平等的男女、和谐的家庭、自由的婚姻四个主题,这些主题构成了欧洲人对“乌托邦”式中国形象的认知,同时也折射出欧洲人的自身需求与欲望。以明清时期外销瓷上的图像为载体,讨论中国瓷器在欧洲流行的文化动因,以期能够发掘这一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社会情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