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图像志

图像志

图像志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专利文献286820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敦煌研究、湖北美术学院学报等; 图像志的相关文献由93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斌、李凇、熊雯等。

图像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86820 占比:99.97%

总计:286903篇

图像志—发文趋势图

图像志

-研究学者

  • 韩斌
  • 李凇
  • 熊雯
  • 孙斐
  • 岛子
  • 巫鸿
  • 朱淑姣
  • 李淞
  • 王宽宇
  • 耿幼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明; 孙斐
    • 摘要: 明清陕北地区水陆壁画资料丰富,图像更是体现出世俗性和多样性。水陆壁画自产生之初就有其特殊的功能性,水陆壁画中承载的“仁爱孝道”的文化和“祈福祛灾”的期望,是明清陕北地区民众最朴素的情感表达,而民众对秩序的遵守,对行为准则的认同和墨守成规,给家族、群体以及国家带来巨大的凝聚力。
    • 王朝勇
    • 摘要: 本文讨论图像产生的历史背景,同时对图像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图像学、符号学、视觉文化研究是图像研究理论的主要内容。图像志、图像学的概念和层次是研究具体艺术作品的关键因素。当代图像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艺术史范围,还受到视觉文化和形式主义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将以潘诺夫斯基、米歇尔、列奥·施坦伯格的理论为例,讨论当今学术前沿领域不同的图像研究方法论,对图像学在中国的运用成果和问题进行总结。
    • 姚雨婷
    • 摘要: 明清时期是中国与欧洲跨文化交流的高峰期,在此期间,中西文化相互了解、彼此影响。明清时期外销瓷上的图像大致可分为兴旺的人口、平等的男女、和谐的家庭、自由的婚姻四个主题,这些主题构成了欧洲人对“乌托邦”式中国形象的认知,同时也折射出欧洲人的自身需求与欲望。以明清时期外销瓷上的图像为载体,讨论中国瓷器在欧洲流行的文化动因,以期能够发掘这一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社会情态。
    • 林俊晨
    • 摘要: 艺术家科尔维尔的绘画作品以他独特的静谧与秩序在近代绘画史中独占一席。而就是这样一位世界级的艺术家,在他的童年却饱受肺炎折磨,且科尔维尔从小跟随父亲接触机械、图纸,以及他后来作为战地画家的经历,无一不成为他创作的养分,让他超越了孤独,最终成就了这位艺术家。近代以来,世人对于这位艺术家作品的解析与研究却从未停止,《码头上的四个人》《运动员》《打靶手枪和人》……这些作品中所出现的物象无不反映了艺术家所要传达的思想与情感,通过对其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艺术家以及他的作品。
    • 陈晓羽
    • 摘要: 1923—1937年,著名导演马徐维邦对恐怖片这一类型进行了本土化探索,最终成就了《夜半歌声》这一经典恐怖电影。类型化是电影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反映,文章重新审视马徐维邦《夜半歌声》所具有的类型特征,从恐怖内核、图像志、类型和主题这三个方面入手,探寻在20世纪30年代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夜半歌声》所具有的特殊魅力。
    • 陈子靓
    • 摘要: 潘年英先生采用田野调查的工作方式,通过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纪实摄影真实地展示了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事象和自然生态环境,留下了许多高品质的民族志影像作品。其影像不仅给出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范例,还提醒着我们注意民族志摄影在学术价值之外,应用于传媒之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亦是不可忽略的能量。本文试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潘年英的田野考察和民族志图像拍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提供一个理解其摄影作品民族志品质的阐释途径,进而讨论人类学摄影对少数民族形象的建构以及在学术研究和引导社会发展上的双重意义。
    • 摘要: 展览简介佛教艺术宏大深邃,造像优美神秘,唐卡艺术一直遵循着严格的仪轨,以合乎法度的形式呈现着藏传佛教的庄严妙相。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批十七至二十世纪的唐卡精品,其中反映本尊题材的大威德金刚充满图像志含义的吉祥天母、黑唐技法的财宝天王,以及沈从文先生旧捐的降龙文殊最为精彩。本展力图从造像度量经典的角度诠释展品,希望观者借助本展了解唐卡绘制的流程、仪轨,体味唐卡和造像的艺术之美。
    • 耿幼壮
    • 摘要: 本文是对于李军新著《跨文化的艺术史》的简短评介,意在指出这一别开生面的艺术史研究著作所展现出的创新之处,以及其隐含的启示所在。前者或许较为明显而无需赘言,即作者凭借深厚的图像学和图像志学养,在探查艺术史上的纷杂现象时常常能够见前人所未见和发前人所未发。后者则不易察觉而应予明示,这是指作者在其艺术史研究中始终在以审美的感受和诗性的直觉去把握研究对象,不仅在描述历史的事实和探究作品的内容,同时也在体味生命与存在本身的意味,从而能够呈现给读者一种"别样"的艺术史。
    • 叶舒宪
    • 摘要: 先秦创世神话观以浑沌之帝被凿七窍叙事为原型,后起的盘古神话则衍生出斧加凿的开天辟地方式.溯源盘古之斧的实物原型发生史,将追索人类石器工具史,源于距今300多万年前的非洲直立人,历经奥杜威手斧到阿舍利石斧的演化,在新石器时代迎来玉斧的出现.玉石斧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充分调动第四重证据的图像叙事潜力的前提下,探讨如何给出一个较为深远而具体的系统性视觉呈现.
    • 田书博
    • 摘要: 1990年起,油画家贾涤非在吉林省内受邀参与创作了多件公共壁画。其中,因历史原因时隔多年对《松江万古流》进行了重绘,曲折的经历和作品本身的艺术高度使该主题成为中国当代壁画领域的独特研究样本。文章依循图像志——图像解释学路径,借助贾涤非多年来油画创作主线与壁画创作支线的呼应关系,寻找两幅《松江万古流》在其不同创作阶段的标志性意义,并试图进一步探究二者图像差异背后贾涤非潜在的创作思考演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