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潘诺夫斯基

潘诺夫斯基

潘诺夫斯基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绘画、艺术理论、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专利文献645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美与时代(上旬刊)、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等; 潘诺夫斯基的相关文献由12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淑姣、吴淦、张炜骅等。

潘诺夫斯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15.47%

专利文献>

论文:645 占比:84.53%

总计:763篇

潘诺夫斯基—发文趋势图

潘诺夫斯基

-研究学者

  • 朱淑姣
  • 吴淦
  • 张炜骅
  • 张红芸
  • 彭倩
  • 彭家益
  • 彭飞
  • 房金谱
  • 李双艳
  • 李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思婉; 曾传兴
    • 摘要: 图像学作为研究美术史和美术作品的重要方法论,19世纪下半叶由法国学者E·马莱提出,从图像志发展而来。潘诺夫斯基作为将图像学由基础走向成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研究理论中的“综合直觉”可以作为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探讨内容。乔治·修拉是新印象主义的创始人,其代表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新印象主义的开端。本文以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的三层次分析为基础,探讨修拉作品中运用的色彩学知识,并总结图像学对我国的影响与带来的反思。
    • 王登震
    • 摘要: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是目前艺术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他在其著作《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以下简称《图像学研究》)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流程。他通过五个案例,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深层剖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为人们展示了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精妙之处及其在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该文作者通过对《图像学研究》内容的梳理,解读图像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并总结归纳书中案例的内容,使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路径更加简明易懂。在此基础上,该文作者比较分析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特性与不足,以明确图像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围与价值。
    • 张菁菁; 刘世文
    • 摘要: 花山岩画在广西壮族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记录了壮族先民骆越人的社会生活和艺术想象。借鉴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中对艺术作品分析运用的三个层次研究方法,开拓花山岩画研究的新视野,“以图证史”,探讨花山岩画创作背后潜在的价值和表现意义,解读图像的意义并挖掘骆越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原始野性和开放性以及无拘无束的自由人文精神。
    • 祝新乐
    • 摘要: 由潘诺夫斯基奠基的现代图像学为对图像表面和背后深意的解读和剖析提供了一种科学化视角。沿循现代图像学逐级深入的三大分析层次,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呈现出深厚的美术价值、象征意蕴和社会意义:前图像志层面的光色技巧和构图形式传达了印象主义风格;图像志分析层面的女性裸像重构暗含了马奈对女性审美的追求和对女性品格的关照;图像学阐释层面的个人主观表现宣扬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解构了古典绘画为历史而艺术的思想。
    • 陈平
    • 摘要: 了解潘诺夫斯基德国时期的理论构建工作,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图像学之于艺术史的意义以及他美国时期的学术特色。本文返回到潘氏发表于1915年的《造型艺术中的风格问题》一文,以探究其理论起点。此文是对沃尔夫林前几年一次同名讲座的回应,通过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后来一再出现于潘氏德语理论文章中的一些理论要点。笔者同时将潘氏与沃尔夫林这两篇同名原典译为中文,附于文后,以飨读者。
    • 陈雨晴; 宋丽荣
    • 摘要: 随着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北大荒美术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一特殊时期培养了众多杰出的北大荒艺术家,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北大荒美术。北大荒美术的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画面淳朴自然、浑厚凝重,传达出北大荒人不畏艰难、以苦为荣的乐观精神,以及无私无畏、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大部分北大荒美术作品的内容都是表现北大荒的自然环境、人们的日常劳作、当地的风俗礼节等等。以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为基础,以北大荒美术为研究对象,解读北大荒美术的审美特征,以及其所蕴藏的更深层次的艺术精神,并总结我国北大荒美术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带来的社会价值。
    • 亿恩立
    • 摘要: 文艺复兴是唯一一个以艺术家为主角的时代,它结束了长达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纪”和“祛魅”的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世界……文艺复兴被定义为“人”的时代,也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反叛的时代。它是由人们自主地找寻古代的遗留而开启的,目的是为了反叛当下的艺术,最后形成的结果更多地呈现为一种事物的成熟阶段。相对于中世纪来说,我们会说文艺复兴的艺术“看起来”更像古代的。的确如此,从瓦萨里开始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带有这种看法,进而驳斥中世纪的艺术为“蛮族的”“衰落的”。这种观念从十八世纪开始已经动摇。歌德以诗歌的方式盛赞了哥特式建筑;李格尔提出罗马晚期艺术风格是“艺术意志”发展的必然结果;潘诺夫斯基论述了“古典的”与“中世纪的”是如何融合于文艺复兴新的图像之中的。中世纪的艺术还是被提到了艺术史上的应有地位。
    • 孙琳
    • 摘要: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特点是立足历史语境解释图像,时间、空间是其艺术史叙事的基础。他早年建构了艺术史叙事的时空体系,并在晚年的文艺复兴研究中发展了时空理论。他的艺术史时空体系建立在德国哲学时空观之上,是关注连续性和差异性的有机体系,其中包括时空一体的概念“时空连续体”和差异性、空间化的时间概念“历史距离”。时空体系不仅是潘诺夫斯基图像解释理论和艺术史研究的基础,对后来的时空理论和艺术史叙事也有深远影响。
    • 陈明烨
    • 摘要: 2021年4月25日,小塞缪尔·Y.埃杰顿辞世。国内尚未有专门论述这位艺术史家的文章。本文结合他的几本代表著作(目前似乎只有《乔托的几何学遗产》被翻译成中文),尝试分析他是如何扬弃潘诺夫斯基的透视理论的。埃杰顿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的思路融汇综合,挖掘透视背后的文化因素却不将透视法等同于纯粹的文化程式或者符号。除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埃杰顿还评论了皮雷纳、吉布森、古德曼、库伯维、布赖森和贝尔廷等学者们关于透视的观点。埃杰顿从未被相对主义多元文化论的浪潮席卷而去,他对潘诺夫斯基透视理论的发扬与古德曼等相对主义者的观点绝不类同。
    • 邹涛; 王可
    • 摘要: 汉画像砖是一种流行于两汉时期、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古建筑用砖.汉代作为画像砖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赋予其特定人文内涵,其完整的工艺流程更显其独特性.《轺车骑从画像砖》取材于汉代世俗生活,其纹样主要由轺车、骑从和蟠螭纹构成,整个画面疏密有致、极富动感.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对其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汉画像砖,并以此透析汉代社会文化生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