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迁徙
族群迁徙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1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中国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4篇;相关期刊12种,包括云南社会科学、中州学刊、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等;族群迁徙的相关文献由18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冰、金荣权、刘君祖等。
族群迁徙
-研究学者
- 赵冰
- 金荣权
- 刘君祖
- 刘红娟
- 劉惠萍
- 吴丽莎
- 崔向东
- 张作福
- 张晓瑾
- 李宇
- 李斌
- 李玲玲
- 武丽娜
- 王俊奇
- 章立明
- 赵志强
- 赵鲁云
- 陈洪
-
-
-
-
李玲玲
-
-
摘要:
先秦族群迁徙融合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族群迁徙的规模和范围有所不同,华夏民族形成时期其主体是不断变化的.华夏民族的原胚和最初主体是汇聚和融合于中原的炎黄族群;到尧舜禹时期,除了中原地区的晋陕豫联盟外,东夷族群的加入使华夏民族主体得以扩大;夏商时期,夏商族群的扩展迁徙使夏商族群成为华夏民族的核心主体;周代分封制的建立实现了族群的大范围融合,华夏民族的主体不再以少数族群为主,而是发展成为真正的融合性主体.
-
-
章立明
-
-
摘要:
中华民族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在族群迁徙、商贸交易与文化扩散等方面推动了东南亚南亚民族国家,塑造其种族融合的历史与现状,成为国内外众多学科的关注领域.具有史学维度的民族志为理解东南亚南亚华人的身份意识与文化认同提供必要的背景,而多点民族志在解读当代环球华人现象时也对其作用进行合理的定位.
-
-
-
-
-
-
-
-
刘君祖
- 《第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随着人口增多、环境变异或冲突战乱,发生过多次族群迁徙的事件.客家文化、闽台文化是其中显例,影响相当深远.元朝、清朝形成民族融合,也是大事.海外华侨在世界各地建立移民社会,影响当地政治经济甚巨,成就斑斑可考。本文主要从《易经》论族群迁徙与文化发展,围绕开枝散叶,华夏一统展开了详尽的论述,从大国崛起,统一与一统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
-
-
-
-
-
-
赵志强
- 《第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文化的传播,渠道不一,而人群迁徙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尤其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任何一个民族,无论整体或部分从甲地迁到乙地,必然将其文化直接从甲地带入乙地.人群迁徙也往往导致不同人群之间的接触,因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彼此渗透就不可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化与融合便成为自然而然的结局,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文仅以锡伯族的迁徙为切入点,简要探讨中华文化传播的事实.
-
-
赵志强
- 《第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文化的传播,渠道不一,而人群迁徙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尤其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任何一个民族,无论整体或部分从甲地迁到乙地,必然将其文化直接从甲地带入乙地.人群迁徙也往往导致不同人群之间的接触,因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彼此渗透就不可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化与融合便成为自然而然的结局,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文仅以锡伯族的迁徙为切入点,简要探讨中华文化传播的事实.
-
-
赵志强
- 《第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文化的传播,渠道不一,而人群迁徙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尤其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任何一个民族,无论整体或部分从甲地迁到乙地,必然将其文化直接从甲地带入乙地.人群迁徙也往往导致不同人群之间的接触,因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彼此渗透就不可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化与融合便成为自然而然的结局,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文仅以锡伯族的迁徙为切入点,简要探讨中华文化传播的事实.
-
-
赵志强
- 《第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文化的传播,渠道不一,而人群迁徙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尤其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任何一个民族,无论整体或部分从甲地迁到乙地,必然将其文化直接从甲地带入乙地.人群迁徙也往往导致不同人群之间的接触,因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彼此渗透就不可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化与融合便成为自然而然的结局,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文仅以锡伯族的迁徙为切入点,简要探讨中华文化传播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