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张掖

张掖

张掖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62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公路运输、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1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315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丝绸之路、发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中国西部防震减灾论坛等;张掖的相关文献由669位作者贡献,包括谢继忠、李丽、张东昱等。

张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1 占比:99.8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8%

总计:562篇

张掖—发文趋势图

张掖

-研究学者

  • 谢继忠
  • 李丽
  • 张东昱
  • 孟凡港
  • 殷丽霞
  • 王勤礼
  • 刘森垚
  • 伍思锋
  • 尚华
  • 尹博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萌萌子(整理)
    • 摘要: 说起丹霞地貌,我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些“色若渥丹,灿若明霞”的彩色丘陵,仿佛是上帝打翻了调色盘,如梦似幻。在我国西北地区,就有这样一幅大自然的蜡笔画,它就是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被誉为“中国第一彩色丘陵”的张掖丹霞。张掖丹霞地貌是方圆50平方公里的山地丘陵地带,发育于距今2亿年的侏罗纪至第三纪,是中国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 闫宏昱
    • 摘要: 甘肃省张掖市作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多年来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每年为全国供应着45%以上的优质玉米杂交种。但随着现代种业不断发展,一家一户小生产和种植用工密集型的种子生产经营模式已成为阻碍玉米制种跨越发展的瓶颈。从开展土地规模化流转、促进生产经营模式创新角度出发,分析了玉米制种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现状和规模化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破解难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 强德霞; 刘亦凡; 刘杰
    • 摘要: 为促进无人机植保在家庭农场中的应用,提升病虫害防治效率,减少家庭农场人力成本,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分析了无人机植保现状及其在家庭农场中的应用优势,指出了无人机植保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续航时间较短、高杆作物喷洒效果不佳、配套服务与人员培训不完备等。应根据农作物的实际情况选择无人机植保方法,加强安全监管,积累经验,逐步在家庭农场中推广应用。
    • 王林; 张东昱
    • 摘要: 近年来,通过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农艺主动适应农机等产业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分析各环节机械化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制定作业标准和规程,推广全程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解决了用工短缺、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制种玉米生产已初步形成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1%,与半机械化作业对比每667m^(2)可节约种植成本约750元。实践表明:全面推广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要通过转变传统农艺生产模式和推广农机新技术,促进农机农艺高度融合。
    • 杨懋; 张海军
    • 摘要: 在国家全面推动“互联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的改变成为必然趋势。甘肃张掖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没有形成区域景区全面平衡发展态势,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助力张掖旅游景区快速转型升级,良性健康发展。
    • 范金凤
    • 摘要: 开展研学旅行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开展红色研学是树立青少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敬业奉献精神,使青少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的重要途径。甘肃张掖市是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主战场,具有丰富的红色研学资源和开展红色研学的基础。本文从课程背景、课程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介绍了“红西路军在张掖”红色研学课程设计与实践。
    • 王欣; 谢小平
    • 摘要: 中国拥有众多的名山大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游客不仅要观光美景,更要了解景观成因。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地学旅游势在必行。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张掖获得世界地质公园标识以来,该公园在旅游方面已经取得四个方面的成绩:促进地质遗迹保护;推动地质和生态科普教育;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实现社区居民脱贫致富。地学旅游发展任重道远,在对张掖地质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后,本文针对地学旅游保护和发展提出三点建议:进一步强化地质遗产保护;探索地学旅游创新模式,提升旅游开发的专业性;充分挖掘世界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
    • 刘森垚
    • 摘要: “张掖城”当始自太初四年(BC101)时张掖郡觻得县的设立,其地望当与其位处关键“山水”的交汇地带及中亚人群长期东迁河西有关。西魏废帝时期(552~554),由于环境变化、胡商活动、人口激增、用水取水等原因,张掖城由今黑水国遗址一带迁移到今天甘州城区附近。根据历代舆图,元代大德三年到至大二年间(1299~1309)张掖城向南扩展,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又向东广城,大约在永乐到正德间开始营建外郭城,万历时又砖包城墙,以上对张掖城的拓展是因其长期作为河西首府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大约在明末清初时,张掖城发展到最大规模。直到雍正三年(1725),张掖变为普通府城,其郭城渐有损坏,城邑呈现收缩趋势。
    • 程思尹
    • 摘要: 随着清代河西道教的力量增强,河西甘、肃两地逐渐出现道教洞窟。清顺治初年,河西道士在张掖民乐修建道教洞窟朝阳洞一处;雍乾至民国之间,道教力量持续增强,道士进人甘、肃的佛教石窟寺,将莫高窟、榆林窟、文殊山石窟、东千佛洞、童子寺石窟等处的部分佛教洞窟改造为道教洞窟。张的道教洞窟遗存、道士活动与清代敦煌道教遗存相互呼应,展现了清代道教在河西地区的传播景象,显示出河西道教的又一次兴盛局面。
    • 甄玉龙
    • 摘要: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生态流量纳入水资源调度方案,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新.为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水资源,履行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管理职责,强化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维系河湖生态功能.水利部已启动第一批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试点工作,但缺少内陆河流域生态流量确定的具体要求,参照有关规范对张掖市黑河生态流量确定分析研究,从而推动内陆河生态流量划定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