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生血管化

新生血管化

新生血管化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4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00275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学术年会、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等;新生血管化的相关文献由111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滨、于德新、郑朝旭等。

新生血管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2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00275 占比:99.94%

总计:600619篇

新生血管化—发文趋势图

新生血管化

-研究学者

  • 王滨
  • 于德新
  • 郑朝旭
  • 史景泉
  • 周茂义
  • 李丽新
  • 刘志明
  • 卞修武
  • 方勇
  • 曾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丽静; 王富荣; 孙娴莉; 李园美; 董瑞峰(审校)
    • 摘要: 子痫前期是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Elabela是一种新发现的Apelin受体(APJ)的内源性配体。Elabela和Apelin共有少量的类似序列,表现出相似的生物学作用,参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如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糖尿病、高血压、胎儿发育异常和肿瘤等。与APJ的第一个配体Apelin相比,Elabela在孕妇的血清、胎盘、尿液及胎儿脐带血中均有表达。Elabela参与胚胎心血管系统的形成和胎盘的早期发育,在子痫前期的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综述Elabela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并探讨Elabela参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可能机制,包括参与胎盘滋养细胞侵袭、血管生成和损伤母体血管内皮细胞。
    • 梅珊珊; 丁杰; 倪喆鑫; 程雯; 俞超芹
    •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其中神经纤维及血管生成是促进疾病进展、产生慢性盆腔痛及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增大的重要机制,而其形成原因亦非常复杂,很可能与EMs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而作为EMs免疫因素重要成分的巨噬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异常募集并产生表型及功能的改变,分泌多种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引起神经信号的过度兴奋和通路转导异常,并参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的调控,对神经血管的生成有重要作用。总结在EMs中巨噬细胞表型功能变化对神经纤维异常生成及盆腹腔中血管增生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为针对巨噬细胞与EMs神经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可以干预炎症过程、周围神经和血管的生成提供理论支持,为解析EMs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 温晓庆; 郭玲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病变处新生血管易破裂并诱发斑块内出血,从而加剧疾病发展。近年来有基础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现就黄连素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研究方向。
    • 温萍华; 王细文; 张蔚; 刘义; 刘恒炜(审校)
    • 摘要: 盆腔低氧微环境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低氧环境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参与子宫内膜组织的血管生成、炎症反应以及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等生物学过程。研究较多的,如HIF-1α/Wnt/β-catenin、HIF-1α/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UBOX5-AS1、HIF-1α/LATS1/YAP1和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G protein 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通路参与子宫内膜细胞的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HIF-1α/转化生子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Smad、HIF-1α/EZH2/ANTXR2通路参与异位内膜细胞的黏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HIF-1α通路、HIF-1α/双特异性磷酸酶2(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s 2,DUSP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HIF-1α/微小RNA-210(miR-210)通路促进异位内膜细胞的存活、增殖;HIF-1α/miR-20a、miR-199a/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HIF-1α/鸡卵清蛋白上游启动子转录因子Ⅱ(chicken ovalbumin upstream promoter transcription factorⅡ,COUP-TFⅡ)/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等通路与异位内膜组织血管生成相关。最近研究还表明,EMs具有有氧糖酵解的糖代谢特点,以及低氧介导的HIF-1α稳定表达可促进子宫内膜细胞自噬水平。综述近年来HIF-1α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对EMs发生、发展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对于进一步探究EMs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吴邯; 王峰
    • 摘要: 滋养血管是一种存在于血管壁内的特殊微血管结构,对血管壁的生理、病理改变起重要作用。滋养血管在颅内动脉瘤病理样本中普遍存在,未破裂与破裂动脉瘤的滋养血管微结构不同。心脑血管领域关于血管新生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可为颅内动脉瘤滋养血管的发生发展研究提供借鉴。该文从滋养血管对血管壁的生理作用、颅内动脉滋养血管的分布、颅内动脉瘤滋养血管的临床意义以及影响颅内动脉瘤滋养血管的可能因素4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干预颅内动脉瘤滋养血管的发生提供思路。
    • 段雨含; 李楠; 陈蕾; 张琨(审校)
    • 摘要: S100蛋白家族是钙离子结合蛋白,由25个成员组成,与Ca2+结合后在细胞内、外发挥生物学功能,调节增殖、分化、炎症、迁移和侵袭、细胞凋亡、Ca2+稳态和能量代谢等多种细胞过程,与多种癌症、炎症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发病机制复杂,是可致盆腔疼痛、不孕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准确、易获得的早期无创诊断方法及明确的治疗靶点。研究表明,S100B、S100A7和S100A8可通过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参与炎症反应;S10013可参与新生血管生成,并通过与其他促血管生成因子协同作用促进疾病发展;S100A4、S100A6和S100P可能通过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和(或)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诱导细胞迁移和侵袭。综述S100蛋白家族在EMs发病机制及诊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为S100蛋白在EMs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思路,为寻找潜在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借鉴。
    • 陈兆欢; 段然; 黄晓璐; 李青峰
    • 摘要: 目的 探索富半胱氨酸蛋白61即CCN家族成员1(CCN1)对自体脂肪移植术后脂肪组织存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自体脂肪移植模型1周后,随机分为CCN1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只.比较两组大鼠移植脂肪存活情况;比较两组大鼠移植脂肪组织形态、活性脂肪细胞比例及新生血管数量;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两组大鼠移植脂肪组织差异表达信使核糖核酸(mRNA)并进行聚类分析;比较两组大鼠移植脂肪组织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CN1组脂肪组织质量保留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N1组脂肪细胞完整性更高,囊泡化与空泡化程度、炎症细胞聚集程度和纤维化程度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CN1组中活性脂肪细胞比例更高且形态均一,对照组存在较少的活性脂肪细胞且大小不一,伴有囊泡化现象.与对照组比较,CCN1组新生血管数量更多,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两组的转录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N1组中与M1型巨噬细胞相关的细胞表面标志物、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基因表达呈下调趋势,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结果显示CCN1组白细胞介素(IL)-8、IL-1和Toll样受体(TLR)2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 在自体脂肪移植过程中添加外源性CCN1能有效促进脂肪组织新生血管化,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LR2表达介导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
    • 党娟丽; 余州; 陈琳; 王凯; 荣向科; 彭涵; 易成刚
    • 摘要: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BMSC-Exo)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促进移植脂肪血管化的机制.方法 获取1例2020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腹部脂肪抽吸术的30岁健康女性的废弃脂肪,处理后将脂肪颗粒分别移植于12只Balb/c裸鼠背部皮下左、右两侧,每侧注射0.5 ml,建立脂肪移植模型.左侧设为外泌体组,每周以50 μg的BMSC-Exo溶于100 μl PBS溶液中,移植后即刻在脂肪周围多点局部注射,然后每周注射1次,连续4次;右侧设为对照组,于同一时间注射同等剂量的PBS溶液.观测项目:(1)分别在术后4、8周获取2组脂肪移植物组织,用电子天平称其湿重并计算保留率.(2)术后8周,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检测脂肪移植物中脂滴包被蛋白A(Perilipin A)阳性细胞,观察2组脂肪细胞的结构和完整性;(3)术后8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脂肪移植物中CD31阳性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检测Notch1、Notch4阳性细胞、计算阳性细胞面积比例;(4)术后8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移植物中Notch1、Notch4、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应用Graphad Prism 8.0分析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术后4、8周,对照组脂肪湿重保留率分别为(41.15±9.68)%和(34.30±6.45)%,外泌体组分别为(61.77±10.98)%和(55.93±5.89)%,均高于对照组(P<0.05).(2)术后8周,外泌体组较对照组中脂肪细胞结构完整性更好,具有较多的新生毛细血管;外泌体组中有较多的完整Perilipin A阳性脂肪细胞,而对照组中则较少.(3)对照组微血管密度为(4.67±0.57)个,显著小于外泌体组的(13.00±2.00)个(P<0.05);对照组每视野下Notch1和Notch4阳性细胞面积比例均低于外泌体组[(0.53±0.28)%vs.(1.67±0.11)%,(0.11±0.06)%vs.(1.20±0.24)%,P<0.05];(4)外泌体组 Notch1、Notch4、VEGF mRNA 相对表达量分别为 1.53±0.20、1.50±0.26、2.56±0.55,均比对照组(1.00+0.00)明显上调(P<0.05).结论 BMSC-Exo可能通过上调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激活Notch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移植脂肪血管新生,提高移植脂肪保留率.
    • 曲亚平; 栾杰; 穆大力; 付苏; 王黔; 李梓菲; 刘彤
    • 摘要: 目的 明确年龄因素对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年龄人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行腹部脂肪抽吸术的60例健康女性的剩余脂肪组织,年龄18~65岁.按供体年龄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18~29岁,B组30~ 49岁,C组50~ 65岁.各年龄组的脂肪采用胶原酶分离获得血管基质成分(SVF),应用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脂肪中SVF的产量和活力;体外培养获得第2代A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年龄组ASCs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各年龄组ASCs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体外成脂诱导分析各年龄组ASCs成脂分化潜能,通过RT-PCR检测成脂关键基因PPAR-γ和CEBP-α的表达水平.建立体内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动物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周龄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3个实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将3个不同年龄组的1×106个ASCs和0.3 ml的脂肪颗粒混合后,注射于裸鼠背部脊柱两侧皮下;空白对照组:注射10 μl PBS与脂肪颗粒混合物.移植后3个月取材,比较各组脂肪移植物的重量和体积,HE染色评估脂肪细胞的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所占比例,通过围脂滴蛋白(perilipin)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移植物内脂肪细胞的存活情况,通过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脂肪移植后新生血管密度.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样本比较应用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use细胞分析仪结果显示,A、B、C3组SVF计数分别为(7.06± 1.28)×105/ml、(6.90±0.32)×105/ml、(6.40±0.62)×105/ml,活力分别为82.46%±2.81%、82.01%±3.85%、77.82%±3.45%,各年龄组SVF的含量未见差异,SVF细胞活力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1,P=0.008).各组ASCs的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CD90、CD44、CD105、CD73表达均在95%以上,阴性表面标志物表达均在2%以下.ASCs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减缓.体外成脂分化诱导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A、B、C3组的吸光度值无差异,并且成脂相关基因PPARγ和CEBPα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后3个月,A、B、C3组移植物重量分别为(0.18±0.02)g、(0.17±0.02)g、(0.15±0.01)g,均大于空白对照组的(0.13±0.0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4,P<0.001).A、B、C3组移植物剩余体积分别为(262.88±17.69) mm3、(263.83±25.96) mm3、(240.06±25.08) mm3,均大于空白组的(201.81±31.48)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5,P<0.001).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重量和剩余体积分别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1、P=0.012,F=3.364、P=0.049).HE染色结果显示,移植后3个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年龄组ASCs辅助移植脂肪可见脂肪细胞分布均匀,纤维结缔组织及坏死组织较少,各组间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4、P=0.027,F=9.314、P<0.001);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内的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2、P=0.756,F=0.421、P=0.66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年龄ASCs辅助脂肪移植组均可观察到较多的perilipin阳性脂肪细胞,分布均匀.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新生血管数为(15.70±4.16)个/mm2,B组(17.03±8.30)个/mm2,C组(16.68±6.71)个/mm2,空白对照组(11.50土4.04)个/mm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3、P=0.019).各年龄组新生血管密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8、P=0.805).结论 人AS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但年龄因素不影响ASCs的成脂分化潜能.人不同年龄ASCs均有效地提高了裸鼠移植脂肪的存活率,年轻人群ASCs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优于老年人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