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趣味

文化趣味

文化趣味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贸易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专利文献7051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求是等; 文化趣味的相关文献由104位作者贡献,包括韩笑、吕炎烜、姚晓琴等。

文化趣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1.41%

专利文献>

论文:7051 占比:98.59%

总计:7152篇

文化趣味—发文趋势图

文化趣味

-研究学者

  • 韩笑
  • 吕炎烜
  • 姚晓琴
  • 岳研
  • 张渝
  • 张语馨
  • 张韶
  • 李子璇
  • 李忠茹
  • 梁玉磊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影子
    • 摘要: “半轮秋月明,一片春云腻,到手时清风阵阵起。”炎炎夏日,轻摇一把折扇,感受徐徐而来的怡然清风,是一幅多么美的风景。开之则用,合之则藏,进退自如,逍遥自在,折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中,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又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有着“怀袖雅物”美称的重庆荣昌折扇历史上久负盛名,与苏州的绢绸扇、杭州的书画扇共誉为“中国三大名扇”。然而,因做工考究工艺繁复,目前通晓荣昌折扇所有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已是凤毛麟角,而荣昌工匠李开军,便是精通、传承这一技艺的少数人之一。
    • 周冉
    • 摘要: 文人参与、城市民众接纳、官府倡导,是戏曲发展壮大直至风靡的三大要素。元杂剧的发展正是遵循了这样的顺序,而京剧略有不同,它先被市井接纳,而后被宫廷赏识,这才吸引了大量文人参与创作,这种不同彰显了其“俗”文化的本质。京剧并不是宋元以来主流戏曲历史的简单延伸,更不是前辈剧种的变种或地方化身。它的出现,提升了民间文化趣味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意味着戏曲发展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 王萌
    • 摘要: 汪曾祺自称是“通俗的抒情诗人”,立足于日常生活,为食俗立传,以充满知性和贴近人情的方式描述饮馔之食,其饮馔散文所散发出的文化趣味,即给情绪以活泼的感染,给精神以智性的满足,具体特征是真挚的情感体验、深刻的生活意味及丰富的知性趣味。汪曾祺饮馔散文通过对食材的品味,对饮食象征意义的发掘,完成生活趣味和文化趣味的双重建构。
    • 张洁宇
    • 摘要: 废名之偏爱禅趣,虽在很大程度上与家乡黄梅的文化背景和他少时的某些经历有关,但更多的还是出于思想上的接近和文化趣味方面的认同.他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在他日后游学深造的过程之中,渐渐互相渗透,遂形成独特的思想背景。所以说,要考察废名的佛禅思想,也必须融入现代文学和艺术的观念中进行整体的观照,在这个基础上,考察其独特的思想背景对于文学写作的影响,需要更充分地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与过程性的特征。
    • 廖晖
    • 摘要: 阶级习惯和趣味追求与经济资本之间密切相关.《蓝登传》用一个资产阶级穷困青年借助时势和自身努力实现财富的增值和社会阶层爬升的故事表达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的阶级动向和政治要求.贵族阶级通过服饰、饮食、艺术、娱乐等等象征性符号的追求表征其自由趣味的形式性、自由性,下层民众对身体、伦理等的实用性需求的追求表征其必然趣味的功能性,资产阶级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文化趣味的追求表征其中等趣味的合法性.作者将中产阶级趣味与上层阶级和下层民众区隔开来,将百折不挠的政治追求、乐善好施的道德品行与高雅脱俗的文化趣味等同起来,一方面体现了中产阶级的趣味追求,即崇尚"适度"的优雅趣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建构和维护自己的文化主张,凸显自己相对的文化优势的阶级述行.
    • 陈思和
    • 摘要: 百年党建与百年新文学“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同步的,它们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结果,代表着两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路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涵极为丰富,它综合了现代中国各阶层的生活内容与文化趣味的审美表达,是整个中国从古代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追求理想、追求个性与价值以及抒发真挚情感和美好愿望的精神天地。
    • 刘华
    • 摘要: 见面课是教师和学生见面的第一堂课。教师应做好见面课的设计,用趣味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度加工流行语和语言类节目,引导学生思考文学、文化现象;做好学习心理与工具上的准备,为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扣好第一粒扣子”。
    • 南帆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出现了"大众文艺"与"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论争。肯定大众与民族文学形式的同时,知识分子所崇尚的文学形式充当了论辩话语的"他者",这种文学形式并未获得正面的理论描述。本文试图在文化趣味、阶级与文学形式三者的联结之中再现这种文学形式。由于五四新文学的推动、小资产阶级文化的激进姿态与普遍的启蒙观念,抒情成分的大量涌现构成了这种文学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新型的抒情打破了种种古典限制,构成了文学参与"现代性"的美学方式。然而,抒情能否纳入史诗传统?抒情所具有的心理性质为叙事话语带来了什么?抒情与阶级、大众、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社会学观念之间存在何种落差?现代主义内省小说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理论必须面对的一系列后续问题。
    • 黄仲山
    • 摘要: 审美趣味在个体精神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分别显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特征.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存在交互式建构的关系,个体的趣味努力突破个体精神的牢笼,趋向社会性,使趣味成为审美交流的方式;趣味社会性所包含的共同范式和普遍标准,又会深刻影响个体趣味的成长和演变.趣味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交互建构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批判和权力博弈,逐渐沉淀为相对固定的、可供传承的文化趣味.文化趣味综合了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助于我们在文化的意义上打破审美壁垒,建构既符合审美规律、又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审美文化生态.
    • 吴畅畅
    • 摘要: 近几年来,中国的视频文化生产,随着流媒体几乎全方位渗透至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呈现出极为鲜明的代际色彩。无论是纪录片、短视频,还是影视剧甚至网络大电影的创作,在资本的运作下,逐渐IP化。依循青年的文化趣味,IP要么借助既有的文化产品的走红,趁势打造“宇宙”系列,例如国漫或美食纪录片;要么对已然拥有海量读者用户的网络文本进行影视化改编,实现同一内容的跨介质转型的,这几年大火的悬疑剧、盗墓剧,皆可视为这一商业模式的具体成功案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