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创伤

文化创伤

文化创伤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499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河南社会科学、江海学刊、英语广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4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7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文化创伤的相关文献由91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扬帆、朱荣华、傅婵妮等。

文化创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1.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499 占比:98.94%

总计:8590篇

文化创伤—发文趋势图

文化创伤

-研究学者

  • 彭扬帆
  • 朱荣华
  • 傅婵妮
  • 刘玥
  • 周林
  • 孔一蕾
  • 张文
  • 朱大伟
  • 李畔媛
  • 杨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健; 梅进文
    • 摘要: 石黑一雄对人类的记忆机制颇感兴趣,他在《被掩埋的巨人》里设置了两种具有对抗性的记忆框架:以亚瑟王和高文为代表一方总是企图掩盖、抹杀、美化那段不列颠族屠杀撒克逊族的历史;而维斯坦等则要重新挖掘、保护、强化这种民族记忆,它们是不同权力话语的表征。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从集体记忆的整体逻辑结构的缝隙中透射出来的“记忆的微光”,它们可能是集体记忆的异质性存在或者补充;人类总是人为地将一些历史、记忆构建成为文化创伤,受其所制,这在《被掩埋的巨人》里也有充分的体现,以该文本为考察中心或可辐射到石黑一雄的其他小说。
    • 崔姗
    • 摘要: 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小说《拉罗斯》不仅描述了印第安人朗德罗的误杀事件引发的个体创伤,还书写了印第安民族的文化创伤记忆,通过对印第安民族历史的回忆和再现实现了印第安文化创伤的建构。作者运用回归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方法,在重构印第安身份的过程中使个体创伤和民族文化创伤得以修复。同时,作者还肯定了重构杂糅文化身份是回归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 钱虹
    • 摘要: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自传作品《在我的皮肤之下》和《影中漫步》是研究作家生平与思想最重要的文本。“创伤”是研究其自传的重要视角。从家庭创伤来说,父母不得法的家庭教育给童年莱辛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其成年后从家庭创伤的受害者变成实施者。从文化创伤来说,因其白人侵入者身份而不被非洲大陆所接受,返回伦敦后,因思想“左倾”与英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使莱辛成为一个行走于黑白世界边缘的文化流浪者。从创伤治疗来说,莱辛将其所遭受的创伤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实现自我重构。出色的创伤书写使莱辛自传成为运用心理分析、后殖民理论与文学创作论进行分析的一个典型样本。
    • 彭扬帆
    • 摘要: 在中国失独人群愈发庞大的背景下,关注其适应进程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通过长期实地访谈与跟踪研究发现,失独人群的适应困境不仅以结构因素作为基础,与个体能动要素相联系,同时还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因素。他们普遍面临着应激心理创伤及躯体化表现、文化创伤体验与失序的情境仪式、混乱的社会角色以及熟人社会的陌生化趋势。基于此,提出借助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手法,通过纠正失独人群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整合失独自组织内部功能建设、增进社区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等途径来破解失独人群的适应困境,助其早日重返社会。
    • 陈醒芬; 柯汉琳
    • 摘要: 从文化创伤理论的视域入思,结合文本,考察王国维诗词与词话中的文化创伤记忆与意识,值得一试。从诗词创作上看,王国维的诗词充满了对新旧文化碰撞下的创伤记忆书写,对世道感到极度绝望,对人生产生极大怀疑,在矛盾和痛苦中寻求慰藉和解脱而不得;从词话理论上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对前人词作的批评中树立词学理想的同时,流露出理想与抒情、现实与悲剧的文化创伤意识。
    • 羊城
    • 摘要: 《强盗新娘》讲述了三位女主人公托妮、查丽丝和洛兹的个人创伤,以及妖女泽尼亚所代表的移民、难民和加拿大少数族裔的群体文化创伤.三位女主人公的个人创伤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托克斯克餐厅等物质空间来表征;泽尼亚所代表的三大群体的文化创伤则主要通过社会空间来表征;同时,文本独特的空间叙事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创伤的特征.
    • 唐小霞; 黄文
    • 摘要: 肤色政治是《最蓝的眼睛》中触及的主题之一.来自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是肤色政治的牺牲品,承受了来自美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肤色人种的歧视和虐待.佩科拉对一双最蓝的眼睛的祈求是一个隐喻,影射着黑人个体对白人文化的崇尚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舍弃.在肤色政治的腐蚀之下,黑人个体迷失了自我,种族的联结和凝聚功能丧失殆尽,单纯个体的心理创伤于是演变成种族歧视历史大背景下的集体文化创伤.
    • 彭扬帆
    • 摘要: 在中国失独人群愈发庞大的背景下,关注其适应进程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通过长期实地访谈与跟踪研究发现,失独人群的适应困境不仅以结构因素作为基础,与个体能动要素相联系,同时还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因素.他们普遍面临着应激心理创伤及躯体化表现、文化创伤体验与失序的情境仪式、混乱的社会角色以及熟人社会的陌生化趋势.基于此,提出借助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手法,通过纠正失独人群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整合失独自组织内部功能建设、增进社区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等途径来破解失独人群的适应困境,助其早日重返社会.
    • 孔一蕾
    • 摘要: 库里骗局是新世纪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一起重要文学事件.诺玛·库里凭借其出色的言说策略、对"后9·11"时代西方社会政治形势和读者心理的准确把握,在《禁忌之爱》中成功建构了文化创伤,获得了广泛好评.但是,由于她违反了言语行为可接受性的三大认可条件,其建构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坍塌.库里骗局就像一只寄生虫,大大削弱了它的宿主——见证文学的影响力,同时严重挤压了澳大利亚文学公共领域,使之日益萎缩:公众由文化批判者转为文化消费者,文学活动的自主性也大大削弱.
    • 赵静蓉
    • 摘要: 从个体创伤到集体创伤再到文化创伤,媒介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贯穿首尾始终,最终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铸造了逻辑自洽的媒介记忆.媒介记忆不只是单纯地记忆过去发生的事情,还要依据现实需求和对未来的设想"修正"过去,因此它是生成性的.情感生产(特别是受害者的情感阐释)是其最根本也最有效的记忆表征形式.媒介记忆的强大力量来源于它的国家框架,作为一种国家记忆,文化创伤实质上是一种现实政治,它不仅仅是反思性的,更是前瞻性的.文化创伤—情感生产—国家记忆,这三者构成了媒介记忆的内容/对象、手段/模式和结构/框架.媒介记忆不断重写并塑造着人类对历史传统的认识,促成了人类自身对于历史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追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