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道
改道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69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6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军队党的生活、党的生活(河南)、江淮法治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供热新技术学术交流会等;改道的相关文献由531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D·斯皮勒、凌翔等。
改道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D·斯皮勒
- 凌翔
- A·N·卡瓦尔卡
- B·卡姆朗格
- D·M·穆驰
- D·雷恩
- F·勃雷特
- J·C·维默尔
- J·福尔曼
- J·蒙茨
- J·马克·纳恩
- K·克莱芒
- K·凯瑟尔
- M·M·赫罗德
- R·乔贝
- R·莫汉
- S·多林格尔
- T·库普费尔
- 乌尔夫·波特诺夫
- 俞豪杰
- 傅晨鹏
- 冯颖
- 凌晓明
- 刘文武
- 刘祥喜
- 卓文海
- 吴楠
- 周莳备
- 姜丛梅
- 姜乃迁
- 孙元广
- 孙旭
- 崔艳琳
- 张德元
- 张文博
- 张焕冬
- 张玉胜
- 张英铎
- 彭国晟
- 彭宪辉
- 徐子钧
- 托尔布约·埃里克森
- 朱巧
- 李华
- 李子华
- 李明军
- 李浩年
- 杜思能
- 杨均
-
-
韩茂莉
-
-
摘要:
黄河承载着文明,也孕育了灾难,洪水猛兽是形 容难以抗拒灾难的常用之词。来自黄河的洪水,三年 两决口,浊流横溢,毁田庐,荡家舍,是中国历史上 难以忘记的大灾大难。然而,对于整条黄河而言,虽 然上中游地区也存在水灾,但“善淤、善决、善徙” 的典型特征河段却是在下游。
-
-
张翼;
牛阿敏
-
-
摘要:
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其演变十分频繁,尤其是下游河道的变迁.黄河下游地区"善淤""善决""善徙"的典型特征,使得下游在享受母亲河带来惠利的同时,也遭受了黄河所带来的灾难.黄河下游的重大改道可分为五次,其缘由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主要对沿线的村庄农田、湖泊变化以及沿线城镇产生较大影响.
-
-
李立远
-
-
摘要:
汉代以后黄河下游河道的改道情况在文献中都有较为清楚的记载,利用考古学材料可以对战国以前的黄河下游改道情况进行一定的研究。研究方法一是以王青先生为代表,通过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和交流来判断黄河是否存在两次改道,一是以袁广阔先生为代表的利用“汉志河”周围的考古材料对单一河道进行专门考古研究。
-
-
鲜元超
-
-
摘要:
澜城分为里外澜城,当地人称其为狼城,最迟在宋太宗时期就已存在。宋朝时,狼城为军事重地,曾设狼城寨于此,故名狼城。清朝康熙三十七年,因浑河改道,为祈求河道安定波澜,狼城更名为安澜城。直至新中国成立,因安次、永清两地的政区改变,又将其分为里外澜城。文章以狼城为线索,追溯不同时期狼城的历史背景,以此展示从狼城寨到安澜城再到里、外澜城的社会变迁。
-
-
祁建
-
-
摘要:
出北京广安门,西行十公里,在永定河上飞跨着一座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的汉白玉石拱桥,这就是名扬中外的卢沟桥。永定河在北京平原上多次改道,冲毁村庄,淹没民田,阻塞交通。但在西山地区,两岸峡谷壁立,水流湍急,河道不曾变动。《水经注》曾记载永定河在这一带是"瀑布飞梁,悬河注壑,崩湍十许丈,谓之落马洪。"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赐名永定河"。
-
-
-
王立群
-
-
摘要:
虽远犹近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裹滚滚黄沙而下的黄河在渤海沿岸,为山东创造了最年轻的土地,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上,黄河与山东的关系似乎并没有那么亲密,她时常破堤而出,漫延百里,更让沿岸人们对她亦爱亦恨。自先秦始,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黄河下游河道频繁变迁,范围北至天津海河,南至江淮,较大的改道就超过20次,而涉及山东的有5次,但她的每一次改道,都会为流经地贡献肥沃的沙土,成就农业生产的提升。
-
-
李蕭;
何延海(摄);
閆靚(摄);
无
-
-
摘要:
中国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治黄"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之河。自古以来,黄河治理就是困扰中华民族的大难题。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其中重大改道5次,影响北达天津,侵袭海河水系,南抵江淮,侵袭淮河水系,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患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
-
-
付力
-
-
摘要:
大河奔腾,裹携着黄土高原的亿万泥沙,左突右冲,一路犹如脱缰烈马汹涌澎湃,面向大海奔流不息。九曲十八弯的母亲河,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与负重,很快被沿途的风物羁绊了脚步,泥沙渐渐沉积,堵塞了宽广的河道,大河难以稳定地在固定河道上流淌,常常溢流改道。这条浑浊多沙的河流,在数千年的决口和改道迁移中,演绎了复杂的故道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