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应变
拉伸应变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8353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莞理工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五届两岸三地先进成型技术与材料加工研讨会、中国通信学会2007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等;拉伸应变的相关文献由558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小辉、庞高阳、徐凯臣等。
拉伸应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8353篇
占比:99.77%
总计:48463篇
拉伸应变
-研究学者
- 郭小辉
- 庞高阳
- 徐凯臣
- 徐行涛
- 李大军
- 杨华勇
- 杨赓
- 梁毅浩
- 王远亮
- 陈新民
- 卢晓
- 叶知秋
- 孙彬
- 张瑞秀
- 李家成
- 李然山
- 李鑫
- 沈为
- 王红兵
- 胡军
- 苏华晓
- 蔡绍皙
- 谢娟
- 黄岂平
- 龙海如
- A-G·卡尔
- A·魏
- B·克尼普费尔
- C·克姆尼茨
- D·萨尔基
- E·孔松尼
- I·佩多斯
- M-V·努
- N·慕克吉
- P·R·贝塞尔
- P·马吉
- R·S·周
- R·埃瓦尔德
- R·皮拉里塞
- R·盖斯帕里
- S·莫奇祖基
- T·卡姆勒
- T·基特尔
- W·拉赫马迪
- 万磊
- 乔普拉·索拉布
- 于桂凤
- 于继东
- 仓又悟
- 付绍云
-
-
-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董凯副研究员等人开发了一种自供电螺旋纤维应变传感器(HFSS),可以响应小于1%的微小拉伸应变。研究人员选择商用镀银尼龙纤维作为电极,将聚四氟乙烯纤维(PTFE)和尼龙纤维作为摩擦电材料。他们通过包覆核壳纤维法将PTFE缠绕的镀银尼龙纤维(PTFE/Ag编织纤维)和尼龙缠绕的镀银尼龙纤维(尼龙/Ag编织纤维)交替缠绕在可拉伸的基材纤维上。PTFE纤维或尼龙纤维用作外壳纤维,镀银纤维用作芯纤维。壳纤维缠绕在芯纤维周围,并在收紧套筒中相互交织,最后通过多轴纤维缠绕机制造芯壳纤维。两个摩擦电层(PTFE和尼龙)的接触分离可以通过传感器的拉伸释放运动来实现。在拉伸过程中,螺旋结构沿纵向伸长,相邻的尼龙和PTFE发生分离,直至达到最大拉伸应变。
-
-
-
-
摘要:
在智能可穿戴电子领域,人体表皮生理信号的收集过程中,稳定的可拉伸电极可以实现长时间精准的信号收集。然而,无论是表面结构设计型、导电材料复合型还是本真可拉伸型电极,均难以实现在动态变形下稳定的电性能。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柔性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在研究员李润伟的带领下,受到人工渔网启发,模仿“水膜-鱼网”结构,设计了具有柔性自适应导电界面的超稳定可拉伸电极,提出利用静电纺丝法构建液态金属聚氨酯(TPU)二维“仿水膜-鱼网”结构薄膜,实现了极低初始方阻,解决了弹性电极中导电率和拉伸率不可兼容、循环变形下电性能不稳定的问题,应变下通过网孔束缚液态金属对外扩展和液态金属在网孔内自适应流动,实现低电阻高稳定可拉伸电极,该电极的动态自适应导电网络使其具备极强的动态循环稳定性,经过33万次100%拉伸应变循环,电阻仅变化5%,同时电极面对冷热、酸碱、浸水等服役环境变化。
-
-
张国庆;
于萱;
陈巍;
万明奇;
刘宽禄;
高龙
-
-
摘要:
拉伸应变检测是表征管道3LPE(三层结构聚乙烯防腐层)聚乙烯专用料可塑性以及耐老化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综合比较了常见的4种3LPE标准对聚乙烯专用料拉伸应变的技术指标、试样尺寸和测试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塑料拉伸性能检测的制样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等对管道3LPE聚乙烯专用料的拉伸性能检测进行综述,从管道3LPE质量控制的角度分析了各3LPE标准对聚乙烯专用料拉伸应变检测相关要求的特点,并对拉伸应变的制样和检测以及结果分析等提出建议。
-
-
李锋;
霍萧冉;
陈立佳
-
-
摘要:
为了研究Incoloy 825合金的循环变形行为,在650°C拉伸或压缩应变保时条件下进行了循环变形实验,并得出相应的应变疲劳参数.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合金循环变形后的位错亚结构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在循环变形条件下合金拉伸应变保时发生循环硬化、先循环硬化后循环软化或循环稳定行为;合金在压缩应变保时发生循环硬化或先循环硬化后循环稳定行为.合金的变形机制均为平面滑移,合金中的裂纹萌生与扩展模式均为穿晶型.
-
-
姜艳;
刘贵立;
王天爽;
王佼;
秦汉起;
韩晶晶
-
-
摘要:
本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拉伸应变对MoS_(2)光电性能的影响.发现:稳定性最强的为本征MoS_(2),最弱的为拉伸形变为30%的MoS_(2)模型.拉伸形变使Mo-S原子键长增大,周围电荷密度降低,键强减弱,并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Mo-S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杂化强度及价带顶和导带底的电子移动.不同拉伸形变MoS_(2)模型对应的反射系数,随着拉伸应变的增加,反射峰值也逐渐增大.且频率范围在8.8 eV-9.15 eV区间内,紫外光处有较高的透光率,有望用于制备紫外光传感器等材料.
-
-
姜艳;
王天爽;
刘贵立;
王佼;
韩晶晶
-
-
摘要:
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Se、As共掺杂、有S缺陷及拉伸应变对S缺陷的MoS_(2)材料电子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Se、As共掺杂后,MoS_(2)能隙增大,而含有S缺陷的模型能隙值减小,施加拉伸应变及Se、As共掺杂使模型能隙值变为0 eV,表现为金属性。相比于无形变模型,拉伸形变使模型的能隙值减小。改性及拉伸形变使结构中Mo-S原子之间电荷密度减小,Mo原子周围电荷聚集度降低,电荷转移至Se-S、As-S周围成键,提高了电子转移及跃迁可能性。
-
-
-
王久科;
王银顺;
张宏杰;
韦德福;
郭铁
-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准各向同性高工程电流密度高温超导导体的有限元模型,利用该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导体在不同弯曲半径下的应变分布以及临界电流衰减程度,并对导体样品进行了弯曲实验.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基于该有限元模型进一步计算了导体的不同参数对弯曲半径的影响.该研究为准各向同性高工程电流密度高温超导导体在聚变磁体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
-
周起印;
李忠宇
-
-
摘要:
针对目前对于应力条件下材料缺陷演化的认识不足,本文以α-Zr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计算由4个BS型间隙原子构成的缺陷团簇在材料中的扩散行为,研究了几种温度条件下拉伸应变及晶向对缺陷团簇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温度、应变及晶向均会影响缺陷团簇在α-Zr材料中的扩散行为,缺陷团簇的扩散系数存在差异.结果表明:无应变条件下缺陷团簇在α-Zr材料中发生扩散且是三维扩散;沿[1120]晶向施加拉伸应变时对扩散的影响最明显,[1120]晶向是缺陷团簇主要的扩散晶向,当应变3%时扩散是一维的;应变作用在[1120]和[1100]晶向时,缺陷团簇的迁移能减小,应变作用在[0001]晶向时迁移能增加.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α-Zr材料的辐照损伤效应研究提供依据.
-
-
贺晶晶;
师俊平;
张勇;
狄圣杰;
卢浩丹;
刘潇敏
-
-
摘要:
基于试验研究,讨论了纤维体积掺加率、纤维长度对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拉伸强度、拉伸应变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拉伸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纤维体积掺加率对BFRC拉伸强度有显著提升作用,而纤维长度对BFRC拉伸应变有明显增强效应。BFRC断裂面粗糙度系数随纤维体积掺加率增大呈幂函数关系降低趋势,粗糙度系数可作为纤维改善混凝土拉伸性能评价指标。
-
-
-
-
谢林生;
马玉录
- 《第五届两岸三地先进成型技术与材料加工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双转子连续混炼机是一种具有优异分散与分布混合特性的连续混炼设备。本文运用混沌流动理论,对双转子连续混炼机混炼流场的混沌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采用以物料停留时间为基准的修正Lyapunov指数来描述混合过程中发生的拉伸应变,并借助于有限元计算,得出流场绝大部分区域的修正Lyapunov指数大于零,并发现混炼流场中存在非常有利于拉伸、折叠流动的涡旋流动,赋予了双转子连续混炼机优异的分散与分布混合特性。
-
-
张敏梁;
田煜;
孟永钢;
温诗铸
- 《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
| 2007年
-
摘要:
本文对电流变液在直流高压电场作用下,小应变范围内的拉伸应力应变过程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在稳态直流高压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的拉伸应力在小拉伸应变范围内迅速线性增加,然后缓慢上升到拉伸屈服应力。通过消除拉伸过程中电场强度的影响,得到了在小应变拉伸范围内,电流变液的拉伸弹性模量与电场强度大致成平方关系,克服了由于传感器精度和刚度不够而较难直接测试比较,估算得到的拉伸弹性模量大致从200kPa(400 V/mm)到3 Mpa(2000V/mm)。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