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菌类药物

抗菌类药物

抗菌类药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药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28659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科学与财富、医药前沿、中国医药指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江苏省水产学术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09年湖南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08年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委员会、基础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等;抗菌类药物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洪学、陈清西、安刚等。

抗菌类药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8659 占比:99.95%

总计:228764篇

抗菌类药物—发文趋势图

抗菌类药物

-研究学者

  • 洪学
  • 陈清西
  • 安刚
  • 宋小勇
  • 张正彪
  • 李蕾
  • 杜娟
  • 王烨
  • 白旭光
  • 胡新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伍英英; 岑立怡; 黄佳颖; 曾子君; 周智明
    • 摘要: 建立了化妆品中11种抗菌药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用甲醇+四氢呋喃(80+20)提取,C18色谱柱分离,检测波长为240 nm,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各待测物的方法检出限为20~40 mg/kg,在5.0~100 mg/L的线性范围内,所得的回归方程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方法回收率为86.1%~114.2%,相对标准偏差为0.5%~4.3%。该方法准确快速,操作简便,适用于化妆品中抗菌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万斌; 唐湘乡; 罗益慧
    • 摘要: 目的探究专项管理在医院抗菌类药物管理中的应用路径及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和门诊处方抗菌类药物使用占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衡阳市中心医院15名药师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时间段医院抗菌类药物管理的方法不同进行划分,于2020年7月—2021年1月期间采取常规管理,此阶段为实施前;于2021年2—8月采取专项管理,此阶段为实施后。分别在实施前后选取100例住院患者参与该次研究。比较实施前后住院患者抗菌类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以及药师对不同管理模式的认识程度。结果实施后住院患者总不合理用药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药师对不同管理模式的认识程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抗菌类药物管理工作中采取专项管理可降低患者抗菌类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提高抗菌类药物合理用药水平且药师对该管理模式更加认可。
    • 叶伟强; 曾庆栈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规律并对抗菌类药物使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9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所收治的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并记录所有患者的细菌性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分析致病细菌对抗菌类药物的耐药性,同时进行抗菌类药物使用相关性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共从60例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中分离出致病菌174株,具体为革兰阴性菌102株,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革兰阴性菌中的出现频率排名前三;阳性革兰菌43株,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共29株.不同菌种对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耐药性;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与抗菌类药物使用情况呈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致病菌源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可以通过联合使用抗菌类药物对患者病情进行控制.
    • 张吉霞
    • 摘要: 目的:结合西药阿莫西林的特性和药理作用机制,对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使用阿莫西林治疗者460例,运用调查分析法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研究,重点探究阿莫西林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46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患者有37例,占比为8.04%,其中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共计11例,占比为29.72%,乏力、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分别2例,占比为5.4%.结论:为提升阿莫西林药物使用效果,用该药物前医务人员需要询问患者有无阿莫西林过敏史,使用期间询问患者用药感受,根据患者实际药物使用情况调整药物使用剂量,保证患者科学用药,促进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 张和; 张新宇; 安文林; 童贻刚
    • 摘要: 细菌对抗菌药的强耐受性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难题,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菌通过多种机制获得耐药性,从而逃避抗菌类药物的杀灭.噬菌体是一类特异性侵染细菌等微生物的病毒群体,近年来其在临床上耐药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应用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之出现的噬菌体耐受性问题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该文综述了细菌耐受性,即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和对噬菌体的耐受性的主要机制,以及当前合成生物学在解决细菌耐受抗生素和耐受天然噬菌体中的主要进展.
    • 多克·多丽娜; 范瑞
    • 摘要: 目的 分析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类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呼吸科收治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的痰液等作为标本,对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与药敏试验并分析结果,以了解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呼吸科普通病区共收治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2534名,送检标本数1360份,送检率为53.71%,共培养出病原菌418株,分离率为30.74%.其中革兰阴性菌206例,占49.28%,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35例,占32.30%,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为主;真菌77例,占18.42%,主要为白色念珠菌.革兰阴性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的耐药性较高,对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十分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规的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性,仅对米诺环素较为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均对和青霉素G和红霉素的耐药性较高,而对万古霉素较为敏感.真菌中的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较为敏感.结论 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余为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病原菌对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普遍较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微生物实验室对病原菌作药敏试验,针对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 刘建文
    • 摘要: 在临床中,可能导致医院感染因素较多,其中不动杆菌感染属于 比较常见一种感染,因为住院患者增加,使其感染发生率呈现不断上 升趋势。在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广谱抗菌类药物应用范围较大,致使 不动杆菌感染增加,对于耐药菌,会对临床抗菌药物阐述较强耐药性, 极易借助交叉感染不断传播,不仅会导致抗感染的治疗效果下降,而 且还能增加医院感染控制难度。所以,加强不动杆菌感染研究,针对 其临床表现等进行抗菌治疗,属于临床重点研究内容。
    • 晋仁云
    • 摘要: 目的 分析和评价外科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自2019年1月至9月的100例外科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的患者,随机分配此100人为实验组(用药组)与对照组(未用药组),回顾性的分析患者病例与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效果,实验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未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结果 100例外科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中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共有70例,抗菌药使用率为70%,用药组患者平均用药疗程为(3.21±2.17)天,用药组选择的基本抗菌物,分别为头孢菌素类(82.8%)、头霉素类(14.28%),和硝基咪唑类(8.57%).发现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共26例,占全部人数37.1%.结论 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方法 ,不但可以起到有效控制手术围术期感染的风险,还可以减少因过量使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可能性,更有利于减免患者的相关经济负担与医疗负担.
    • 张建红
    • 摘要: 莫西沙星为氟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抗菌类药物,亦是一类新型的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如腹泻和恶心)、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和药疹,而视物模糊相对少见,本文介绍1例莫西沙星致视物模糊病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董丽媛; 王凯超; 邹晓燕; 董文鹏; 崔培贺
    • 摘要: 目的:分析和研究抗菌类药物在剖宫产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0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进行选取,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电脑随机的方式将其分组:比对组、研究组,每组各纳入250例.其中,研究组的250例产妇接受围术期的预防性用药,比对组的250例产妇则采用传统抗菌素预防用药的方法 ,分析和比较最终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250例研究组产妇在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18例),另外250例比对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30例),相比较来说,研究组明显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的住院时间、抗菌素费用相比较来说,研究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于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可以采取围术期预防性用药的方法 ,其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