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形极限

成形极限

成形极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9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48840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材料科学与工艺、精密成形工程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技术交流会、第十届全国冲压学术年会、第四届青年学术交流会暨全国塑性工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等;成形极限的相关文献由104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光永、崔俊佳、李光耀等。

成形极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7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8840 占比:99.46%

总计:49107篇

成形极限—发文趋势图

成形极限

-研究学者

  • 孙光永
  • 崔俊佳
  • 李光耀
  • 赵长财
  • 万敏
  • 董国疆
  • 于忠奇
  • 祝洪川
  • 胡平
  • 周贤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艳芹; 张德海; 何文斌; 白代萍; 王胜永; 田淑侠
    • 摘要: 增材制造Ti合金的制件性能能否优于传统铸件、锻件的性能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亟需开展系统化的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主要综述了增材制造Ti合金构件材料应变检测及相关成形性能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笔者的研究经历,围绕增材制造现阶段的研究热点,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igital Speckle Correlation Method,DSCM)应变精度检测进行了概述,进而综述了DSCM应用于增材制造应变检测的可行性,提出了DSCM方法构建检测评价体系的关键科学问题和解决思路,论述了增材制造环境下DSCM方法应变检测及成形极限可视化的实验方案,分为数字散斑测量系统、应变测量方法及理论、应变比对及成形极限可视化实现机理。最后,对该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和主要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赵栋; 张明宇; 李广震; 王帅本; 张敏; 李雪梦; 苏春建
    • 摘要: 目的针对渐进成形中成形极限测量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评定成形极限方法。方法选用08Al为实验材料,通过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板厚下成形极限角和减薄率的关系,提出利用成形极限角和最大减薄率2个参数组合的方法判断薄板的成形极限,并通过数控实验验证提出方法的准确性,分析板厚对单点渐进成形工艺成形极限的影响。结果当板厚为0.8~1.5 mm时,随着板厚的增大,08Al板材的成形极限逐渐增大。结论这2个参数组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评价渐进成形工艺的成形极限,对金属板材单点渐进的精密成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工程价值。
    • 邓淏天; 徐应达; 陈婷; 付秀娟
    • 摘要: 采用半球形刚性凸模胀形试验法研究了轧制差厚板成形极限,分析了轧制差厚板不同厚度区域成形极限,获得轧制差厚板成形破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宽度一定时,试样杯突值随着板料厚度增大而增大,当板料厚度一定时,杯突值随有效宽度增大而减小;轧制差厚板的破裂首先发生在较薄一侧的区域或两种区域的交界处,随着裂纹的扩展,裂纹逐渐向较薄的一侧发生偏移;轧制差厚板在成形过程中比等厚板更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其应变分布更加不均匀,降低了轧制差厚板的成形性能。
    • 王哲英; 马明旭; 钟山; 孙琪; 谭俊哲; 符伟; 林斌; 王琼彪; 班立海; 石同冰
    • 摘要: 根据核泵用不锈钢锁紧件实际应用需求,对不锈钢锁紧片弯曲成形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对实际生产的锁紧片进行厚度检测与研究。结果表明,该弯曲成形主要是拉-压为主应变的“收”的变形,耳部弯曲区域与中心弯曲区域交接的临界区域的节点的应变均位于安全变形区;弯曲变形区的厚度分布区域主要由厚度增加区域、厚度不变区域及厚度减薄区域组成,其厚度减薄区域中在周向位于弯曲减薄区域中间位置的节点厚度减薄率最大为10.9%,其他区域厚度减薄率相差不大;厚度增加区域的厚度减薄率为-1.6%。所有区域的厚度均满足厚度允许精度Δ_(h)=±0.25 mm的要求;实际截面厚度值与数值模拟试验中周向截面厚度值相差较小,其最大误差仅为4.1%,较好地预测了产品厚度。
    • 甘勇; 张秋锋; 马婉; 于江豪
    • 摘要: 研究焊缝形式对拼焊板的性能和成形性的影响,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仿真和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对激光拼焊板强度、综合延伸率进行分析、验证,对拼焊板基板板材、焊缝及其焊缝热影响区进行金相学和硬度研究,运用Dynaform有限元软件对其冲压成形极限进行仿真并进行冲压试验来验证焊缝对拼焊板成形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同质同厚不同焊缝形式的拼焊板板材拉伸断裂均发生母材处,且折线焊缝拼焊板比其直线和圆弧焊缝形式拼焊板的抗拉强度都高,抗拉强度最高的为θ=20°的折线焊缝形式。焊缝处的硬度增加导致延伸率明显低于基板板材,不同焊缝形式的冲压成形极限普遍低于基板板材,且对比相同焊缝形式不同厚度的拼焊板,厚度越大的成形极限越高。对于有焊缝的板材中,板材材料厚度1mm且焊缝形式为θ=20°折线焊缝时成形极限最大。
    • 王冬艳; 王成勇; 柴震; 王荣辉; 张威
    • 摘要: 为了解决轻量化车身铝合金板料多道次冲压成形有限元仿真的准确性问题,以各向异性铝合金板料在非线性应变路径下的成形极限预测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预变形对后工序成形极限图的影响,研究了获得预变形均匀应变场的试验方法,引入了与应变路径无关的成形极限预测模型,并介绍了PEPS模型的极坐标转换方法,结果表明:成形极限应力图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轻量化车身铝合金板料二次加载条件下的成形极限,优于目前仅依赖材料供应态FLD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准确性。
    • 鄂宏伟; 郑学斌; 李亚东; 韩龙帅
    • 摘要: 采用板材综合成形试验机对DP780双相钢进行极限应变试验,分别基于C-H失稳理论和M-K凹槽失稳理论搭载Yld2000屈服准则和幂指数硬化模型对DP780双相钢成形极限曲线进行预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M-K凹槽失稳理论和C-H失稳理论获得的成形极限曲线对成形极限的预测精度分别为97.97%和95.82%;初始厚度不均匀度越大,钢板表面越光滑,越有利于成形;当初始厚度不均匀度为0.992时,M-K凹槽失稳理论对DP780双相钢成形极限的预测精度最高,相对误差为0.66%,在实际冲压生产中,当初始厚度不均匀度取0.992时,该理论模型可作为获取DP780双相钢成形极限曲线的一种可靠方法。
    • 魏波; 郭晓莹; 张飞飞; 阎汉生; 何凯; 李峥
    • 摘要: 3D自由复杂曲面的中厚板成形一直是金属成形领域的瓶颈。介绍一种成形力小、成形效率和精度高的复杂曲面热辅助渐进弯曲成形工艺。利用最小能量原理,通过渐进的方式对金属板材进行弯曲成形,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成形力;采用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无模型智能控制,对成形后的金属板材进行偏差补偿,确保工件的尺寸精度;通过局部加热的方式减小回弹和增大金属板的成形极限。该工艺分别成形了单曲率金属板、变曲率金属板和双曲率金属板。实验结果表明:热辅助渐进弯曲成形工艺加工复杂曲面板材平均成形偏差小于3mm,平均加工时间小于20 min,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和高效等优点。
    • 雷从一; 毛建中; 周惦武; 张小民; 王练
    • 摘要: 研究退火工艺(ATs)对Zr-Sn-Nb合金带材显微组织的影响。基于核燃料组件用条带特征,进行冲制实验,并定量表征锆合金带材的成形性能。结果表明,580°C退火(ATⅠ)样品、620°C退火样品(ATⅡ)和原材的小角度晶界占比分别为14.3%、23.2%和12.4%。ATⅠ带材的成形极限裕度为0.43%,而原材和ATⅡ带材的成形裕度分别仅为-0.35%和-2.8%。退火工艺影响带材再结晶织构的演化过程和改变晶粒尺寸。由于织构总量和极密度变化与带材各向异性程度密切相关,小角度晶界影响带材冲制过程中颈缩单元的应变路径与裂纹扩展,而晶粒尺寸影响带材硬化指数。
    • 郝志强; 刘仁东; 徐鑫; 苏洪英; 李萧彤
    • 摘要: 数字化网格应变法相比传统手工网格应变法,具有测量时间短、精度高,覆盖面积广等优点,在汽车用钢冲压成形领域被广泛应用。利用数字化网格应变法对汽车用钢H220YD冲压门外板汽车零部件过程进行了分析,测量了成形极限值、最大厚度减薄率等数据,掌握了冲压成形的风险区域。同时,分析与探讨冲压风险区域产生原因及改进措施,并给出模具调整意见,最终使得风险区域消除。事实证明,数字化网格应变法可以对汽车用钢冲压成形过程进行精确分析,从而有效提高汽车用钢冲压成形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