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急诊儿科

急诊儿科

急诊儿科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8233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母婴世界、中国卫生产业、海峡药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19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感染药学学术会议等;急诊儿科的相关文献由207位作者贡献,包括C·弗里曼、倪虹、冯小华等。

急诊儿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8233 占比:99.43%

总计:18337篇

急诊儿科—发文趋势图

急诊儿科

-研究学者

  • C·弗里曼
  • 倪虹
  • 冯小华
  • 刘珉
  • 周凤琼
  • 周小娣
  • 周燕
  • 唐芳
  • 夏利
  • 姬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曼; 徐湘容
    •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儿科抢救室噪声暴露情况,以期为病人创造良好就诊环境、优化医院环境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急诊儿科抢救室为研究对象,测量急诊儿科抢救室各类噪声值,实施24 h噪声监测,分析急诊儿科抢救室噪声暴露情况。结果:各类噪声源中,人员走路声噪声值最低,病人及其家属的喊叫声噪声值最高。急诊儿科抢救室昼夜噪声暴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日间噪声值更高。24 h等效声级变化趋势显示,下午为噪声峰值。结论:急诊儿科抢救室噪声污染较重,尤其是日间噪声,医护人员应引起重视,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相关管理部门应优化医院环境,加强医院噪声管理。
    • 姜叶洁; 冯庆红; 魁艳凤; 廖燕玲; 李桥换
    • 摘要: 目的探讨适合急诊儿科的早期预警评分方法,并分析其对病情评估的作用。方法对文献报道的儿童早期预警评分进行改良,形成急诊儿科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选取2010年11月至2019年8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病历资料,分别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和急诊儿科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患儿病情进行评分,分析两种评分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急诊儿科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危重及极危重患儿的识别作用。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病历资料1147份。两种评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ρ)为0.62(P<0.0001)。急诊儿科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识别危重、极危重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和0.871,截断值分别为5和4。结论急诊儿科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与PCIS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准确度,具有评估病情的价值。
    • 吴孙莹; 陈钢; 吴绿仙
    • 摘要: 目的探讨固定急救技术对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儿科就诊流量变化及规律,监测急诊儿科忙碌时段,为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科学的实证依据。方法利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的固定急救技术对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的数据,回顾性收集2017~2019年急诊儿科患者就诊情况,按单位时间统计就诊的例数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具体就诊时间,描述及分析其日、月、季度流量变化特征。结果急诊儿科24 h流量变化规律特征明显,患者流量有两个高峰,即12:00~14:00时间段和18:00~22:00时间段。急诊儿科月流量及季流量变化也有明显规律特征,急诊儿科就诊流量低谷月份为8月、9月和10月,就诊流量最高峰为1月、12月,其次是5月、6月。结论固定急救技术对急诊儿科就诊流量变化存在规律性,应根据规律变化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优化固定急救技术对急诊儿科就诊流程,建立有序的急诊就诊秩序,提升急诊儿科患者对固定急救技术的满意度。
    • 赵志勇
    • 摘要: 五颜六色的糖豆豆是儿童的最爱,但请让孩子记住“药丸不是糖豆豆”!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儿科近日接诊了一名超剂量误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药丸的2岁患儿,入院后立刻进行洗胃等抢救治疗,病情稳定,目前已出院。
    • 秦莹; 张明明; 于佳琦
    • 摘要: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儿科在职护士40人为研究对象,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对比实施前后针刺伤发生率、护士业务能力情况.结果显示,六西格玛管理法能强化急诊儿科护士的业务能力,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预防针刺伤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 孔令朋; 王振虹; 宋爱琴; 刘建科; 张梦雪; 王冲; 徐雷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急诊儿科培规医师教学培训中利用PBL结合微课的方法,提升急诊儿科规培医师临床诊疗能力.方法 2019年1~6月期间在急诊儿科选取50名规培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PBL与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培训模式,最终通过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及迷你临床评价量表(Mini-CEX)考试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实验组在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及Mini-CEX评价方面均高于对照组.Mini-CEX评价中,实验组医疗面谈、整体表现、临床判断和体格检查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急诊儿科规培医师教学培训中应用PBL结合微课的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方法具有优越性,能够有效提高急诊儿科规培医师临床诊治能力.
    • 余如丹
    •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8月1日期间,急诊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情况,为提升我院儿科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获取我院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8月1日急诊儿科静脉输液处方,统计分析急诊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情况,包括药品名称规格、静脉输液处方中各类抗生素的使用率、是否需要皮试、每24h输液次数.结果:急诊静脉输液处方中使用抗生素的静脉输液处方占94.14%,其中需要进行皮试的静脉输液处方占87.39%.讨论:增加护理人员输液相关的专业药物护理知识、提升静脉穿刺技术及沟通能力,改善输液室环境及护理管理,为急诊儿科患者提供更安全、更高质的静脉输液护理服务.
    • 徐新平
    • 摘要: 目的 分析品管圈在急诊儿科晚夜间静脉输液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了2017年5月—2018年6月在我院急诊儿科晚夜间治疗的200例静脉输液患儿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护理方案将200例静脉输液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由9名医护人员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患儿由9名医护人员组成品管圈共同进行护理,评价两组的护理效果,考核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结论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程度比对照组患者高12.00%,且实验组医护人员的考核评分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 品管圈能够显著提高急诊儿科晚夜间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