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急性肠系膜缺血

急性肠系膜缺血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770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人人健康(医学导刊)、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磁共振成像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八届中国介入放射学大会、第十二届华北五省市消化学术会议、第三届华北地区胸心血管外科学术研讨会暨天津市胸心血管外科学第四届学术年会等;急性肠系膜缺血的相关文献由22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性江、张振书、张福先等。

急性肠系膜缺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8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9770 占比:99.12%

总计:9857篇

急性肠系膜缺血—发文趋势图

急性肠系膜缺血

-研究学者

  • 吴性江
  • 张振书
  • 张福先
  • 黎介寿
  • Haage P
  • Hohl C
  • Schwartz CA
  • 丁俊理
  • 冯江毅
  • 姜兴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巴成慧; 王鑫雨; 许昌; 陈亮; 钟晓飞; 曹璋; 张迪鸣; 张濬韬; 姜兴岳
    • 摘要: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加权成像定量评估兔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以66只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3只,每组分为11个时间节点,每时间节点3只。实验组开腹结扎前肠系膜动脉主干建立AMI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不结扎。使用3.0 T MR行IVIM检查,扫描结束后进行病理标本采集及制作。对影像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VIM参数值(f值、D值、D*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各参数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将影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当肠系膜缺血2 h左右时,实验组f值和D值低于假手术组(D值约0.05),病理结果显示此时缺血仅累及肠壁黏膜层。当肠系膜缺血达到4.5 h左右时,f值及D值进一步降低(D值约1.0×10-3mm2/s),D*值较前大致相同,D值及D*值在实验组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时缺血肠壁结构破坏严重甚至累及肠壁全层。结论IVIM定量参数中f值及D值能够反映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与病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有助于AMI的早期定量评估与动态监测,为临床评价AMI提供理论依据。
    • 张伟伟; 王家旭; 黄炎东; 刘鑫; 罗显克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肠道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平滑肌22(SM22)水平对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患者发生肠坏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67例AMI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肠坏死分为肠坏死组(58例)、无肠坏死组(109例)。收集AMI患者临床资料,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ABP、SM22。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AMI发生肠坏死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FABP、SM22水平对AMI发生肠坏死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酸、白细胞计数、I-FABP、SM22是AMI发生肠坏死的影响因素(P均<0.05)。I-FABP+SM22预测AMI发生肠坏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I-FABP、SM22单独预测(P均<0.05)。结论血清I-FABP、SM22水平升高的AMI患者易发生肠坏死,二者可作为AMI发生肠坏死的预测指标。
    • 陈梦莎; 祖涵瑜; 钟晓飞; 李敏敏; 曹璋; 韩慧婷; 曹赫; 姜兴岳
    • 摘要: 目的探讨MRI T2-mapping定量成像对监测和评估兔小肠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肠壁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将36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18)。实验组行外科手术结扎第2~5支肠系膜动脉弧形血管网以及相应肠管两端供血血管,随后分别于6个时间点(1 h、2 h、3 h、4 h、5 h、6 h)进行MR T2-mapping成像,每个时间点3只。扫描完成后分别对3只兔施行安乐死,取出肠系膜动脉弧形血管网第3分支所供应的肠管病理标本,评估小肠肠壁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病理特征变化。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开腹不做结扎处理。各个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定量数值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时间点T2值的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高斯拟合模型对T2值与缺血时间点进行拟合,显示小肠缺血肠壁的演变规律,并用病理组织学进行相关验证。T2值与缺血时间点间的拟合方程为f(x)=145×exp{-[(x-3.475)/4.297]^(2)},拟合系数R^(2)=0.79。结果实验组6个时间点的T2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T2_(3h)与T2_(1h)、T2_(2h)、T2_(5h)、T2_(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进展,T2值先升高后降低,前3 h病理表现以水肿炎细胞浸润为主,影像上缺血近3 h时的T2_(3h)值达到峰值(151.50±2.90)ms;缺血4 h时肠壁损伤到达肌层,此时出血面积大大增加,T2_(4h)值降为(142.50±4.30)ms,此后T2值持续降低。结论MRI T2-mapping定量成像有助于定量评估AMI小肠肠壁损伤,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孙玄; 李琳业
    • 摘要: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临床上较严重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患者确诊时病情一般已进展到了肠管壁不可逆性坏死,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急性肠系膜缺血的症状及体征一般并不具有特异度,通常在剖腹探查手术时才能明确诊断.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上显示了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但是对于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仍较为困难.在临床实践中血清生物学指标在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上还没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一些传统的生物学指标如降钙素原、D-二聚体、L-乳酸等,以及一些更加符合早期肠系膜缺血病理生理改变的新兴生物学指标如氧化应激指标缺血修饰白蛋白、肠道细胞损伤标志物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肌肉蛋白等,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纪静宇; 李沁; 熊炯炘; 柯尊祥; 李毅清
    • 摘要: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ASMAE)是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急性肠系膜缺血的70%.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在病程早期,症状与体征不符,极易漏诊和误诊,导致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目前CT血管造影已经取代传统的介入血管造影成为ASMAE首选的检查手段.ASMAE的治疗原则是早期消除阻塞原因,恢复肠管血流灌注.腔内治疗是当前ASMAE首选治疗方式,但开放手术在评估肠管活性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对于有腹膜炎征象或怀疑肠坏死者,及时外科手术十分必要.
    • 苏一星
    • 摘要: 目的 探索急性肠系膜缺血导致肠坏死的预测因素,为诊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急诊与住院的急性肠系膜缺血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结果分为坏死组和非坏死组,其中肠坏死组11例,非坏死组13例.选取乳酸和D2聚体水平分析两者数据水平与急性肠系膜缺血导致肠坏死的关系.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乳酸、D二聚体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乳酸水平越高、D二聚体水平越高可作为急性肠系膜缺血导致肠坏死的早期预测因素.
    • 冯江毅; 王丽萍; 郭轶; 胡淞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AMI)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其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为AMI患者病情评估、临床治疗及预后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7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n=59)和死亡组(n=18)。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合并脏器衰竭情况、病因类型、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栓情况、肠壁积气情况和腹腔积液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脏器衰竭、CT征象为SMA血栓和存在腹腔积液均是预测A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因类型是预测患者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合并脏器衰竭情况、病因类型、CT征象及是否存在腹腔积液均是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 陈廷雨; 赵轶凡; 张超; 田国祥
    • 摘要: 目的 评估经典标志物、新型血清学生物标志物及其他标志物对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诊断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及Embase,搜集评估AMI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0年8月15日,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定性归纳.结果 共纳入28篇研究,包括5篇Meta分析、7篇前瞻性研究、8篇回顾性研究、4篇横断面研究和4篇动物实验.经典标志物(L-乳酸、D-乳酸和乳酸脱氢酶)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低,新型血清学生物标志物(D-二聚体、血小板指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缺血修饰白蛋白、I-脂肪酸结合蛋白、α-谷胱甘肽s-转移酶、瓜氨酸)与其他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AMI的诊断准确性,但诊断价值较为有限.结论 AMI血清学生物标志物诊断价值较为有限,尚难以对不同类型和阶段的AMI进行诊断,仍需开展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予以证实.
    • 冯江毅; 王丽萍; 郭轶; 胡淞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AMI)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其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为AMI患者病情评估、临床治疗及预后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7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n=59)和死亡组(n=18).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合并脏器衰竭情况、病因类型、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栓情况、肠壁积气情况和腹腔积液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脏器衰竭、CT征象为SMA血栓和存在腹腔积液均是预测A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因类型是预测患者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年龄、合并脏器衰竭情况、病因类型、CT征象及是否存在腹腔积液均是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 何杨燕; 张鸿坤
    • 摘要: 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是指由于小肠供血中断而引起的急腹症,如未及时治疗将迅速进展为肠坏死,从而危及生命.AMI常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而随着增强CT的普及,诊出率越来越高.不同类型的AMI有各自的特点,鉴别各类型AMI有利于治疗的选择.早期血运重建对AMI的预后至关重要,血管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应个体化选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