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快慢车

快慢车

快慢车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综合运输、交通运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专利文献462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科技传播、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科技创新与应用等; 快慢车的相关文献由18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钢、丁小兵、孙元广等。

快慢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14.60%

专利文献>

论文:462 占比:85.40%

总计:541篇

快慢车—发文趋势图

快慢车

-研究学者

  • 刘志钢
  • 丁小兵
  • 孙元广
  • 李得伟
  • 史海欧
  • 张琦
  • 白佳薇
  • 谭小土
  • 陈祥
  • 陈绍宽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白佳薇; 张琦; 鲁放
    • 摘要: 虚拟编组技术的发展为改进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组织提供可能,有望缓解传统模式中慢车旅行时间增加、线路通过能力损失等问题。分析虚拟编组技术下列车运行的典型作业过程,给出虚拟编组条件下车站间隔时间的计算公式。提出虚拟编组技术下无越行和有越行两种快慢车的运行组织策略,对比不同组织模式下列车的开行效果,并进行案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虚拟编组有越行条件下的快慢车运行,可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在一定客流条件下缩短乘客旅行时间;虚拟编组无越行条件下的快慢车运行相比有越行条件下,可进一步缩短慢车的停站时间与快车的旅行时间,但列车服务频率有所降低。
    • 吕昌明
    • 摘要: 当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穿越城市中心城区时,其主城区段发挥着主城区骨干线的功能,确定并统一全线技术标准是前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成都市轨道交通13号线为例,以功能定位和客流特征为基础,对速度目标值、站立标准、车辆选型及编组、互联互通需求、快慢车运行、空气动力学效应、供电制式等技术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该类型轨道交通的前期研究思路、运营组织标准化与差异化的统一、互联互通等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结论:全线采用140 km/h速度目标值,城区内按100 km/h限速运行;城区、市域范围内分别按照5人/m^(2)、4人/m^(2)的站立标准计算列车定员,座椅分别采用纵、横排布置方式;采用跨线运营组织模式,与线网中S2、23、S3号线互联互通;根据时间目标要求,采用快慢车运行;专题研究高速地铁地下空间空气动力学效应,车辆采用密封车;采用AC25kV供电制式,结合速度目标值确定盾构隧道内径为7500 mm。
    • 王金尧; 张悦; 王赫; 王熙彭; 卞瑞
    • 摘要: 文本主要针对城轨交通快慢车运输组织展开深入的研究,先阐述了快慢车运行组织方案,如快慢车方案的概念、快慢车编组方案、快慢车组合运行方案优缺点、快慢车组合运行方案下车站客运服务等,然后又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组织优化措施,主要包括快慢车的车辆选型和编组、快慢车交路形式、快慢车停站方案优化,进而不断提高运输的效率。
    • 冯旭杰; 宋晓敏; 陈明星; 何祥; 李佳杰
    • 摘要: 地铁网络发生区间故障后,广泛采用应急接驳公交维持公共交通的服务保障能力。为提高地铁应急接驳公交运行效率,减少应急公交数量和乘客时间损失,以公交备选派车场站是否被选择、派车场站的公交停放能力以及应急接驳公交快慢车方案为决策变量,建立地铁应急接驳公交派车场站选择与行车计划协同优化模型,通过线性化处理以及ε-约束法,将模型转化为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以某地铁线网为例,通过Gurobi求解模型的帕累托最优前沿,结果表明:相比无快车模式,所提方法在不增加公交数量的情况下,可增加总发车次数,使得乘客时间损失降低4.17%;应急公交数量和乘客时间损失具有负相关性,决策者可根据实际需求权衡两个目标;公交派车场站应尽可能地均匀分散选择;增加公交派车场站数量可降低乘客时间损失,但增加派车场站数量产生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实际派车场站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确定。
    • 宋仲仲
    • 摘要: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架构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线路开始采用快慢车运营组织模式。针对预留开行快慢车条件的线路,如何选择越行线型式,做包容性设计,在不过多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实现开行快慢车的功能、提高未来运营灵活性,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后续类似线路的设计以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撑和参考。在分析基本越行配线型式的基础上,提出包容性较好的单岛四线越行线外侧方案,并对越行线道岔的确定进行比选;同时,针对越行线是否兼作故障列车停车线的问题,详细对比分析各种站型增设越行线的投资增加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单岛四线越行线外侧方案,在投资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既能满足快慢车的开行需求,又能兼顾站站停开行方案,还可兼作故障车停车线,运营灵活性及包容性较好。
    • 赵璐; 丁小兵; 刘志钢; 吴金龙; 张鑫
    • 摘要: 假定出行者可选择道路公交和市域轨道交通快线2种出行方式,在分析乘客广义出行费用的基础上,建立市域轨道交通快线的快慢车开行方案双层规划模型,用以研究弹性需求下多方式交通路网中市域快线快慢车开行方案.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选取某中小型城市的市域轨道交通快线进行了算例验证.算例结果表明:早高峰时段以1:5的比例开行快慢车,选择市域快线出行的乘客量将增加16.71%,总运营效益将提高13.26%.
    • 徐伟
    • 摘要: G206国道宿州北段起于安徽省宿州市与江苏省徐州市交界处(K818+407),经宿州市曹村镇、夹沟镇、符离镇,终于宿州市主城区城乡结合部的市北三环(K868+700),原为二级公路标准,路幅宽12米,快慢车混合通行,道路长期超负荷运行,交通事故频发、拥堵不堪。改扩建后为一级公路标准,道路基本断面为双向8车道加中央绿化隔离(两侧各有3条快车道、1条慢车道,中央绿化带宽8米).
    • 曾琼
    • 摘要: 主要对市域(郊)铁路跨线运营模式、快慢车开行、交路设置等运输组织模式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总结我国市域(郊)铁路发展现状,系统分析其功能定位、客流特征,得出市域(郊)铁路运输组织需满足公交化、快速化、多样化、舒适化、便利化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市域铁路与相邻线间的运输组织模式以及单条市域(郊)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得出市域(郊)铁路网内部可适当组织跨线运营;市域(郊)铁路原则上不宜与城市轨道交通及城际铁路跨线运营,确有需求时可适当组织跨线运营;市域(郊)铁路单条线路可采用站站停、快慢车以及多交路组织模式的结论.
    • 陈木明
    • 摘要: 采用优化停站方案、科学制定列车开行频率,为乘客提供个性化出行服务,有效提高服务水平,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通过分析快慢车组织运营的特征和快慢车越行的利弊,结合广州地铁14号线主线快慢车组合运营的实施效果,验证快慢车运营的合理性.
    • 石修路; 蔡肇萍
    • 摘要: 快慢车运营模式作为提升轨道交通运输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论证其实施必要性及应用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及作用.以重庆市轨道交通27号线为例,结合线网规划、线路条件、客流特征等充分论证快慢车运营的必要性;综合能力折损、配线设置等确定越行方案;分析出行效率、车辆投资、土建追加及经济效益后,最终得出结论:重庆市轨道交通27号线宜按快慢车运营模式实施工程建设,运营期间视线路实际情况,推荐在平峰时段组织开行快慢车、高峰时段组织开行站站停列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