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交路
大小交路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综合运输、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8525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科技创新导报、机电工程技术、科技创新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国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学术年会等;大小交路的相关文献由17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鹏飞、曾俊伟、王青元等。
大小交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8525篇
占比:99.87%
总计:58603篇
大小交路
-研究学者
- 孙鹏飞
- 曾俊伟
- 王青元
- 许得杰
- 金波
- 丁建中
- 付长尧
- 侯宇菲
- 刘循
- 夏秋冬
- 张琼燕
- 杜伟阳
- 杨安安
- 毛保华
- 汪波
- 洪海珠
- 王潇骁
- 王玉冰
- 罗钦
- 葛学超
- 赵源
- 赵霞
- 金之端
- 金捷
- 陈绍宽
- 马能艺
- 高天
- 黄锦培
- CHEN Dong
- LIU Yi
- 丁敬业
- 严利鑫
- 么艳香
- 任群
- 何军
- 何彥
- 何斌
- 何旭波
- 何江
- 侯宇菲2
- 倪少权
- 关国俊
- 冯晓云
- 刘克
- 刘加华
- 刘华清
- 刘孟续
- 刘小娣
- 刘帆
- 刘旗扬
-
-
金波;
郭佑星;
王青元;
孙鹏飞;
冯晓云
-
-
摘要:
为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开行方案对时刻表和车底运用计划编制的难度,更好地服务不均衡客流需求,提出一种考虑大小交路的城市轨道交通时刻表与车底运用计划协同优化方法。先针对大小交路开行方案,以提升时刻表服务质量和降低车底运用成本为双目标,通过优化发车间隔、车底接续关系和大小交路开行次序,设计能够统筹时刻表和车底运用计划关系的约束条件,构建两者协同优化模型;再结合模型特点引入辅助变量,将其重构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从而实现对模型的有效求解;最后依托广州地铁2号线实际运营数据,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原方案相比,优化后的方案可降低车底出入库次数约4.65%,降低总发车间隔偏差约94.80%;在长时段复杂交路计划下,优化方法仍可在兼顾时刻表和车底运用效率的同时实现一体化编制,从而有效降低不均衡客流下的列车运行计划编制难度。
-
-
卢立红;
文春景
-
-
摘要:
对城市轨道交通动态客流的时空不均衡性进行分析,考虑组织大小交路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以乘客等待时间最小化和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方案选择模型,求解最优列车交路方案。以某地铁线路为例,验证所建模型的合理性。
-
-
安飞;
常秀娟;
国冬梅;
么艳香;
杨彦冰;
刘华清
-
-
摘要:
疫情期间石家庄地铁客流量不大,各区间断面呈不均衡分布,现有的列车开行方案存在部分区间运力虚弥的现象。本文通过对疫情低风险时石家庄地铁1^(#)线某工作日早高峰8∶00~9∶00客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断面客流不均衡程度较大,适宜采用大小交路的开行方案。结合石家庄地铁1^(#)线折返能力的限制,枚举出适合开行大小交路的6种方案,同时考虑乘客出行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以全线乘客等待时间、车辆走行公里数、上线车组数的加权最小为目标,得到最优开行方案为小交路开行区段设置在和平医院—谈固站,将优化后的开行方案与现有的开行方案进行比较,总目标函数减小。
-
-
杨安安;
孙继营;
汪波;
陈绍宽;
明玮
-
-
摘要:
虚拟编组技术下的实时动态编组,为根据客流时空分布特征开行分区段不同编组列车提供了保障.在分析虚拟编组技术下大小交路列车运行的基础上,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布不均衡特点,构建了以列车运营里程最小为目标的城市轨道交通运力配置优化模型.模型的考虑因素包括发车间隔、大小交路区段满载率、可用车辆数、线路通行能力等.最后,以北京市轨道交通4-大兴线和10号线为例,分析了平峰期两条线路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将虚拟编组技术与大小交路运营相结合,可在满足不同交路区段运力运量匹配需求前提下,更好地实现满载率和发车间隔的平衡,有利于提高乘客出行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
-
-
刘小娣;
曾俊伟;
张锦龙
-
-
摘要: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单向阻塞条件下的行车交路方案、交路特点、适用条件以及优缺点.结合天津轨道交通2号线的运营实例,对"单侧小交路+单线双方向"、"双侧小交路+单线双方向"2种行车调整方案的组织流程进行分析,探究了2种方案下单线双方向的列车发车间隔,以及行车值班员的工作量.基于上述2种方案提出了列车混跑的优化思路,以期为现场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
-
刘炳强
-
-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特征是运营组织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哈地铁1#线客流特征进行研究,针对其客流特性,提出了大小交路运行与快慢车组合两种开行方案,并将两种行车组织方式进行对比,得出符合本线路客流特征,满足乘客需求的运营方案.
-
-
王敏;
毛保华;
杨彦强;
史芮嘉;
王瑜琼
-
-
摘要:
线路负荷水平的评价工作是优化运输组织方案的重要前提.首先,本文分析了采用单一均值性指标表征负荷水平不能体现线路内负荷分布偏差的问题.为此,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与运输能力匹配的角度出发,以列车负荷为评价单元,建立包括负荷均值和标准差率二维指标的线路负荷水平评估模型.负荷均值指标考虑了各评价单元加权计算,以反映每个评价单元对线路负荷水平的贡献程度,标准差率指标表征负荷均衡性.模型分析得出,线路所有区间的运力同等规模变化不影响标准差率指标,相对提高大客流区间或大客流方向上的输送能力能够改善线路负荷的均衡性.算例分析表明:客流方向不均衡系数超过1.4时,应考虑运力优化措施以提高运输能力利用的均衡;组织列车大小交路方案和不成对行车模式,能够提高线路负荷的均衡程度.
-
-
沈强;
王雪鑫
-
-
摘要:
开行大小交路列车可有效应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不均衡问题,为更加真实地反应客流特征,考虑乘客出现二次候车情况,以乘客候车时间最短、列车运行总千米数最少为目标,列车发车频率、线路通过能力、列车最大编组为约束,建立多目标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以西安市地铁6号线为实际案例进行验证,案例结果表明:当地铁6号线小交路选择锦业二路站-田家湾站时,采用6辆编组方案为最优.通过案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为大小交路列车运行组织方案的设计和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
-
庞彦知;
陈建球
-
-
摘要:
列车开行方案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的基础,本文以南宁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对其当前列车开行方案作出分析评价.利用假设法、对比分析法、数学建模可行性分析法对南宁地铁2号线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假设列车上线数目不变为102辆车;大小交路运用车辆比例为8:2;满足列车最小追踪间隔90s;列车为6节编组.经对比法分析,方案一综合效率更高.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方案一大小交路模式混合运行,与传统单一交路相比,列车满载率降低了19.1%,列车开行对数增加2对/h,发车间隔缩短了1min/对,解决了南宁地铁2号线客流分布不均衡现象,满足高峰时段客运需求,提高乘客出行服务水平,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
-
毛嘉欣;
王浩亮;
张瑞芬;
刘帆
-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日益凸显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如客流量与列车运能运力不匹配,早晚高峰旅客出行体验下降,平峰时间造成运力过剩等,针对如何在解决客流与列车运力相匹配的情况下提高满载率,文章将通过对于大小交路的模型建立,进行开行交路的参数设置,组织列车全时段的合理开行,通过分析比对,对于列车运力均衡性的调整和优化可起到关键作用.
-
-
刘克
- 《第五届全国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天津地铁3号线运营服务水平,缩短列车发车间隔,本文基于客流分布、行车组织分析,对3号线大小交路的运行方式进行研究,制定出开行大小交路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检验和总结.本文为天津地铁实行大小交路运行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