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药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20212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中华地方病学杂志、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水产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2011年环境污染与大众健康学术会议、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等;彗星实验的相关文献由63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旭、乔琰、夏昭林等。

彗星实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0212 占比:99.88%

总计:120362篇

彗星实验—发文趋势图

彗星实验

-研究学者

  • 杨旭
  • 乔琰
  • 夏昭林
  • 张遵真
  • 朱守民
  • 杨光涛
  • 鲁志松
  • 张青碧
  • 李娜
  • 王爱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海美; 黄鹏程; 赵田田; 周长慧; 李若婉; 于春荣; 陈志勇; 顾林峰; 常艳
    • 摘要: 纳米物质以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广泛用于化妆品、医药和食品工业,但它们的安全性和遗传毒性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采用基于人成淋巴TK6细胞的体外彗星实验整合体外PIG-A基因突变实验对纳米银颗粒(AgNPs)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TiO2NPs)的致DNA断裂作用和致突变性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探究了最高至200μmol/L浓度时,TK6细胞暴露于两种纳米物质4 h时的彗星实验和经过暴露24 h以及10 d基因突变表达期后的PIG-A基因突变结果.同时,本研究还检测了TK6细胞暴露于纳米颗粒4 h及24 h对纳米物质的摄取能力.在纳米物质摄取实验中,随着纳米物质浓度的升高,TK6细胞在流式细胞仪检测图中的侧向散射角(side scatter,SSC)呈现浓度与时间依赖性升高,表明TK6细胞可摄取两种纳米颗粒.在4 h彗星实验中,AgNPs可导致彗星尾DNA荧光%强度呈现浓度依赖性显著升高,为阳性结果.而TiO2NPs则不能诱导彗星尾DNA荧光%强度呈现浓度依赖性显著升高,但最高浓度组尾DNA荧光%超过本实验室阴性历史对照数据,为可疑结果.而在体外PIG-A基因突变实验结果中,AgNPs和TiO2NPs均不能诱导TK6细胞的PIG-A基因突变率出现阳性升高.AgNPs可导致TK6细胞出现DNA损伤,但不能诱导PIG-A基因突变率升高.TiO2NPs既不能诱导TK6细胞出现DNA损伤,也不能诱导PIG-A基因突变率升高,TiO2NPs的遗传毒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 文海若; 颜玉静; 王曼虹; 赵婷婷; 杨莹; 马双成; 汪祺
    • 摘要: 目的:采用人肝细胞HepaRG构建的2D、3D细胞培养模型和大鼠体内重复给药体系开展彗星实验,探讨不同模型对大黄素型单蒽酮毒性评价结果的影响.方法:2D和3D HepaRG细胞培养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单蒽酮处理24、48、144 h后,采用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程度.25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对照组、阳性对照甲磺酸乙酯(EMS)200 mg·kg-1组及单蒽酮6.5、65、650 mg·kg-1组,每组5只.对照组和单蒽酮各剂量组大鼠连续14 d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15 mL·kg-1,阳性对照组大鼠连续3d灌胃给予EMS.末次给药3 h后麻醉取血及肝组织用于彗星实验.结果:单蒽酮质量浓度为10μg·mL-1及以下时对2D培养的HepaRG细胞无明显损伤作用.而当单蒽酮质量浓度为10μg·mL-1时,在3D模型中培养的肝细胞尾DNA含量及Olive尾矩(OT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存在一定剂量相关性.体内彗星实验结果表明,单蒽酮650 mg·kg1组大鼠肝细胞尾DNA含量及OT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各剂量组间存在一定剂量效应趋势;而各组大鼠的外周血有核细胞的尾DNA含量及OT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蒽酮经3D培养模型代谢后存在肝细胞毒性,对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程度强于外周血细胞,推断其毒性与单蒽酮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有关.
    • 刘昕; 林琳; 张超英; 魏瑾; 李青; 秦曙光
    • 摘要: 目的 探讨木犀草素(luteolin,Lu)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6~7周)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n=10)和心衰组(HF,n=10).HF组通过异丙肾上腺素50 mg/kg连续腹腔注射10 d建立心衰模型,10 d后行心脏超声判断心衰模型.腹主动脉采血,并于2 h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行彗星实验,测量彗星尾长度比(Tail DNA%),检测短期DNA损伤,获得HF组DNA损伤的基线资料后,分别以5、10、20、50μmol/L Lu处理HF组分离的淋巴细胞,30 min后再行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以50μmol/L Lu培养新鲜外周血24 h行微核分析(micronucleus assay),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测长期的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 与Ctrl组相比,HF组心脏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短轴缩短率均明显增大,证实心衰造模成功.取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培养并用Lu处理,24 h后,HF组较Ctrl组彗星尾长度增多(P<0.05),经50μmol/L的Lu处理后彗星尾长度明显减少(P<0.05);微核分析检测结果示,HF组较Ctrl组有核细胞微核数目明显增多(P<0.05),其中Lu处理组较HF组减少(P<0.05).结论 Lu可以明显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衰大鼠淋巴细胞的DNA损伤,这为Lu应用于治疗心衰提供了实验依据.
    • Kamegniboukem Robert1; 文聪1; 郑水林1; Yawmassey Isaac1; 曹灵慧1
    • 摘要: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含氮磷的污水排放至淡水河流湖泊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蓝藻爆发。藻毒素是蓝藻细菌代谢的次级产物,是水体中含量最多、危害最大的一类藻毒素。藻毒素是一种环状7肽毒素,目前已经被报道的有100多种异构体,其中微囊藻毒素-LR (Microcystin-LR, MC-LR)是分布最广泛、毒性最强的一种。本研究利用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NCM460及结直肠癌细胞HT29为模型初步探究了MC-LR致肠毒性。我们通过对肠道细胞不同剂量(0 µM、5 µM及10 µM) MC-LR染毒,结果表明在处理的两个剂量组中,细胞数量及形态均无变化;利用荧光探针DCFH-DA法检测活性氧,结果表明不管是NCM460细胞还是HT29细胞,在染毒之后活性氧水平都显著增加(5 µM, HT29, p = 0.03, NCM460, p = 0.0003;10 µM, HT29, p = 0.003, NCM460, p = 0.02),并且呈剂量依赖效应;通过彗星实验,初步探讨了MC-LR对肠道细胞的毒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5 µM和10 µM剂量组中,出现明显的DNA拖尾现象,且5 µM剂量组拖尾现象的发生明显低于10 µM剂量组,说明DNA损伤与MC-LR浓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因此,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MC-LR能致肠细胞毒性,为进一步了解微囊藻毒素致肠毒性的研究,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微囊藻毒素引起的肠道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 王秀娟; 李婷竹; 陆强; 苏雪荣; 薛玉英; 唐萌
    • 摘要: 为了探讨纳米银对HepG2细胞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纳米银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2种纳米银材料(20 nm-PVP包被纳米银、20 nm-无包被纳米银),分别以20μg·mL-1、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的剂量对HepG2细胞染毒24 h,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法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20 nm AgNPs组在160μg·mL-1时引起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20 nm PVP-AgNPs.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结果表明,2种纳米银均不会引起核质桥数发生明显改变(P>0.05),20 nm AgNPs在高染毒剂量下引起微核总数、I型微核、II型微核、核芽数明显升高(P<0.05);20 nm PVP-AgNPs在各染毒剂量下均会引起微核总数及I型微核数量升高(P<0.01),II型微核数在160μg·mL-1剂量下升高明显(P<0.01),剂量大于20μg·mL-1时核芽数升高(P<0.01).20 nm PVP-AgNPs对细胞核的影响大于20 nm AgNPs(P<0.05).总之,2种纳米银材料均会引起HepG2细胞DNA损伤及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效应的改变,无包被纳米银比PVP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DNA损伤,PVP包被纳米银比无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相关效应;2种材料对HepG2细胞的损伤存在浓度-效应关系,浓度越高遗传毒性损伤越严重.
    • 牟感恩; 贾艺悦; 李园园; 沈秀; 周则卫
    • 摘要: 考察甘草甜素镁(Glycyrrhizin magnesium,Gly-Mg)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对DNA损伤的防护作用.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照射对照组(抗氧化实验:生理盐水+6.0 Gy;彗星实验:生理盐水+7.2 Gy)和照射给药组(抗氧化实验:50 mg/kg Gly-Mg+6.0 Gy、75 mg/kg Gly-Mg+6.0 Gy;彗星实验:50 mg/kgGly-Mg+7.2 Gy、75 mg/kg Gly-Mg+7.2 Gy).采用抗氧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肝组织和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ethylene dioxyamphetamine,MDA)的含量.结果表明:Gly-Mg能够提高小鼠血清和组织中SOD、CAT的活性;增加抗氧化低分子清除剂GSH含量,并降低MDA的含量.彗星实验结果表明,与照射对照组相比,照射给药组小鼠的彗星尾长、彗星尾矩、Olive尾矩、尾部DNA含量和尾部DNA含量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1).实验结果提示,目标化合物Gly-Mg对辐照导致的氧化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而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则具有显著的防护作用.
    • 覃太洲; 徐克惠; 刘莉; 许文明; 李福平
    • 摘要: 目的: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又称彗星实验)对精子DNA完整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进行探讨,进一步明确精子DNA损伤的类型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6月-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就诊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女性的配偶作为流产组;同时收集有正常生育史的男性作为生育组.采用精液常规分析、中性彗星实验、碱性彗星实验等技术,检测精液常规参数和精子DNA完整性.同时分别人为诱导精子DNA单、双链损伤作为对照.结果:流产组和生育组各纳入50例男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液常规参数对比,流产组的精子浓度低于生育组[(91.0±56.8)×106/ml,(121.0±50.4)×106/ml] (P<0.05),前向运动[(52.5±13.5)%,(54.3±10.8)%]、总活力[(58.9±12.7)%,(61.3±10.5)%]、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3.4±2.6)%,(3.3±2.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精子DNA完整性对比,流产组比生育组拥有更高的精子DNA碎片指数[(29.5±4.3)%,(18.2±3.5)%]和精子单链DNA损伤率[(19.0±3.8)%,(8.9±3.0)%](P<0.05).两组的精子双链DNA损伤率[(10.5±3.4)%,(9.2±2.4)%]未见差异(P>0.05).结论:精子DNA损伤率过高,特别是DNA单链损伤过多可能是导致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相关原因之一.精子常规参数可能对提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病因价值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