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强制隔离戒毒

强制隔离戒毒

强制隔离戒毒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353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3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82240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上海政法学院学报、云南警官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3全国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中国劳动教养学会劳动生产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2009年全国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等;强制隔离戒毒的相关文献由480位作者贡献,包括贾东明、郭崧、靳澜涛等。

强制隔离戒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3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82240 占比:99.58%

总计:82588篇

强制隔离戒毒—发文趋势图

强制隔离戒毒

-研究学者

  • 贾东明
  • 郭崧
  • 靳澜涛
  • 孙威蔚
  • 张金良
  • 马韵洁
  • 余志军
  • 张时雄
  • 徐小兵
  • 汪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文明; 吴薇莉; 周利; 赵璐; 李雨婷
    • 摘要: 系统了解女性强戒人员的个人成长史、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可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矫治体系提供数据支撑。文章以某女子强戒所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结合人员基本信息调查问卷以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在描述性分析及方差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超过40%的女性强戒人员的个人家庭关系不够和谐;(2)强迫症状较为突出,且伴随有较强烈的抑郁、焦虑等情绪及睡眠饮食相关的问题;(3)心理健康状况综合检出的风险人群比例高,需要关注、重点关注、特殊关注、建议关注等四类风险人群比例占比介于1.3%~8.2%之间;(4)心理健康水平在年龄、吸毒年限、入所前从业状态、戒毒次数、在所状态、首次吸毒年龄、HIV感染等类别上呈现较强个体差异。因此,建议针对不同关注类别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结合个性类别差异分类分层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并建立“个人—家庭—社会”多元支持体系。
    • 吴鹏
    • 摘要: 当前,部分地方实行由公安机关安康医院承担公安强制隔离戒毒职能,这一举措集中了强制医疗和公安强制隔离戒毒的资源,在实践中形成了新的模式,同时也对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改革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具有一定可行性。但是,由于全国安康医院和公安强制隔离戒毒所布局及发展的不平衡,新模式既有特色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而安康医院原本就有着经费保障不到位、体制编制不顺畅、强制医疗执行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在新模式的基础上,安康医院需从完善法规政策、理顺体制编制、规范职能分工、强化医护服务等方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公安强制隔离戒毒职能,防止新模式的失败。
    • 秦睿; 张莉
    • 摘要: 《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办法》的施行对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制度的建立作出了科学有益的探索,但在制度的实际运行中仍存在标准不统一、落实滞后、衔接不畅等问题。建议从统一实施标准、强化监督考核、明确分工等方面对诊断评估制度进行改进,推进统一戒毒工作链条进一步落实与完善。
    • 贾昕阳
    • 摘要: 目前我国的戒毒措施主要有四种模式,实践中以强制隔离戒毒为主。而随着封闭性戒毒模式在降低再犯率方面呈现弱效性,我国戒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亦逐渐显现,例如禁毒社工数量与医疗机构参与程度不到位、戒毒人员基本权利难以保障等。完善我国的戒毒制度,应当在保留惩戒性的基础上,回归其医疗服务定位,可以借鉴美国毒品处遇制度之合理思路与实务经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重新设计毒品犯罪处遇模式,推动医疗机构等多方参与,建立健全个案管理制度,规范审批模式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吸毒人员的人权保障。应当完善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康复的衔接机制,加强社区戒毒的资源整合与队伍建设,推动技术融合与信息共享。
    • 查丹(文/图)
    • 摘要: 2021年8月,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将宣城市人民检察院作为全省开展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工作试点单位之一,开启了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建立长期、全面、深度合作的“启动键”。
    • 戴孟丝
    • 摘要: 作为一种半自愿半约束性质的戒毒措施,社区戒毒改变了以惩戒为主的做法,可避免强制隔离戒毒限制人身自由的缺陷,不影响戒毒人员正常的工作、生活,充分尊重其人格,强调教育和挽救的作用,能提高毒品戒断率。但社工在实际跟进走访中了解到,社区戒毒人员普遍反映在工作生活中易遭歧视,得不到他人的接纳和包容,缺乏朋友和兴趣爱好,业余生活比较枯燥无聊。在日常的宣传普及活动中,社工也发现很多居民并没有接受过禁毒相关教育,社区禁毒志愿者缺乏。动员鼓励戒毒人员和其他社区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不但能壮大禁毒工作力量,更好地发挥社区戒毒的作用,并且能帮助戒毒人员得到社会的接纳,重新回归社会。
    • 贾东明
    • 摘要: 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禁毒工作的不断推进,司法部建立全国统一戒毒模式,要求戒毒场所建立康复训练中心,全面推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运动戒毒和康复训练工作,并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以及各高校、医院、研究机构深入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平台上2000—2020年公开发表的134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文献总体情况以及作者情况进行分析,绘制关键词知识图谱、表格等.同时参考了部分有关文献,基于现状分析,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进行重点研究,为我国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运动康复训练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 陈欣
    • 摘要: 2010年10月,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完成了强制隔离戒毒执行职能由公安机关整体移交司法行政戒毒部门的改革任务,截至目前累计收治24.6万余名戒毒人员。云南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实践云南戒毒模式,为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提供了云南经验。2018年以来,按照司法部部署,云南省全面推广实施了统一戒毒模式,在“塑形”基础上全力推进“铸魂”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云南特色的戒毒工作新路子。
    • 陈怡鸣; 袁梦; 居业; 刘长江
    • 摘要: 目的:探讨强制戒毒过程中,戒治工作人员与戒毒人员之间的沟通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生命意义的影响,以及信任和控制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江苏省方强强制隔离戒毒所190名已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进行调查,测量其沟通认知、信任、控制感及生命意义等,并进行差异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沟通正向预测生命意义,其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67.91%;信任和控制感在沟通与生命意义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其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2.09%.结论:戒毒工作者与戒毒人员的沟通是促进戒毒人员生命意义的外在因素,而信任和控制感则是促进其生命意义的内在动力.
    • 吴世东; 林君安; 章少杰
    • 摘要: 强制隔离戒毒作为一种具有行政性和强制性的戒毒措施,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强制隔离戒毒执法活动依法、规范、有序开展。为依法保障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强制隔离戒毒执法中引入检察监督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构建强制隔离戒毒执法检察监督体系:建立强制隔离戒毒执法监督协作机制;建立以“巡”为主,“驻”“巡”结合的介入监督制度;构建以办理控告申诉案件的方式介入强制隔离戒毒的监督机制,以及以检察建议的方式介入强制隔离戒毒的监督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