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2016中国禁毒论坛
2016中国禁毒论坛

2016中国禁毒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6-15

主办单位:国家禁毒委员会

会议文集:2016中国禁毒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通过实际运用《复吸高危与保护性因素量表》,探索对自愿戒毒戒毒康复人员戒毒矫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的方式方法,为有效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44名自愿戒毒人员施测,有效问卷240份,根据不同的测试结果,开展相应维度的心理干预,其中包括团体的干预和集中课堂化的教学等干预方式.使用量表对干预前后测进行评定,用SPSS社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经过12周的心理干预,对50名戒毒康复人员实施了后测,结果表明,戒毒康复人员在7个维度有了显著性的改善. 结论:《复吸高危与保护性因素量表》为测量戒毒康复人员高危风险点提供了良好的科学依据,分维度矫治使工作更有针对性,效果性.
  • 摘要: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自愿戒毒康复人员(以下简称戒毒康复人员)的戒毒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在150名戒毒康复人员中采取随机抽取的原则抽取60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对照组参加常规的戒毒矫治活动,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12周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采用体质健康检测报告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体质健康检测报告中的BMI、肺活量、握力、坐位前屈、台阶指数、单足站立、俯卧撑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反应时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中的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长期有节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戒毒康复人员戒毒康复康复效果,在身心康复,增强戒毒自我效能感,预防复吸有一定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三期'治疗工作模式在自愿戒毒康复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自愿戒毒康复人员的治疗分为'戒断期、治疗期、社会适应期',进行管理、教育和评估.结果: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一大队实施'三期'治疗后,康复人员流失率下降、操守率提高,但仍有不足之处.结论:在自愿戒毒所实行'三期'治疗模式有一定效果,应建立'三期六段五治疗'的综合治疗体系,进一步提高戒治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综合分析100名强制戒毒人员焦虑状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天津安康医院戒毒所100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焦虑状况分析,并与常模比较,进一步分析焦虑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100名戒毒人员的焦虑指数为52.32±11.40;民族、文化、就医情况、对戒毒所的看法是影响焦虑的主要因素.结论:强制戒毒人员广泛存在抑郁、焦虑,在强制戒毒时,可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同时加强心理干预.
  • 摘要:强戒人员的心理康复问题已成戒毒中的重点与难点.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心理学新思潮.本文主张打破传统的病理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在强戒人员的心理康复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技术,帮助他们关注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使之具备主动拒毒的能力,以健康的姿态更好地回归社会、家庭.
  • 摘要:本文通过对男性自愿戒毒的合成毒品滥用者的人格特征及戒断初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发现男性自愿戒毒的合成毒品滥用者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高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恃强性、敏感性、忧虑性和紧张性,低怀疑性、实验性、聪慧性、有恒性、独立性.戒断初期的男性合成毒品滥用者在抑郁、病态人格、躯体化上心理异常检出率超过30%.
  • 摘要:有研究表明,生物反馈治疗MA依赖者的认知功能,特别是在维持注意力以及注意力转换方面有显著效果。是因为生物反馈治疗能够使患者维持放松状态,使其全身的骨骼肌张力降低,心率和护理频率减慢,血压水平降低,同时可使其全身放松、头脑清醒、舒适、四肢温暖。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大脑皮层所具有的唤醒水平降低,可使交感神经系统以及其相关功能提高。同时可降低机体消耗,促进蛋白质的消化以及吸收能力,提高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以及其携氧能力,有利于促进唾液分泌,降低血乳酸以及血尿儿茶酚胺的含量,最终显著降低胆固醇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其通过调解内分泌,神经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多种机体功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 摘要:成瘾行为界定为一种慢性、反复性脑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显示,滥用毒品会引发大脑高级皮层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个体对短期和长期的利益权衡失调、对即刻的冲动难以控制、做决策时不计后果、认知调控能力削弱、对已经形成的吸毒习惯和行为模式强迫性依从、对新旧环境的再适应能力下降.究其实质,是大脑皮层在长期毒品暴露下引起的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变化,进而出现的一系列的脑功能的损伤和失调.通过全面评估和针对性训练改善和促进强戒人员损伤的脑功能的恢复,并通过系列实验设计,不断探索出适合强戒所的脑功能训练项目,有效、科学地实现的降低复吸这一目标.
  • 摘要:我国中医源远流长,运用中医方法戒毒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中医按摩是传统中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创新的中医按摩戒毒是依据中医理论对吸毒者吸毒成瘾的辨证关系,借鉴针灸戒毒方法的取穴原理,对戒毒人员进行特定穴位的中医按摩,从而改善或者治疗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一种新的戒治方法.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的戒毒体系的确立,其核心是针对原有戒毒制度的缺陷,建立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重返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三位一体'新模式.我所从2008年开始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取消劳教戒毒就取消了强制戒毒的惩治性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制性的治疗、教育、挽救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工作方法,应对全新的戒毒工作模式,我院根据多年来收教吸毒劳教人员的经验,借鉴和运用已经建立起的劳动教养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方法和经验,努力学习、掌握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客观规律,不断探索和建立具有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特色的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模式,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情况,作好相应准备,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制度.
  • 摘要:社会帮教是禁吸、戒毒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戒毒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整戒毒治疗的第三阶段.社会帮教是戒毒者回归社会之后,建立的一系列监督、扶持的系统,以便对戒毒者提供心理、行为、职业辅导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使其尽快适应并融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从吸毒成瘾的机制分析,毒品会使人产生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社会帮教对吸毒人员戒毒十分必要;从吸毒人员的滋生方式分析,社会帮教对遏制吸毒人数的增加十分重要.从禁吸戒毒的目标分析,社会帮教是最关键的环节.
  • 摘要:市司法局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了'七彩阳光同伴教育,让戒毒人员向毒品Say No'戒毒康复治疗小组。旨在宣传禁毒社工,促进戒毒服务社会化;推动戒毒学员的参与,巩固专业关系,强化戒毒动机;强化其对毒品知识的再认识,教会学员掌握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重拾回信念。
  • 摘要:'回归社会'是当今世界戒毒工作三个阶段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对戒毒工作是否成功的客观验证.而现行我国通用的多种戒毒工作模式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本文旨在提出'回归照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以人性化的方式将'照顾'与'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全人发展'的服务理念,推动戒毒康复人员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中达至平衡,使戒毒康复人员在'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真正地实现'回归'.
  • 摘要: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与资阳市雁江区禁毒以联合开展社区康复进行了探索.因为项目的实施地、实施者、参与者都在雁江区,故工程以'雁归来'命名,寓意引导迷途的'大雁'早日'归巢'.本文从该工程入手,对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康复工作提出建议....
  • 摘要:目的:了解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弹性、家庭功能状况,并探讨心理弹性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心理弹性量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为主要研究工具,对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218名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1)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弹性低于平均水平;(2)坚韧性、乐观性在吸毒年限上差异显著,其中吸毒一年到三年的戒毒人员坚韧性和乐观性要高于其他年限.心理弹性总分在吸毒年限上也有显著差异,吸毒一年到三年的戒毒人员分数最高;(3)问题解决、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家庭功能总分在吸毒年限上差异显著,其中吸毒一到三年的戒毒人员在问题解决上得分最高,吸毒三个月到一年的戒毒人员在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家庭功能总分中得分最高;(4)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弹性与家庭功能要显著负相关;(5)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问题解决对心理弹性总分及其因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感介入对心理弹性总分及其因子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结论:(1)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弹性和家庭功能都处于较低水平.(2)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弹性在吸毒年限上差异显著.(3)男性强制隔离戒毒戒毒人员家庭功能在吸毒年限、戒毒次数、不同年龄阶段上差异显著.(4)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弹性与家庭功能呈显著负相关.(5)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问题解决对心理弹性总分及其因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感介入对心理弹性总分及其因子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吸毒人群吸食冰毒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特别是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的患病情况和现实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对我所收治的2010年至2014年经司法鉴定结论为精神活性物质(冰毒)致精神障碍,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的7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近5年来吸食冰毒人员增长迅速,伴随着人员基数的的增加和吸毒年限的增长,吸食冰毒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患病率有升高趋势,精神和行为障碍长期不能缓解,病程超过3个月的长病程病例不断增长,给戒毒所的日常管理和回归社会后的社区管理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结论:应重点加强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禁毒教育,打击吸食冰毒行为;组织专家进一步加强此类疾病的病因及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的研讨;法律层面也应对此类人员的管理与治疗作出专门的安排.
  • 摘要:目的:探讨饮食干预对海洛因依赖者合并高血压病脱毒期间血压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戒毒所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海洛因依赖者合并高血压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及每天半小时的慢跑运动,观察组在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及每天半小时慢跑的基础上加予饮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脱毒期一个月治疗前后血压控制情况. 结果:对照组在脱毒期一个月治疗前后血压控制不满意P>0.05,观察组脱毒期一个月治疗前后血压控制满意,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对海洛因依赖并高血压病患者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基础上加予饮食干预优于单纯降压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
  • 摘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是将吸毒人员放在其生活的社区,由有关基层组织和机构进行管理,指导其戒毒康复的综合性戒毒措施.如何站在依法行政、推进法治建设的视角,领会法律要义,主动担当履职,破解工作难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考核奖惩制度,配套出台《成员单位参与社区戒毒考评办法》、《乡镇街道社区戒毒工作考评奖励办法》,年终对工作成绩好的社区戒毒工作人员和改造表现突出的戒毒对象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同时,社区戒毒的总体工作要求必须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毒情的发展相适应。建立科学的社区戒毒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加大禁毒工作在政府目标中所占分值。通过绩效评估,逐步引导和规范社区戒毒工作的良性发展。应建设指导协助的集成化工作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禁毒普法和宣传教育活动,培育戒毒典型,吸引戒毒工作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中来,打造面向基层普通群众的禁吸戒毒宣传阵地。
  • 摘要:戒毒所脱毒治疗指在隔绝毒品的条件下,采用各种方法和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以消除或减轻毒品依赖者急性戒断症状为主要目的的治疗过程.同时要求在治疗结束后,急性戒断症状基本消除或仅残留有少量的轻度戒断症状.根据我所以往收治情况,90%以上为使用冰毒的戒毒人员,10%为使用吗啡、杜冷丁等物质的戒毒人员,那么本篇就以苯丙胺类依赖为主加以说明.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医务人员要认识到任何药物都存在不良反应,要遵循在利用非药物脱毒法和物理脱毒法能够减轻戒断症状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避免使用药物脱毒的原则,而且要尽可能减少治疗药物的使用量和缩短使用药物的时间。
  • 摘要:目的:研究MORA生物共振技术对脱毒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齐齐哈尔市强制戒毒人员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NORA生物共振技术,对照组实施常规戒毒治疗,通过比较戒断反应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F-36生命质量量表对患者戒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在嗜睡、精神运动迟滞和激越以及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焦虑评分为39.64±2.2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8项指标综合平均分为0.871±0.08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RA生物共振技术对于戒断毒品,控制焦虑情绪,增强患者生命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依赖综合征和其他精神障碍等,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患者多不能自愿戒毒,戒毒治疗后复吸率极高。全面的护理评估,及时处理戒断症状,营养饮食指导,改善睡眠质量,争取家庭、社会支持,能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吸率。
  • 摘要:根据《禁毒法》、《戒毒条例》等规定,强制隔离戒毒所根据吸食、注射毒品的种类及成瘾程度对戒毒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治疗和身体康复训练.戒毒诊断评估工作贯穿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期,是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主线.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称我所)对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称戒毒人员)开展戒毒诊断评估工作已六年,通过对每年评估结果的统计研究发现,一年半诊断评估与一年评估的结果有一定的变化,生理、心理、认知、行为及家庭和社会功能等五大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旨在借助诊断评估平台,通过对诊断评估结果中部分项目数据的分析,力求探寻出对戒毒人员身体康复训练的一些方法和规律,以便提高戒毒人员参与戒毒矫治的积极性;总结有效的戒毒康复经验,切实提高戒毒人员的生理脱毒和身心康复水平.
  • 摘要:目的:观察利培酮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22例吸食毒品(海洛因、冰毒)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使用利培酮改善其精神症状.结果:本组22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经利培酮治疗8周,利培酮对阳性症状均产生显着疗效,有效率达86.36%.结论:利培酮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改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方面有良好效果,可以作为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一线用药.
  • 摘要:唤起消退范式是基于传统恐惧消退训练范式,改变无关刺激的恐惧效价,改写再巩固时间窗内的恐惧记忆,从而消除恐惧反应.吸毒者戒毒后复吸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为,急性戒毒后的稽延性症状带来的痛苦体验会给人留下强烈的记忆.因此,降低毒品相关记忆的敏感性——即改变毒品相关线索所引发的记忆是戒毒治疗中的关键.记忆唤起消退范式是一种无需药物治疗和侵入性技术治疗的行为学方法,为降低毒品复吸率、提高戒毒者生存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甲基苯丙胺成瘾人员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慢性药物渴求的干预效果.方法:以辽宁省3个强制隔离戒毒所306例甲基苯丙胺成瘾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3例患者,采用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BDI)和强迫性毒品使用量表(OCDUS)评价两组戒毒人员的焦虑、抑郁及慢性渴求情况.结果:认知行为干预后试验组BAI、BDI和OCDUS得分较干预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干预后BAI、BDI和OCDUS得分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甲基苯丙胺成瘾人员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并减轻其对毒品的慢性渴求状况.
  •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冰毒依赖者的家庭功能特点. 方法:以100名青少年戒毒人员作为实验组,以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民族上相匹配,采用自编一般信息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量表中的家庭内支持度对两组被试进行施测. 结果:(1)两组在被试的文化程度、父母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戒毒组父母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戒毒组的家庭关怀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2,P<0.01);戒毒组的家庭内支持度与家庭外支持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青少年冰毒依赖者家庭功能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其家庭结构不完整,且父母多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家庭关怀度较低.
  • 摘要:目的:研究萨提亚成长模式团体辅导对戒毒场所戒毒人员自尊和人际沟通关系方面的影响.方法:将32名戒毒人员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同时将实验组(n=16)分为两个团体组,每一个团体组都开展为期10周,每周一次的萨提亚成长模式团体辅导,采用自尊量表(SES)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等工具进行评估.结果:①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组间在自尊和人际关系上差异不显著(P>0.05);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在自尊(P<0.0001)和人际关系(P<0.0001)差异上存在显著性.结论:萨提亚成长模团体辅导活动能有效帮助戒毒人员提高自尊,改善人际关,比较适合戒毒人员的心理需求.
  • 摘要:目的:分析冰毒依赖者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戒毒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方法:选取84名冰毒依赖者作为戒毒组,招募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88名作为对照组进行调查. 结果:(1)戒毒组的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2)戒毒组的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3)戒毒组的家庭内支持度与家庭外支持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戒毒组的消极应对方式与除躯体化因子外的其他SCL-90各因子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5)家庭外支持与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均呈显著性负相关. 结论:冰毒依赖者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度较低,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 摘要:通过调查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所162名复吸人员人口学及复吸有关情况,得出影响女性戒毒人员复吸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认知>情感>朋辈>社会>家庭>人格.女性戒毒人员一般复吸轨迹:家庭不恰当支持方式,对生存方式选择迷茫,精神寄托单一而影响自身情绪,又因自身情绪加工方式对负性情绪异常敏感,不能很好释放负面情绪,在潜意识中以复吸的方式回避负性情绪,最后通过她们自身较为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而复吸.
  •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心理矫治对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制定针对新型毒品滥用者行为矫正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将新型毒品滥用者314人,随机分配至对照组(n=103)、团体辅导组(n=105)与沙盘游戏治疗组(n=106).对照组每周给予常规的集体活动,团体辅导组与沙盘游戏治疗组根据指定的心理干预模式予以干预,时间持续6个月.实施心理干预前,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验,收集一般人口学、SCL-90、EPQ等前测数据,6个月后,再次组织心理测验,获得后测数据. 结果:(1)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年龄大部分在35岁以下,比较年轻;文化程度偏低,以高中及以下为主;未婚者居多.(2)新型毒品滥用者的EPQ原始分与常模相比,N与P分明显高于常模,L分明显低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EPQ各项分值,对照组、团体辅导组与沙盘游戏治疗组前后测分值差异不显著.(4)新型毒品滥用者在SCL-90的不同因子上都具有一定阳性检出率,说明新型毒品滥用者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状.(5)三组研究对象SCL前后测因子分比较分析,对照组前后测数据配对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团体辅导组前后测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结果差异不显著,但发现除了人际关系敏感与敌对因子上升之外,其他因子分均下降.沙盘游戏治疗组,沙盘治疗干预后所有因子分均下降,且F1、F4、F5分值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照组SCL-90前后测阳性检出率差异不显著(P>0.05),团体辅导组F8前后测阳性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沙盘游戏治疗组除了F7、F8与F10外,其他因子后测阳性检出率明显下降,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新型毒品滥用者存在比较严重心理健康和个性缺陷问题,这是导致他们复吸的重要原因;心理干预对改善新型毒品滥用者心理健康状况,形成良好个性特征具有显著的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哌罗匹隆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2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利用哌罗匹隆进行治疗,利用简明精神病量表和汉密顿焦虑量表进行疗效,利用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利用哌罗匹隆对患者进行治疗,4周后疗效总有效率为97.6%.治疗4周后患者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结果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结论:利用哌罗匹隆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摘要:残害自身行为以造作伤、诈病两种形式在戒毒场所内客观存在,通过对58例戒毒人员残害自身行为的原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残害自身行为以吞食异物、伪装瘫痪和精神失常为主,其目的是逃避习艺劳动、所外就医等,不仅扰乱了戒毒场所的正常管理秩序,同时也给戒毒场所医务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如何鉴定诈病以及对残害自身行为进行救治,值得人们深思,本文通过调查与思考,寻求解决方案,以减少残害自身行为在戒毒场所内的发生.
  • 摘要:合成毒品是以化学合成物为主的一类精神药品或毒品.本文通过确诊为合成毒品所致精神障碍21名患者,进行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合成毒品主要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类精神病样改变,经治疗预后良好,进一步探讨合成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治疗及戒毒场所内的矫治对策,供戒毒康复工作借鉴.
  • 摘要:甲基苯丙胺(以下缩写为MA)使用者逐年增多,场所收治比例增大,诸如紧张焦虑、抑郁惊恐等戒断综合症日益复杂,为确保场所安全,全面了解使用MA后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情绪困境,以及强制隔离戒毒对MA使用者精神状况的影响,现以某强制隔离戒毒所中收治的MA使用者为例开展精神状况调查.
  • 摘要:近年来,随着合成毒品在社会面上不断蔓延,滥用合成毒品的戒毒人员呈明显上升趋势,如何做好这部分人员的戒治工作引起部、厅、局的高度重视,探索有效的针对性教育矫治工作方法,破解滥用合成毒品戒毒人员的戒治难题,化解滥用合成类毒品人员收治数量不断增长与管教经验缺乏的矛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近期,我们对34名在所的强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意在进一步了解和探究合成毒品戒毒人员的吸毒动机、吸毒成因、吸毒后的反应、戒断症状、戒断后心理变化、认知行为及人际关系变化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针对性的教育矫治对策.
  • 摘要:目的:探讨男性毒品依赖行为与父母不同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210例毒品依赖人士进行评定.结果:在教养方式方面,父亲教养方式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五个因子上毒品依赖组与非毒品依赖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情感温暖理解这一因子上无差异;在母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这五个因子上,毒品依赖组与非毒品依赖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家庭教养方式对男性毒品依赖人士的吸毒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摘要:自伤自残是指'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它是一种医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吸毒人员自伤自残行为的发生不仅给本人和家庭带去了生理、心理上的痛苦,而且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正常履职.因此,依法开展对自伤自残吸毒人员收治工作,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收治措施制止吸毒人员自伤自残行为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强制隔离戒毒是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通过行政强制措施,对吸毒成瘾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生理脱毒、心理矫治、身体康复和开展法律、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自伤自残的吸毒人员,只有依法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加大打击力度,严格管理,规范治疗,方能有效减少吸毒人员自伤自残行为的发生。
  • 摘要:选取200名女性戒毒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戒毒人员只有正视自我,有改变现状意愿,才会自愿接受戒毒治疗.成功戒毒的最强需求是戒毒自信、自控力.不同阶段戒毒人员的戒治需求不同,脱毒治疗期最需要友情、亲情支持;身心康复期以建立自信、自控力为主;回归适应期需求多元化,渴求社会接纳.
  • 摘要:目的:美沙酮替代疗法对于海洛因成瘾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减少海洛因消费,减轻经济压力,降低艾滋病传播,但吸毒人员在维持治疗期间出现的偷食、脱失和依从性降低现象也不可小觑.本课题致力于研究减免费用、剂量增加和亲情帮助等影响维持治疗相关因素,便于提高吸毒人员的依从性. 方法:根据门诊服药情况及服用美沙酮剂量情况筛选出120名依从性差的吸毒人员(门诊服药情况<15d/月,服用美沙酮剂量<50ml/d),并从中随机抽取80名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1、试验组2、试验组3和对照组各20名.由门诊医生根据个体化差异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不同措施,试验组1(减免费用),试验组2(减免费用+亲情帮助),试验组3(减免费用+亲情帮助+增加剂量),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减免费用指免除治疗费,亲情帮助指与其配偶或父母约谈争取支持与帮助,剂量增加每周不超过5ml.维持治疗3个月后分别对4组进行自信心量表的现场作答和评分. 结果:试验组1依从性为76.21%,试验组2依从性为80.31%,试验组3依从性为89.31%,与对照组相比依从性分别增加12.92%,19.32%,35.5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56,8.126,9.236,P<0.05). 结论:减免费用、亲情帮助和适当增加剂量等因素综合使用能够对吸毒人员的维持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自信心有所改善.
  • 摘要:目的:观察左旋四氢帕马丁(levo-tetrahydropalmatine,l-THP)对条件线索诱导的大鼠甲基苯丙胺复吸行为的影响. 方法:雄性SD大鼠利用固定比率程序(fixed ratio1,FR1)建立起大鼠甲基苯丙胺自身给药模型,模型建立成功戒断14d后,随机分为4组,腹腔注射0mg/kg、1.25mg/kg、2.5mg/kg和5.0mg/kg l-THP,观察不同剂量的l-THP对条件线索诱导的大鼠甲基苯丙胺复吸行为的影响. 结果:在条件线索诱导的复吸行为测试中,与0mg/kg l-THP组相比,1.25mg/kg l-THP,2.5mg/kg和5.0mg/kg l-THP组能显著降低大鼠固定比率下的有效鼻触次数(P<0.01);1.25mg/kg、2.5mg/kg和5.0mg/kg l-THP组无效鼻触次数与0mg/kgl-THP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均P>0.05). 结论:1.25mg/kg、2.5mg/kg和5.0mg/kgl-THP抑制条件线索诱导的大鼠甲基苯丙胺复吸行为.
  • 摘要:吸毒成瘾,是指吸毒人员因反复使用毒品而导致的慢性复发性脑病,表现为不顾不良后果、强迫性寻求及使用毒品的行为,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个人健康及社会功能损害。近年来,吸毒成瘾的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吸毒成瘾者一朝吸毒,终身想毒,一生戒毒.虽然通过戒断、脱毒治疗,吸毒成瘾者对药物的躯体依赖症状可以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但在应激事件、药物相关线索或药物本身诱导下,原有的成瘾记忆能重新被唤起(记忆提取和再巩固),导致复吸.由于吸毒成瘾的具体机制尚未阐明,因此导致各种戒毒措施缺乏针对性,戒毒效果也并不理想.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吸毒成瘾的最新资料,探讨吸毒成瘾机理的研究现状.
  • 摘要:目的:了解冰毒吸食者生理脱毒可出现的精神症状,探讨临床药物治疗、临床心理干预治疗及后期康复的方法. 方法:对我所冰毒吸食患者所出现的精神症状予以归纳总结,并对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SCL-90量表等进行调查,将结果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冰毒吸食患者生理脱毒普遍存在抑郁、焦虑、偏执、恐惧、敌意、孤独、失眠、强迫观念等精神症状,其中已抑郁和焦虑症状出现率最高,出现率为86.1%.通过百忧解和苯二氮卓类药物,配合促大脑代谢支持疗法及心理干预治疗后患者的精神症状均明显改善. 结论:冰毒吸食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焦虑抑郁情绪最为明显.临床治疗中应通过心理干预治疗来配合药物治疗,帮助患者消除负性情绪,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观念,促进心理康复.
  • 摘要:目的: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综合分析100名女性强制戒毒人员抑郁状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天津安康医院戒毒所100名女性强制戒毒人员进行抑郁状况分析,并与常模比较,进一步分析影响其抑郁状况的因素.结果:①100名女性戒毒人员的抑郁指数为0.57±0.10;②年龄、民族、收入、就医情况是影响抑郁的主要因素;民族、文化、就医情况、对戒毒所的看法是影响抑郁的主要因素.结论:强制戒毒人员存在抑郁,在强制戒毒时,可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同时加强心理干预.
  • 摘要:目的:了解吸毒成瘾者吞食刺入异物自伤自残分析情况.方法:调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西安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的吸毒成瘾者吞食刺入异物人员情况.结果:吞食刺入异物的吸毒成瘾者自然排出325人,需借助胃镜或手术治疗的61人.结论:吸毒人员为了逃避被强制戒毒,而利用吞食刺入异物的自残方式来对抗,要查清原因及时处理.
  • 摘要:目的:评价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在应用利培酮治疗期间辅助相应的心理干预,通过对比心理干预和不利用心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为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用药,心理干预提供经验. 方法:将广西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40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配合心理干预治疗组(甲组20例)作为研究组,单纯利培酮治疗组(乙组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二组利培酮平均治疗量分别为(4.6±1.82)mg/d,(4.8±1.29)mg/d,疗程8周.疗效指标包括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结果:治疗结束时,二组PANSS评分较入组时均明显减低(P<0.01),临床总有效率:乙组为45%,甲组为70%.PANSS总减分率:甲组为(77.8±11.3)%,乙组为(56.50±1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培酮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在利培酮治疗期间辅助心理干预,效果比单纯利培酮治疗好.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冰毒滥用戒毒治疗的研究进展.戒毒治疗是由脱毒、预防复吸和回归社会3个环节所构成,目前应用的抗精神药物、心理康复疗法和中药戒毒治疗等方法,疗程结束后的操守难保,复吸率居高不下.因此,加入认知行为治疗,开发一种既能够有效控制稽延性戒断症状,同时又能够有效缓解成瘾者脱毒后强烈心理渴求的戒毒方法,对实现个体化治疗具有现实意义.
  • 摘要:甲基苯丙胺成瘾可导致精神心理障碍、认知功能损害、人格行为改变、运动障碍等特征性脑功能损害的表现,其神经毒性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单胺类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过度释放、高热、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等.主要的评估工具有精神检查、认知评估量表及行为实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地采取脑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以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改善脑功能,进而达到预防复吸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阿片类、苯丙胺类药物使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动态监测187例阿片类、苯丙胺类药物使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入院时和人院后治疗的1、2、4周的心肌酶谱,正常对照组110例,结果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病情.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阿片类、苯丙胺类药物使用所致精神障碍尤其是吸食苯丙胺及苯丙胺阿片类两者混用者,且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患者心肌酶谱指标在发病期显著升高(方差分析,P均<0.001),可能是发病期生物学改变的标志,对疾病的辅助诊断,早期识别将有助于临床诊断;各指标测定水平与阿片类、苯丙胺类药物使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随着病情得到控制,各指标逐渐下降并趋于正常,提示该变化的可逆性,并可作为病情缓解程度的疗效指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结论:阿片类、苯丙胺类药物使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肌酶活性明显增高与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心肌酶监测对该病的病情估计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究浙江省体质康复训练方法对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体质状况的影响. 方法:将2132名男性戒毒人员随机分成试验组(n=1020)与对照组(n=1112),试验组进行'5433'体能康复训练,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训练,训练前和满一年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对两组人员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数、握力、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试验组在训练一年后,体质综合评级合格人数增加,合格人数和不合格人数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合格和不合格人数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除握力指标外各单项指标,在训练后合格和不合格人数之间也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戒毒人员中在接受'5433'训练一年后,合格人数明显增加,体质综合评级提高,大多数单项指标成绩提高,'5433'训练法有效.
  • 摘要:近年来,我所强戒人员收容人数不断攀升,随着强戒人员构成变化,强戒人员也呈现出情绪不稳定,攻击行为多的特点;给管理和矫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复吸率高.我们亟需适用于强戒人员的科学有效、便于操作和推广矫治措施和方法.从2010年开始,我所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合作,研发戒毒人员正念防复发训练项目,通过系统开展正念训练增强其的认知抑制控制能力,修复受损的大脑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复发的作用.2015年开始我所共计开展正念防复发训练27期,近400名强戒人员接受了正念防复发训练,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将从毒品对强戒人员认知损害、正念干预方法和正念防复发训练项目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论述,探索有效强戒人员戒毒康复干预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与药物治疗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0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无抽搐电休克和常规精神药物,疗程均为4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 结果:无抽搐电休克组治疗第1周末和第2周末PANSS总分减分率显著高于药物组(t=20.03,P<0.001).治疗第1周末和第2周末无抽搐电休克组的疗效就显著优于药物组(x2=139.43,P<0.001)、(x2=151.54,P<0.001),治疗第1周末无抽搐电休克组显效率为51%,而药物组显效率为0%;治疗第2周末无抽搐电休克组显效率为99%,而药物组显效率为13%;第4周末两组总体疗效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24.61,P<0.001).TESS评定,两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x2=187.41,P<0.001). 结论:无抽搐电休克组的疗效显著优于药物组,其独特的优势是起效迅速、副反应少、疗效确切、依从性高、安全可靠,尤其适合长期吸毒的慢性患者治疗.
  • 摘要:'戒毒康复人员到社区进行报到'做为一项新的社区工作,这项工作对禁毒专干和社区工作人员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怎样使戒毒康复人员顺利地回归社会'?这个问题成为禁毒工作者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社区戒毒康复”作为一项新的工作,对戒毒者尊重会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把戒毒当作自己的事,去学习负责任。要以人为本,强化功能,营造拴心留人的社区环境。在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高度重视戒毒康复人员身心健康,努力构建社区环境的和谐气氛,禁毒专干的人性化管理使戒毒康复人员重新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通过开展禁毒教育宣传活动,使戒毒康复人员懂得了要洁身自好,保持警惕,远离毒品,使其在禁毒专干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不与社会脱节,很顺利地回归社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留下阴影,生活在阳光下。
  • 摘要:2015年9月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浙江'四四五'戒毒模式受到司法部领导及全国同行广泛赞誉.本文着重阐述浙江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发展理念、基本内涵、内在特质等,从多层面、多角度提出了佐证'四四五'戒毒模式的主要依据及研究方法,阐明了深化规范'四四五'戒毒模式运行的路径与举措.
  • 摘要:戒毒不仅仅是生理或身体上的康复,更为重要的是对吸毒'心瘾'的戒除.造成戒毒人员强戒后再次复吸的主要原因:精神依赖(心理依赖)的顽固性.回归社会后,许多学员不是不想控制自己,而是对毒品的心理依赖需求产生了不自觉的强烈冲动和向往,亦即产生了'强迫性觅毒行为'.吸毒者走出高墙,并不意味戒毒的结束.戒毒是一个长期的、改变人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药物、医务人员、家庭、社会帮教,还需戒毒者本人自身努力,才能真正摆脱毒瘾.应充分利用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教育手段,对戒毒人员加强信心教育,坚定戒毒的信心,自觉抵制毒品诱惑。增强技能培训,解决自食其力问题,有正当的事情做,转移注意力,不让自己去想毒品。以积极的心态,保质保量的完成每日的必修课——中医按摩戒毒操,让中医按摩戒毒操为操守保持保驾护航。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帮教活动,修复戒毒人员与家人的关系,让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成为戒毒人员离开毒圈的动力。完善社会帮教机制,提供困难帮助,扶正心灵,融人社会。
  • 摘要:吸毒患者戒毒后复吸率居高不下.大量调查显示,复吸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缺乏戒毒信心和动机、戒毒技能不足、对毒品及线索敏感、缺乏心理能量等.根据这四大关键因素,我们建立了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Motivation-Skill-Desensitization-mental Energy,MSDE)干预模式.干预试验发现,这一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戒毒动机,提高患者应对渴求、借口、诱惑、不良情绪等戒毒技能和生活技能,降低渴求、改善情绪状态和提高操守率;患者乐意接受,认为对自己预防复吸有帮助.此外,举办了10期培训班,对心理咨询师与社工进行培训,绝大部分参培人员认为内容和方式好,MSDE干预模式很实用.
  • 摘要:目的:比较和分析强制和自愿戒毒对海洛因成瘾者操守率的差异.方法:对439例强制和自愿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自愿戒毒者的操守时间90天,180天,365天的操守率均高于采取强制戒毒者(分别为41.0%与65.4%,61.3%与80.3%,76.6%与89.7%,P值均<0.01),30天内的操守率无明显差异(22.1%与32.1%,P=0.08).结论:海洛因成瘾者复吸率高,强制和自愿戒毒都会复发,戒毒是长期且反复的过程.
  • 摘要:目的:调查我国戒毒心理治疗面临的困难,并对解决策略进行了探讨. 方法:对参加全国药物成瘾多维度心理干预培训班的89名学员,进行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 结果:调查对象所在单位专职心理人员平均为(5.2±6.7)人,专职和兼职心理人员总数平均为(25.8±30.0),心理人员与戒毒人员数之比为1∶182.5;93.3%的调查对象参加戒毒心理培训次数为3次及以下;开展心理治疗工作的主要困难为现有人员心理干预技能不足(69.7%),心理专业人员数量不足(61.8%)等. 结论:我国戒毒心理治疗面临着心理人员不足,技能缺乏,心理治疗时间不足等困境,应采取购买社会服务,加强戒毒心理治疗培训,心理康复和身体康复相结合等措施,以提高戒毒效果,降低复吸率.
  • 摘要:目的:观察丁丙诺啡长期维持对海洛因依赖者的治疗效果,为海洛因依赖者防复吸治疗提供客观临床依据. 方法:观察丁丙诺啡舌下片维持治疗(BMT)时间三个月以上的海洛因依赖者374例,维持治疗期间进行尿吗啡监测,采用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观察治疗前后各量表积分的变化. 结果:374例海洛因依赖者接受丁丙诺啡维持治疗,最长132个月,最短3个月,平均(56.5±44.3)个月.丁丙诺啡维持治疗在降低复吸率、提高海洛因依赖者生命质量以及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方面疗效显著(P<0.05). 结论::丁丙诺啡长期维持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复吸率,提高海洛因依赖者生命质量,并且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 摘要:在毒品问题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毒品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境外毒品渗透不断加剧,国内制毒问题日益突出,毒品滥用问题持续蔓延,毒品社会危害更加严重.综合多种因素,筛选吸毒者以及体内毒品确定性试验中大多数首先选用尿液检材进行相关检测。一般市场上常见的尿液检测试剂盒应用抗原抗体高特异性结合的特性来定量检测。它主要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通过免疫竞争抑止法,来检测人使用毒品后通过尿液排泄而在尿液中出现的主要代谢物。
  • 摘要:本研究以23名康复人员为对象,采用FAD、DSQ量表及演讲形式的行为实验对影响其压力应对的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家庭功能中,沟通、行为控制和总体功能对康复人员压力应对具有显著影响,情绪反应可以作为一项次要的参考指标.该研究结果对于提升康复人员团体治疗指向性及未成年预防工作的针对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 摘要:戒毒人员长期吸食毒品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尤其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器官造成很大损害,伴生有高血压、冠心病、血管栓、肝炎、肝硬化等多种疾病,部分戒毒人员人所后稽延性症状明显.所内危重病号越来越多,戒毒人员因病死亡防不胜防.自我所完成转型实现定型司法行政戒毒,落实省政法委和省司法厅'场所满员'大收戒以来,先后发生了三起戒毒人员因病猝死事件.为了有效遏制所内死亡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病、所内碎死,在全所范围内推行了患病戒毒人员病情评价机制。形成管教医疗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在日常管理中养成察言观色的好习惯,切实关心每个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做到直接管理和治病防病协调发展,防止轻病拖重、重病拖危的情况,充分保障每个戒毒人员的就医权利。
  • 摘要:目的:调查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生存状况,研究保持操守影响因素.方法:自编问卷电话调查,访谈复核.结果:前6个月高危;亲朋帮助、强戒经历、正常就业、他人的积极评价对保持操守有重要作用;个人和家庭原因是复吸的主要原因;对强戒所评价与戒毒效果密切相关.结论:帮助改善亲情状况;抓好就业准备;调整戒毒理念;重视离所初期社会适应及后续帮教工作;慎用提前解除强戒.
  • 摘要:目的:强制戒毒作为脱毒治疗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帮助学员生理脱毒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而后期的心理康复治疗和预防复吸却仍是戒毒工作的关键.为进一步了解强戒学员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本文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深圳市宝安区强戒所210例康复期戒毒人员进行测评,通过调查了解该所戒毒学员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其心理特征和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以巩固戒毒效果,降低复吸率.
  • 摘要:目的:充分了解和掌握集中强制隔离戒毒的HIV感染者人群特征及心理状况,并对其管理和矫治措施提供建议.方法:对364名男性HIV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以及SCL-90、SDS、SAS评分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的年龄、犯罪史、执行变更等基本情况需要关注,同时HIV戒毒人员的SCL-90评分躯体化症状、敌对、抑郁和焦虑四项均高于一般戒毒人员(P<0.05),抑郁情况较为严重.结论:HIV戒毒人员有其自身特殊性,管理和戒治工作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制度支持,按照'331'模式集中统一收治管理,为HIV戒毒矫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循证戒治理念,运用感觉寻求、负性情绪、药物渴求量表对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戒人员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初次吸毒年龄、毒品种类5个变量影响戒毒人员的药物渴求感.新异体验、压力感、抑郁情绪是影响药物渴求的主要风险性因子.摸底药物渴求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能为戒毒所分类矫治、制定个性化的戒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了解戒毒人员负性情绪现状.方法:用负性情绪DASS21.0量表对戒毒人员进行问卷式调查;通过个案访谈深入了解负性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结果:戒毒人员负性情绪普遍存在,错误认知、压力事件与负性情绪、同伴关系影响、易感心理是其主要因素.结论:运用一定的积极心理学干预疗法可有效针对负性情绪进行疏导.
  • 摘要:为了解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量方法选取中山市新近强制戒毒人员200例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显示:男性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女性,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有显著差异,而焦虑、强迫、敌对,焦虑,其他人际关系敏感是排前三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子.调查结论:吸毒人员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加强对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女性,必要时应给予心理矫治,最后提出调查建议——心理矫治戒毒对策与建议.
  • 摘要:该患者从得知被评估出所后,语言增多,情绪波动大,给予命名为“出所评估前综合症”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致使一时性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脑缺血缺氧,出现一意识障碍,为典型的心肌梗塞或碎死前兆。这次治疗抢救过程经验,发现病人要及早及时处理,判断明确后当即给予针对性药品药物,处理要得当迅速,前期治疗完毕立即转入大医院做近一步的治疗。配合管教进行医疗知识的讲座,以稳定情绪为主,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可给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思想矫治以缓解他们回归社会前的心理压力,妥善安排病人的生活着落,还要帮助其建立新的生活圈和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其就业等问题,让其自食其力,一个戒毒人员出了戒毒所,如果没有经济收入,其后果可想而知。
  • 摘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吸食毒品导致身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通过临床发现,接受营养支持的强戒人员不仅能够有效缩短生理戒断反应时间,还可让病症较轻的强戒人员通过营养支持提高身体素质,强化自身免疫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不同时期摄取营养物质的大体规律,即脱毒期缓慢摄取,康复期高效摄取,适应期稳定摄取,适应期清淡摄取,保证强戒人员在整个强戒期限内快速恢复身体机能.进而综合全国所有强戒所的合理膳食档案编制数据库,根据数据库进行'循证膳食',全面建立健全强戒人员合理膳食体系.
  • 摘要:现阶段我国新型毒品的蔓延及滥用产生了很大的危害,而且有超越甚至取代传统毒品的趋势.新型毒品是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合成的精神类毒品,在国外又被称为'实验室毒品'、'俱乐部毒品'.女性毒品滥用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吸毒行为危害社会和家庭,并容易被社会边缘化,因此对她们开展有效的教育矫治工作尤为重要.目前在强制戒毒场所,对两种毒品滥用者的教育矫治以无区别的共同开展为主,分类矫治工作还不成熟,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女子强戒所的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女性滥用者的心理健康、人格以及防复吸风险进行比较研究,为下一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依据.
  • 摘要:统计学分析表明,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偏执这五个心身症状上,海洛因滥用者的构成比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O5.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卫生健康问题可能与海洛因滥用药物行为相关,而在年龄、性别中也无明显差异。这就说明,在进行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行为干预康复治疗时,对有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偏执等现象的戒毒人员,在疏导时应表现出关注和理解,用积极的态度和语言去改善其心境。针对这部分人群,应积极创造机会,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倾吐各自戒毒的感受和看法;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交活动,减轻精神压力。从而帮助这个特殊的群体脱离毒品的阴影,重拾生活信心,回归正常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 摘要:小泽2012年6月开始吸食冰毒至今,经过为期三个月的矫正,基本达到了矫正目标。小泽变得开朗了,虽然还是有些内向,但是有什么事情,他不再自己放到心里了,能够与家人进行正常沟通,主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通过认知疗法,小泽将责任化为动力,他没有再推脱自己的责任,而是主动而为,这对于家庭关系的改善,对于小泽保持操守起到了推动作用。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戒毒人员进行系统针对性教育管理,比较他们心理状态康复的程度.方法:根据数字表随机抽取50名进入试验组,50名进入对照组.试验组研究对象接受由管教民警进行的为期12个月的系统针对性教育管理.干预后12个月进行两组间心理状态康复的比较.结果:干预后12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青少年戒毒人员的心理康复状态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通过对青少年戒毒人员进行系统针对性教育管理,可以提升青少年戒毒人员对毒品的认知,增强他们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促进他们生理脱毒后的心理康复.
  •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按压配合音乐疗法对于戒毒人员对毒品渴求程度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强制隔离戒毒所处于康复期的吸毒成瘾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戒毒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予自我耳穴按压与音乐疗法配合传统康复治疗.对两组治疗后毒品渴求程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对照组中共有3名戒毒人员脱落,占6%,实验组中共有5名戒毒人员脱落,占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受治疗前,进行毒品渴求度自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实验组毒品渴求自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治疗时间与毒品渴求自评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耳穴按压配合音乐疗法对降低戒毒人员对毒品的渴求度有明显作用.
  • 摘要:小M因工作压力大,且因所处亚文化圈的影响,开始吸食冰毒.入所后,该人能够服管服教,对毒品有基本认知,但比较敏感,心态浮躁,情绪易波动,戒毒信心不足,缺乏防复吸方法.矫治小组专门设计了《拒绝毒品六步训练法》团体方案,计划以教育性结构式团体方式为小M开展防复吸训练。在实施矫治方案过程中,时刻注意反应,关注矫正措施的实施效果,以便监控进展过程,并及时调整矫正计划与方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