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一体化救治

一体化救治

一体化救治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6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38052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经验交流会、2005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等;一体化救治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郭三兰、姚元章、丁迎春等。

一体化救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38052 占比:99.99%

总计:1038116篇

一体化救治—发文趋势图

一体化救治

-研究学者

  • 郭三兰
  • 姚元章
  • 丁迎春
  • 张连阳
  • 田思维
  • 胡友珍
  • 陈丽
  • 陈琼
  • 余勇
  • 公保才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隆华; 石婷; 张华琴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深圳市急救中心收治的8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方案,研究组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比较两组救治总有效率、患者存活率、血管再通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急诊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救治总有效率(79.55%)高于对照组(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存活率(97.73%)、血管再通率(75.00%)均高于对照组(84.09%、50.00%),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1.36%)、护患纠纷发生率(2.27%)低于对照组(31.82%、15.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诊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97.73%)高于对照组(8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I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患者存活率、血管再通率,减少心血管事件,优化急救效果,促进患者预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陈宇雨; 张彦莉; 胡静; 杨菊先; 路发文; 杨帆; 黄金秋; 史红蕊; 赵永康; 陈洪波; 曹宁; 欧阳培刚
    • 摘要: 目的 结论总结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ritic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术前术后一体化救治经验.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39例新生儿cCHD临床资料,男24例,女15例.其中早产儿4例,双胎3例;顺产25例,剖宫产14例.出生体重1.5~4.2(2.97±0.59)kg,入院日龄0~28(14.0±8.8)天,入院身高40~57(49.0±4.1)cm,入院体重1.6~4.8(3.0±0.7)kg.39例中3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22例,非体外循环手术8例;矫治手术28例,姑息手术2例;延迟关胸2例.结果 术后呼吸机治疗时间19~2778[48.0(156.5,383.0)]h[因结果呈偏态分布,采用M(P25,P75)表示,下同],ICU停留时间2~152[19.3(23.0,31.7)]d,总住院时间8~159[27.3(33.0,48.5)]d.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家属拒绝行开腹探查术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随访2~24月,1例于出院1周后因呛奶窒息死亡;另1例因心功能差,术后6个月死亡;其余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 cCHD新生儿应迅速转移到设备齐全、技术力量强的小儿心脏中心进行救治.术前维持内环境稳定、平衡体-肺循环阻力等综合治疗,对导管依赖型cCHD应用前列腺素E1泵入,可改善患儿的状态,创造良好的手术机会.及时的手术或介入治疗是救治cCHD患儿的关键,精细的围术期管理是救治成功的重要保障.
    • 高亚维; 刘正; 李珂桢; 付一桓; 尹丽达
    • 摘要: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创伤患者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9年8月1日~2020年10月31日急诊接收的136例创伤急诊患者按护理方法分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前68例创伤急诊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后68例创伤急诊患者纳入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救治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院前院内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创伤患者急诊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率发生率.
    • 韩超; 王冬莲; 赵立东; 胡国勇; 邢鹏程; 周敏杰
    •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一体化模式优化后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5月及2020年2月--5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ISS>16分)共计59例(其中2019年42例,2020年17例).自2020年2月起实行优化后的急诊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模式.2020年2月至2020年5月救治的17例多发伤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9.5)岁,造成因素:车祸伤9例,高处坠落4例,重物砸伤3例,钝器1例.受伤至入院<1h者例16例,≥1h者1例,入院后无死亡病例.2019年2月至5月共计收治多发伤患者4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6.2)岁,造成因素:车祸伤30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4例,钝器2例.受伤至入院<1h者例38例,≥1h者4例,入院后无死亡病例.比较采用优化后的多发伤救治一体化模式后患者的抢救室滞留时间、抢救室费用、ICU及总住院天数等结果.结果:采用优化后的多发伤救治一体化模式后,显著缩短了多发伤患者抢救室滞留时间及抢救室费用,有效缩短了ICU及总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论:优化后的急诊多发伤救治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
    • 贾敏; 易继涛; 王从平; 潘轲; 刘慧纯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创伤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1例外伤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研究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模式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均较常规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创伤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效果显著,预后良好,安全性较高.
    • 钟源波; 林慧绒; 王进; 单爱军; 许士海; 杨超; 吕文; 谢曼英; 田素萍; 徐建忠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重症多发伤(SMI)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8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SMI患者(ISS评分≥16分)2861例.自2010年6月笔者医院启动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建立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前(2004年1月—2010年5月)共救治SMI患者1328例,其中男性831例,女性497例;年龄18~86岁,平均38.8岁.2010年6月—2018年12月实行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后共救治SMI患者1533例,男性974例,女性559例;年龄18~91岁,平均38.6岁.两时间段致伤原因均以道路交通伤为主(71.6%和70.9%).比较采用新模式救治前后,SMI患者的病死率、入院-确定性治疗启动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结果 采用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模式之后,不仅显著缩短患者的入院至确定性治疗时间间隔[(2.2±0.3)h vs.(1.4±0.2)h,P<0.001],也缩短患者ICU的天数[(9.6±3.2)d vs.(5.3±2.1)d,P<0.001],总住院时间[(28.1±8.6)d vs.(19.5±6.7)d,P<0.001],从而显著降低SMI患者的病死率(14.6%)vs.(5.5%),P<0.001.结论 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能够改善SMI的救治效率及生存率.
    • 宛云英; 罗翠兰; 严敏怡
    • 摘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尚未构建区域性心脑血管疾病院外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但该模式可以缩短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院外抢救时间.本文从区域内医院能力分级、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院外评估量表》、、组建专家支持团队、定点医院提前准备、发挥“120”指挥中枢作用、完善120指挥调度系统功能几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区域性心脑血管疾病院外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以及该模式的院外转运流程,为建立心脑血管急危重症的院外抢救绿色通道提供参考.
    • 潘生华; 周茂松; 王进
    • 摘要: 目的 探讨一体化模式在救治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科采用一体化模式救治的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98例.结果 临床治愈93例(治愈率94.9%),死亡5例(死亡率5.1%).结论 采取一体化模式救治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在限制性液体复苏与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手术,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