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急救时间

急救时间

急救时间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8216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中华养生保健、中国社区医师、黑龙江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急救时间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冼少眉、刘敏、刘梦华等。

急救时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8216 占比:99.74%

总计:68397篇

急救时间—发文趋势图

急救时间

-研究学者

  • 冼少眉
  • 刘敏
  • 刘梦华
  • 刘超群
  • 杜冰豫
  • 杨琳琳
  • 罗双萍
  • 陈佰棠
  • 黄琼芳
  • 丁亚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玎
    • 摘要: 目的:分析评价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急诊科急性脑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组时间与急救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院内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急救时间、抢救效果、治疗后7天NIHS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内急救时间比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7天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以上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后,可有效缩短病情评估时间和抢救时间,提升了抢救效果与抢救成功率,同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建议推广使用。
    • 孙亚群; 章鹏飞; 王璐; 邬利平; 王慧丹
    • 摘要: 目的依托杭州城市数据大脑交通小脑,探索城市交通拥堵状态下救护车优先快速通行,安全转运危急重症患者,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一键护航”数智系统,应用院前急救场景,保障执行紧急任务的救护车全路程安全、快速通行。收集2019年9月8日0时至2021年9月8日24时杭州市萧山区医疗急救指挥中心120指挥调度系统救护车通行时间,利用高德地图软件测量相同路线的车辆通行时间,统计同时期最近一次未护航相同路线急救事件车辆通行时间,使用秩和检验,比较用时差异;调查分析用户的满意度。结果经过两年的实战应用,救护车在“一键护航”下平均行驶时间比高德地图软件预估时间和相同路线急救事件用时分别节约57.5%和24.3%;交通事故发生率为0。结论救护车在城市数据大脑“一键护航”下全路程绿灯,快速通行,既优化了通行模式,又缩短了行驶时间,且驾驶员使用意愿强烈,呼救者对救护车到达和转运速度满意,为当前智慧急救体系建设拓展了思路。
    • 许燕飞
    •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行介入取栓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就诊的AIS患者60例,均准备接受介入取栓术,根据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n=30)和常规组(n=30)。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研究组采用护理专案改善活动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各项急救时间、神经功能(C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急救药品准备、静脉通道建立、监护吸氧、入室至穿刺、急救器械准备、穿刺至再通等时间方面比较,研究组均短于常规组(P 0.05);治疗后3周、6周,研究组神经功能(C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 <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研究组(6.67%)明显低于常规组(26.67%),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接受介入取栓术AIS患者采取护理专案改善活动进行干预,可有效缩短护理人员术前准备时间、医师急救时间,从而整体加快手术进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 崔辉军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2020年上海某三甲医院接收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实施时间点进行分组,将2019年7月—12月实施前接收的48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另将2020年5月—10月实施后接收的50例患者归为观察组,观察两组的急救时间、急救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在基于FMEA模式下的急救护理干预后,各个急救环节的救治时间节点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急救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6.00%、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83%、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基于FMEA模式下的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降低急救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死亡率,保证急救效果。
    • 解琳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法分为临床护理路径组和一般常规护理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疾病认知度、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住院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分诊评估时间、运送时间及急救总时间均短于一般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一般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疾病认知度评分高于一般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高于一般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一般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一般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效果较一般常规护理好,其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减少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汪燕
    • 摘要: 目的:研究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的有效性及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颅脑外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急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脑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较短、满意度较高、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效果显著,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栾苗苗
    • 摘要: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预检分诊流程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急性胸痛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3月至8月收治的47例急性胸痛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凭经验进行分诊,研究组应用优化急诊预检分诊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分诊时间及急救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满意度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分诊评估时间为(1.86±0.22)min、急救时间为(24.39±5.46)min,均短于对照组的(3.26±1.01)、(27.62±6.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诊预检分诊流程用于急性胸痛患者中,成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郭钰; 邵青青; 吕砚青
    • 摘要: 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外伤类型,病情危急,受伤后患者可有意识障碍等神经功能表现,以及呼吸脉搏减弱、血压下降等生命体征危象,严重创伤可引起患者死亡,患者在获得救治后,急救团队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很重要,可影响生命体征的恢复。临床通常予以传统外伤急救护理模式,在现场评估患者的病情并给予相应的抢救治疗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但该模式中医护人员对于院前。
    • 羊静
    • 摘要: 目的 分析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则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急诊分诊时间、急救持续时间、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评分量表(MESSS)评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率、残疾率以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急诊分诊时间、急救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MES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率、残疾率、病死率分别为2.17%,2.17%,0.00%,均低于对照组的10.87%,15.22%,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残疾及死亡事件发生,提升急救效果,值得推广。
    • 关青梅
    • 摘要: 目的探究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和护理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试验组,各4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各项指标、抢救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情况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急救各项指标(吸氧时间、休克恢复时间、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情况评分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够改善急救各项指标状况,同时,还可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增加患者依从性,减少患者的抢救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