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巴迪欧

巴迪欧

巴迪欧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哲学理论、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专利文献7882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辑刊、学术交流等; 巴迪欧的相关文献由68位作者贡献,包括蓝江、李健、艾士薇等。

巴迪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1.13%

专利文献>

论文:7882 占比:98.87%

总计:7972篇

巴迪欧—发文趋势图

巴迪欧

-研究学者

  • 蓝江
  • 李健
  • 艾士薇
  • 肖绍明
  • 吴冠军
  • 范春燕
  • 袁蓓
  • 韩振江
  • 何莉莉
  • 夏开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汪民安
    • 摘要: 爱对于两个人来说意味着结合。但是,这种结合有不同的方式和目标。巴迪欧有关爱的结合的观点和传统的爱的结合的观点存在差异。从阿里斯托芬到黑格尔到弗洛姆都强调爱的结合的目的是让两人达成一致,消除差异,从而克服孤独和分歧。但是,巴迪欧则强调爱的结合是一种事件,这样的爱的事件恰恰应该保持差异,肯定差异,只有差异才能让结合的两个人的视角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从而获得对真理的新的理解。
    • 周志强
    • 摘要: 新的一年到来了。本期一如往年刊发一组盘点文章。苏丹、蓝江对左翼出版的总结,不仅仅是扫描浏览近年来各类哲学著作的状况,更是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当代中国思想的一些状况。无论是阿多诺、梅洛-庞蒂、阿尔都塞、福柯,还是巴迪欧、奈格里、阿甘本、斯蒂格勒、西蒙东,这些西方学者的哲学著作依旧在影响中国学界的思想图形。
    • 徐小莉
    • 摘要: 巴迪欧与齐泽克关系密切,他们都关注事件和实在界,但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分歧。巴迪欧认为事件是真正的变化,是非在的绝对化;齐泽克师承拉康,在拉康欲望理论的基础上将事件比作现实世界的一个裂口,它给现实世界带来一种普遍的原则。虽然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存在差异,但是又殊途同归。二者的目的都是要在现存世界找到一个转折点,打破现有状态,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 夏开丰
    • 摘要: 先锋派艺术的特征就是把艺术和政治熔合在一起,巴迪欧反对这种熔合,他错误地认为先锋派艺术的终结正是这种熔合所导致的。实际上,先锋派的终结恰恰是由于新先锋派的体制化,也就是去政治性,因此,巴迪欧所提出的新模式强调艺术和政治的分离,最终只不过是重蹈新先锋派的覆辙。面对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全球普遍化以及当代艺术的平庸,巴迪欧始终在尝试重构先锋派,最终走向了一种创造性的政治,即由于艺术的创造性特征而能够成为政治的范式特征。
    • 韩振江
    • 摘要: 巴迪欧受到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影响,他在拆解了艺术、美学和哲学的联结后,宣告了艺术与真理的新关系,即艺术是真理的程序。巴迪欧借鉴了拉康关于实在界与象征界的拓扑关系,系统阐发了其事件哲学中一与多、虚无与事件的本质联系,并认为艺术哲学要处理的就是实在界之真实与象征界之伪饰的关系。由此而论,艺术本质在于实在界与象征界、真实与伪装之间的建构与解构的张力。艺术既是实在界之象征化的结果,也是打破象征界,遭遇实在界之真实的过程,而巴迪欧认为后者就是真理事件在艺术作品中的产生程序。
    • 吴冠军
    • 摘要: 作为人类主义核心主题(乃至至高价值)的爱,被巴迪欧重构成为一个后人类主义的真理程序——一个通向"绝对差异的真理"的程序.爱不是属人的,而是非人的.然而,恰恰是这个本体论层面的黑洞性—深渊性的肇因,使得人遭遇有潜能引发主体性转型的事件.进而,爱是这样一个本体论场域,在那里,事件、实践和时间彼此纠缠.也正因此,爱不只是能够激发主体性转型,并且能够引致新的世界构建.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绝非一件无足轻重之事,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对于巴迪欧而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我爱你"的宣言,就是一场使动物上升到人类、令事件上升到真理、将偶然上升到"命定"(永恒)的激进革命.
    • 王鸿宇; 黄其洪
    • 摘要: 巴迪欧基于数学本体论建构了关于真理、事件和主体三元拓扑结构的"事件哲学",拉吕埃勒立足于"非哲学"对巴迪欧的"事件哲学"给予批判.拉吕埃勒批判巴迪欧的真理理论,认为巴迪欧利用数学论证其哲学的真理性,其实质是为了赋予自己的哲学以特权地位;拉吕埃勒批判巴迪欧的事件理论,认为巴迪欧把人类革命性因素完全寄托于偶然性事件之上,所谓政治解放更多地只能维持在意志层面;拉吕埃勒批判巴迪欧的主体理论,认为巴迪欧迫使革命主体陷入只具有分散的或暂时的身份的不幸境地,而这种主体在本质上也只是由巴迪欧建构出的傀儡主体.拉吕埃勒的批判确实揭示了巴迪欧的"事件哲学"存在的矛盾之处,但拉吕埃勒"非哲学"及其对巴迪欧批判的个别之处同样存在问题.对拉吕埃勒的巴迪欧批判,需要批判性的反思,对之进行再批判.
    • 夏开丰
    • 摘要: 巴迪欧辨别了艺术中的教化图式、古典图式和浪漫图式,先锋派艺术并没有提出新的图式,而是对以往图式的合成,即"教化-浪漫"图式。巴迪欧试图提出新的图式,即"非美学"图式,它既是内在性的又是独一性的,也就是把艺术作为一个真理程序。然而,"非美学"图式实际上就是以先锋派艺术为模式而建构起来的,巴迪欧认为先锋派艺术表现出"对实在界的激情",包含了"摧毁"和"减法"两条路径,当巴迪欧试图把这两条路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实际上就承认了"非美学"艺术是建立在先锋派艺术的基础上,甚至可以说"摧毁"和"减法"的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先锋派艺术模式。
    • 阿吉兹·阿罕默德; 刘骏
    • 摘要: 本文主要是阿吉兹·阿罕默德对包括德里达、齐泽克和巴迪欧在内的激进左翼思想家所做的分析和评论.这些激进左翼思想家代表着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化传统,他们与阿罕默德一致的是对身份政治的批评,不同的是他们放弃了阶级视角而选择了一种激进主观的思想革命.
    • 杨浩
    • 摘要: 与德勒兹、朗西埃相比,巴迪欧始终像个业余的电影理论家.因为他关于"电影是什么"的质问与思考,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学界的关注与研究.《电影作为哲学实验》和《电影的虚假运动》是巴迪欧在1933年与德尼·莱维创办《电影艺术》杂志时期所写,也是他电影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因为国内一直未有这两篇文章的翻译,导致学界对于巴迪欧这一时期的电影美学思想研究存在断层.本文试图以这篇文章作为讨论对象,深度剖析巴迪欧电影美学思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