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26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0815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实用临床医学、心血管病学进展、中国心血管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二届长城国际中西医结合心脏病论坛、全国第十一届心脏学会、第十四届心功能学会、《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会议等;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相关文献由69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万春、刘怀荣、刘晓健等。

左束支传导阻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8 占比:2.3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0815 占比:97.63%

总计:11078篇

左束支传导阻滞—发文趋势图

左束支传导阻滞

-研究学者

  • 陈万春
  • 刘怀荣
  • 刘晓健
  • 刘霞
  • 姚成立
  • 姚静
  • 宿燕岗
  • 张艳娟
  • 李兴杰
  • 葛均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晓华; 陆建洪
    • 摘要: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心力衰竭不良结局的重要预测因素。利用左束支起搏(LBBP)纠正束支传导阻滞(BBB)现已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BBB的概述、左束支的解剖学、LBBP的定义及诊断标准,LBBP纠正左右BBB进行再同步化治疗等的最新进展。
    • 范宪伟; 王山岭; 杨海涛; 吴金涛; 刘静静; 严丽洁
    • 摘要: 正常左束支传导在维持心脏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可引起心脏电活动不同步,导致机械不同步,进而引起心脏结构重构、功能下降。双室起搏可改善电及机械不同步,逆转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已在很多临床研究中得以证实,希氏束或左束支起搏可更好的改善心脏电活动同步性[1,2],以获得更佳临床效果,本例患者经LOT-CRT治疗15月出现超反应且逆传心脏重构,现报告如下。
    • 张志翔; 葛良清
    • 摘要: 传导系统起搏(conduction system pacing,CSP)是近几年出现的生理性起搏的基石。到目前为止,已经描述了两种不同的CSP模式: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最近的发表的大型观察性研究已经证明了LBBAP在不同情况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LBBAP具有良好的起搏电学参数(起搏阈值和R波感知)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导联翻修率<1%。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适应证的患者中,LBBAP在短期随访中显示出明显的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改善作用。本综述主要介绍LBBAP技术的相关内容。
    • 熊淼; 吕铁伟
    • 摘要: 希氏束区域起搏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能够实现电再同步并使双室同步激动。而左束支起搏(LBBP)弥补了希氏束区域起搏(HBP)的不足,操作简单,起搏参数更优。但LBBP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广泛验证,同时儿童生理特点、心脏结构等与成人的差别意味着LBBP在儿童的应用需要作一定调整。文章从左束支起搏的发展历程,左束支起搏的优势、左束支起搏在儿科的应用以及调整进行综述,以探究左束支起搏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李琴瑶; 龙开超; 张青海; 唐毅; 钟常青
    • 摘要: 传统右心室非生理性起搏可导致室内和室间电机械不同步,进而增加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风险.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生理性起搏的研究热点.希氏束起搏的阈值高、植入困难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和普及.近年来,国内学者提出了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方式.且大量研究已证实左束支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左束支起搏沿着传导系统下传,有效实现心室的电机械同步,同时,左束支起搏还具有电学参数良好稳定、明显改善心功能、可跨越阻滞部位起搏等诸多优势,将成为未来生理性起搏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旨在对LBBP的起源、标准及分类、优势和局限性等进行综述.
    • 周一海
    • 摘要: 王阿姨最近一直感到上腹部疼痛,于是前往医院做检查。当检查心电图的时候,报告上写了“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王阿姨很奇怪,这到底是什么,上网搜索了一下,她发现有人说“右束支传导阻滞没问题,左束支传导阻滞是心脏病的高危因素”。于是,她赶紧去咨询医生,医生表示她没太大问题。王阿姨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徐瑞; 魏健; 刘钰洋; 张信琴; 林加龙; 徐伍; 王鹏; 裴海峰
    • 摘要: cqvip:病例女,75岁,因“反复咳嗽、活动后心累气短1 w”就诊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患者1 w前因受凉后出现阵发性干咳,自诉有发热(体温不详),于当地社区医院服用止咳药物治疗后缓解(药物不详),而后出现乏力、气短等症状,行走150 m左右即感明显不适,休息10-20 min后可缓解。此后上述症状反复于活动后发生,遂就诊于心血管内科。胸片示:双肺呈慢支炎、肺气肿样改变,双肺中下野斑片、条索影;心影增大,纵隔增宽;双侧少量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可能。
    • 王珊珊; 陈涵
    • 摘要: 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entricular pac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BiV CRT)能够显著改善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的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但是,由于解剖特点和靶血管条件的制约,临床上部分心衰合并LBBB的患者左心室电极植入失败,而且即使手术成功仍有约1/3的患者对BiV CRT无反应。近年来,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发展势头强劲,可用于双心室起搏的替代治疗。但也有学者支持希氏束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His bundle pac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His CRT)不应仅限于替代手段,可以考虑作为一线的治疗方案。2019年在美国心律学会年会上发布的His-SYNC试验是比较His CRT与BiV CRT在心衰患者中作用的首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常三帅; 董建增
    • 摘要: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常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根据病理生理过程:LBBB发生在前,随后引起心脏扩大和心衰的类型称为"LBBB导致心衰";而心肌病变在前,随后合并出现LBBB的类型称为"心衰导致LBBB".对于前一类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纠正心脏电传导不同步后可以逆转机械不同步和结构重构,CRT反应好;而对于后一类心衰患者,CRT即使纠正电传导不同步也无法改善心肌病变,CRT反应差.心脏磁共振(CMR)组织追踪成像可识别出"LBBB导致心衰"患者独特的间隔壁反常运动和收缩功能保留的左室侧壁,"心衰导致LBBB"患者则表现为广泛的心肌运动障碍.对于病史无法明确的患者,如果左心室舒张末期侧壁/间隔壁厚度比值为0.93以上且左心室侧壁增厚率>21%时,可归类为"LBBB导致心衰",相反则为"心衰导致LBBB".CMR可为CRT反应提供预测价值并为临床选择适合CRT的心衰患者提供重要依据.
    • 李伟; 黄萍; 张丽; 汪周平; 王燕飞; 袁家; 张旭; 吴璠; 谢小斐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到2018年12月诊断LBB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LBBB患儿43例,男35例、女8例,中位年龄36(9~72)月.其中完全性LBBB 36例,左前分支阻滞7例;心脏增大36例,心功能减低16例.1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7例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6例为心肌病,4例为心肌炎,4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前,3例为无器质性心脏病患儿颅脑外伤及溺水儿童各1例.12例患儿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第1~7日出现LBBB,给予激素、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后,8例术后早期均恢复,4例治疗后无好转在介入封堵术后第3~8日时取出封堵器及修补室间隔缺损后恢复正常.12例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出现LBBB,给予激素、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后,8例患儿恢复正常,3例逐渐进展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后均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仍为LBBB;随访时间中位数24(12~49)月,随访结束时,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期恢复正常随访7个月出现迟发性LBBB;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仍LBBB,1例暴发性心肌炎仍为LBBB并伴心脏增大及心功能减低;1例2月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因心力衰竭加重而死亡,余儿童无不适,心电图无变化,心功能、 左室射血分数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儿童LBBB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及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等,临床上应尽早诊断及处理,并且密切随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