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峡部裂

峡部裂

峡部裂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专利文献94875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中国体育科技、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中国卫生产业等; 峡部裂的相关文献由54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雄生、周盛源、孙天胜等。

峡部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94875 占比:99.85%

总计:95017篇

峡部裂—发文趋势图

峡部裂

-研究学者

  • 陈雄生
  • 周盛源
  • 孙天胜
  • 李放
  • 陈哲
  • 侯海涛
  • 冯凡哲
  • 刘列华
  • 刘华
  • 刘川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红亮; 李旭升; 王振虎; 张晓敏; 李鹏; 张涛; 刘华; 李松凯
    • 摘要: 背景:空心拉力螺钉技术治疗峡部裂有很多优势,但依然存在内固定的断裂、松动的风险。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软件建立L-S正常模型、峡部裂模型及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腰椎峡部裂模型,分析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择1名男性健康青年军人志愿者,对志愿者腰椎、骶椎进行三维CT扫描,获取影像学数据并保存为Dicom格式。将CT数据导入Mimics research 21.0软件初步建立几何模型,并进行偏差分析,将所得模型以STEP格式输出;再导入Solidworks 21.0软件分别建立L-S节段正常、L双侧峡部裂、空心拉力螺钉治疗峡部裂3组模型,分别用A,B,C表示,比较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5种工况下3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特点。结果与结论:①相比于A,C模型,B模型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5种工况下的整体最大位移均为最大,而A,C整体最大位移相差不明显;②C模型去除内固定之后,最大应力趋势与A模型相近,而B模型在左侧弯及左旋转时应力明显高于A,C模型;③3组模型的整体最大转角表明,B模型在5种工况下的最大转角明显大于A,C模型,A,C模型相似;3组模型L椎体的活动度变化不明显;而B模型L椎体的活动度明显高于A,C模型,在左侧旋转及左侧弯时更明显;④结果说明,脊柱生理运动状态下,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腰椎峡部裂模型的变化趋势同正常模型,可获得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保留了脊柱的正常力学特性,但应避免术后即刻过度的后伸及旋转。
    • 郭飞; 张兴; 胡传亮; 刘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8年12月应用肌间隙入路钉钩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的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38例,术前及末次随访进行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估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采用Macnab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术后3、6个月复查腰椎CT评估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6~48个月的随访,平均24.76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nab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为95%;术后总融合率为92.1%,随访中无内固定断裂、脱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肌间隙入路钉钩系统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 马锐; 安伟; 徐斌; 马在松; 李强; 杨新明; 阿不都艾孜孜·麦麦提; 滕勇
    • 摘要: 目的 探讨V型钛缆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青年第五腰椎(L5)峡部裂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新疆军区总医院收治的37例应用V型钛缆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青年L5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 34(25.19±4.92)岁,手术前腰痛时间5~60 (21.62±13.01)个月,峡部裂伴椎体滑脱(Meyerding分类Ⅰ度)8例、单纯性峡部裂29例,术前MR检查Pfirrmann分级Ⅰ级20例、Ⅱ级10例、Ⅲ级7例.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并发症;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盆入射角(PI),末次随访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并评估内固定失效及峡部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24(16.21±3.97)个月,术中未出现腰椎节段动脉破裂、硬膜囊撕裂及神经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均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手术时间(89.19±24.45) min、术中出血量(137.84±58.79) mL、术后伤口引流量(98.65±43.47) mL.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2.470、287.029,P值均<0.01),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0.868,P>0.05).随访终末期:MacNab疗效评价优19例、良1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89%(34/37);内固定失效2例,失效率5.41%(2/37);峡部骨性愈合33例,愈合率89.19%(33/37).结论 应用V型钛缆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青年L5峡部裂,在椎间盘损伤不大或合并轻微滑脱的腰椎峡部裂患者中手术安全性好,整体优良率及峡部愈合率较高,内固定失效率较低,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为临床提供参考.
    • 李宗宝; 周世红; 宋伟; 朱聪; 艾易学; 冯斌
    • 摘要: 目的:探究青年官兵第5腰椎(L5)峡部裂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01-01~2020-12-01在我院骨科确诊的滑脱前期L5峡部裂青年官兵63人为疾病组,另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正常的青年官兵63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曲度(lumbar curvature,LC)、L5峡部宽度、L4下关节突间距差异,探究青年官兵L5峡部裂危险因素.结果:疾病组PI、SS和 L4下关节突间距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L5峡部宽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L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I、SS、L5峡部宽度、L4下关节突间距为L5峡部裂发生的危险因素.
    • 张涛; 屈涛; 刘华; 李松凯
    • 摘要: 目的 分析军队伤病员腰椎峡部裂的特点,探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椎板钩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移植修复军队伤病员单节段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月解放军第940医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峡部裂军队伤病员33例,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椎板钩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移植修复腰椎峡部裂,随访评估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与术前进行比较.行腰椎三维CT评估峡部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陆军伤病员占所有病例的63.6%(21/33).损伤节段均位于L4、L5,以L5节段(84.8%,28/33)最常见.手术时间85~150(106.8±17.4)min,术中出血量50~150(96.7±25.4)ml,术后引流量10~30(23.5±5.9)ml.术前腰痛VAS评分(5.8±0.7)分,术后3个月时降低至(1.4±0.8)分,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至(0.4±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41.2%±5.8%,术后3个月时降低至12.0%±3.9%,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至9.5%±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随访时峡部植骨融合率分别为18.2%(6/33)、48.5%(16/33)、84.8%(28/33),植骨融合时间(7.0±2.8)个月.结论 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椎板钩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移植修复军队伤病员单节段腰椎峡部裂是可行、有效的微创方案,且植骨融合时间较短.
    • 杨波; 李冬月; 梁智林; 佟训哲; 王健; 赵小林; 杜骁; 臧传义
    • 摘要: 目的 探讨轻中度老年腰椎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症患者骨盆平衡矫正情况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73例老年轻中度腰椎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CT检查,进行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测量骨盆倾斜角( pelvic tilt,PT)和骶骨前倾角( sacral slope,SS),根据PT和SS值,将骨盆分为平衡和失衡状态,根据手术前后骨盆平衡状态,将患者分为术前骨盆失衡( UPPBO)组和术前骨盆平衡(BPPBO)组.另根据术后骨盆平衡状态,将上述两组各分为组内的术后骨盆失衡( UPPAO)亚组和术后骨盆平衡( BPPAO)亚组.术前和术后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ODI指数评估患者的腰部功能.比较UPPBO组和BPPBO组术后的骨盆失衡发生情况;另比较各亚组术后的VAS评分、ODI指数改善情况.同时,观察PT降低与术后VAS评分、手术前后VAS差值、术后ODI指数、手术前后ODI差值是否存在关联.结果 UPPBO和BPPBO组患者术后UPPPAO、BPPAO的发生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 05).根据UPPBO组患者的术后骨盆平衡状态,该组术后UPPAO和BPPAO亚组患者VAS、ODI评分的术前、术后、差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根据BPPBO组患者术后骨盆平衡状态,该组术后UPPAO和BPPAO亚组患者VAS、ODI评分的术前、术后、差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本研究中,术后UPPAO和BPPAO组患者VAS、ODI评分的术前、术后和差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Spearman相关显示,PT差值与患者术后VAS、ODI及VAS差值、ODI差值均无相关性(P>0. 05).结论 老年人轻中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的临床预后与术后骨盆平衡状态改变和术后PT降低均无相关性;应侧重手术减压融合固定以解除神经压迫和重建腰椎稳定性,而不应过度追求对骨盆平衡的纠正.
    • 舒晓飞; 曹军胜; 段宇
    • 摘要: 病例男,22岁,因"间断腰部活动后疼痛半年余"来诊。查体:一般状况良好,脊柱、四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腰椎X线示:L4双侧椎弓根峡部裂,L5双侧横突肥大伴假关节形成;腰椎CT示:L4~5椎间盘稍膨出;L4双侧椎弓根峡部裂,L5双侧横突肥大伴假关节形成。
    • 李子恢; 陈曦; 孙旭; 王斌; 朱泽章; 钱邦平; 刘臻; 俞杨; 邱勇
    • 摘要: 目的:比较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与峡部裂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影像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5S1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10~18(13.4±2.0)岁;其中发育不良性滑脱(发育不良组)9例,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15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片上测量滑脱相关指标(滑移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指标(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5入射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对两组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滑脱距离、滑脱率和滑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育性滑脱组矢状面偏移、L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明显高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发育性滑脱组的骶骨倾斜角、腰骶角和骶骨平台角则显著低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两组间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峡部裂性滑脱明显不同,发育不良性滑脱表现为躯干前倾明显,骨盆后倾.对于发育不良性滑脱,需要严密观察,出现矢状面失平衡时则应早期手术干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