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椎滑脱

脊椎滑脱

脊椎滑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7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366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中国骨伤、解剖与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湖南省中西结合医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等;脊椎滑脱的相关文献由1279位作者贡献,包括范顺武、丁文元、徐宝山等。

脊椎滑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7.8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4366 占比:92.05%

总计:4743篇

脊椎滑脱—发文趋势图

脊椎滑脱

-研究学者

  • 范顺武
  • 丁文元
  • 徐宝山
  • 徐建生
  • 曾忠友
  • 毕大卫
  • 海涌
  • 王琳
  • 童培健
  • 郑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东洋; 罗海茂; 唐忠秋; 邢学红
    •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复位减压360°融合治疗腰椎双节段椎体滑脱后临床疗效及腰椎-骨盆矢状位拟合关系的变化。方法回顾纳入接受腰椎后路复位减压360°融合内固定术且资料完整的67例双椎体滑脱症患者。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功能障碍(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12个月时,患者腰痛VAS评分由(5.10±0.60)分降至(2.10±0.50)分,ODI由(44.5±2.20)分降至(18.60±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LL与SS呈正相关性(P<0.05),SS与PT呈负相关性(P<0.05),SS与PI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腰后路复位减压360°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双椎体滑脱可有效缓解患者腰腿痛,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恢复腰椎-骨盆矢状位拟合。
    • 郭明伟; 吴强; 林松; 苗吉显; 毕红宾
    •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治疗高龄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采用改良PCD治疗高龄腰椎滑脱症患者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70~86岁,中位数73岁。Meyerding分级,1度10例、2度3例。滑脱节段位于L_(3)~L_(4)1例、L_(4)~L_(5)4例、L_(5)~S_(1)8例。记录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采用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问卷表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术中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骨水泥注入量(8.1±0.5)mL,手术时间(28±4)min。患者椎间隙高度,术前(6.13±0.91)mm、术后1d(6.93±0.57)mm。所有患者均获6个月随访。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术前(7.38±1.04)分、术后1d(4.15±0.69)分、术后3个月(2.23±0.44)分;患者ODI,术前(56.31±4.99)%、术后1d(18.85±3.05)%、术后3个月(7.31±2.06)%。均未发生骨水泥渗漏、神经血管损伤、椎体骨折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改良PCD治疗高龄腰椎滑脱症,能有效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且安全性高。
    • 李华强; 栾昊鹏; 盛伟斌; 邓强
    • 摘要: 目的评估双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dL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失衡情况并探讨其代偿机制,为临床dLDS的诊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Meyerding分级Ⅰ~Ⅱ级的退行性腰椎滑脱(LDS)患者资料,根据滑脱节段分为dLDS组(20例)和单节段LDS(sLDS)组(60例),另选取40例无症状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各组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颈椎前凸角(CL)、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下腰椎前凸角(LLL)、L_(5)入射角(L_(5)I)、矢状面偏移(SVA),并计算前凸分布指数(LDI)和PI-LL值(PI与LL的差值)。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dLDS组和sLDS的PI、PT、L_(5)I、SVA、PI-LL均大于对照组,且dLDS组大于sL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LDS组和sLDS的LLL、LDI均小于对照组,且dLDS组小于sL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LDS组的SVA、PI-LL、PT失衡发生率均高于sL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腿痛,且dLDS组的ODI、下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高于sL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LDS组ODI、下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与PT、SVA、PI-LL呈正相关,与LL、LLL呈负相关。结论与sLDS患者相比,dL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改变更显著,矢状面失衡更严重,高PI值和L_(5)I值可能是dLDS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 王红辉; 王腾飞; 张学登
    •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和传统开放P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LDD)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LDD患者182例,其中96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PLIF组),86例采用MIS-PLIF治疗(MIS-PLIF组)。比较2组腰椎矢状位参数、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萎缩率、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多裂肌萎缩率与顽固性腰背痛的相关性。结果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椎间隙高度恢复值和节段性前凸角恢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腰椎前凸角恢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5年和末次随访时,MIS-PLIF组腰椎前凸角恢复值显著高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PLIF组顽固性腰背痛发生率显著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顽固性腰背痛患者多裂肌萎缩率高于未合并顽固性腰背痛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多裂肌萎缩可能是导致顽固性腰背痛的重要原因,相较于传统开放PLIF,MIS-PLIF治疗LDD能够更有效地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改善肢体活动功能,降低多裂肌萎缩程度,有助于避免顽固性腰背痛的发生。
    • 王旭; 李琼阁; 赵澄; 单艺; 卢洁
    • 摘要: 目的 分析直立位X线对腰椎滑脱的诊断效能。方法 纳入2020年1-10月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综合判断确诊的60例腰椎滑脱患者,收集其直立位X线和仰卧位CT矢状位重建资料,采用Marique.Taillard法于X线和CT图像后处理工作站测量腰椎相对滑脱距离(dd’)、下椎体上缘长度(cd),并计算滑脱度以及不同体位下主观阅片腰椎滑脱检出率。结果 与仰卧位CT矢状位重建参数相比,直立位X线所显示的dd’值(Z=5.918,P=0.000)、cd值(Z=4.082,P=0.000)和滑脱度(Z=6.064,P=0.000)增加;且腰椎滑脱检出率为95%(57/60),高于仰卧位CT矢状位重建的81.67%(49/60,P=0.039)。结论 腰椎直立位X线可增加腰椎应力,有益于反映滑脱椎体在日常应力情况下的滑脱度,提高腰椎滑脱检出率,若与仰卧位CT矢状位重建联合诊断,可为临床提供更详尽的影像学资料,并辅助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吴紫烨; 赵明宇; 张向东; 寇赵淅
    • 摘要: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根本病理变化是腰椎失稳、筋骨失衡。要恢复腰椎的稳定和筋骨平衡,不仅要考虑腰椎本身结构的变化及腰背部肌群的力量,腰大肌肌力及腹内压等腹部因素也不容忽视。因此,对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不能一味地关注腰椎,而应综合考虑腰腹部的病理变化。腰腹联合疗法是在中医筋骨平衡理论及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在腰腹部施行中医正骨手法,并配合腰腹肌功能锻炼,以恢复腰椎筋骨平衡、调理气血经络的一种综合疗法。本文对腰腹联合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 吴紫烨; 赵明宇; 张向东; 寇赵淅
    • 摘要: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认为,整个脊柱的稳定性和平衡力受到破坏是颈肩腰腿痛类疾病的主要病理机制,防治此类疾病应从调节脊柱的整体平衡尤其是脊柱的力学平衡入手。在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病机根源在于“筋滞骨错”,病理上存在筋骨失衡、阴阳失衡和脏腑失衡,治疗应以“筋骨并重,以衡为用”为基本原则,运用腰腹联合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 朱伟玮; 叶文松; 张百慧; 徐璐杰; 李立; 徐静芳; 李海冰
    • 摘要: 儿童腰椎滑脱伴脊柱侧凸是指腰椎滑脱,同时伴脊柱侧弯、Cobb角>10°。儿童腰椎滑脱较成人少见,儿童腰椎滑脱伴脊柱侧凸更是鲜见,其诊断、分型、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困扰着儿童脊柱外科医生。本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其诊断、分型及治疗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
    • 孙金星; 申霞; 张翔; 邵诗泽; 席焱海; 侯海涛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中置入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8月—2020年6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采用单节段PLIF治疗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93例,其中47例术中置入单枚融合器(A组),46例置入双枚融合器(B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翻修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在手术前后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上测量滑脱位移距离、椎间隙高度,并记录滑脱完全复位例数和椎间隙高度丢失例数;观察椎间融合情况,并计算融合率。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12周椎间隙高度及术后7 d滑脱完全复位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融合率、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丢失例数及翻修率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术中采用单、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早期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单枚融合器置入操作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但远期随访易发生椎间隙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松动断裂、邻椎病、融合器移位下沉等中远期并发症,导致融合失败及翻修率升高。
    • 荚龙; 曾至立; 于研; 高如峰; 潘福根; 程黎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管状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1月—2016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采用管状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MIS-TLIF治疗28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腰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末次随访以Bridwell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以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7~36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0.98±0.23)cm增加至(1.22±0.18)cm,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1.08°±12.63°增加至33.81°±11.27°,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96±0.84)分降低至(1.61±0.50)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6.46±0.74)分降低至(1.57±0.57)分,ODI由术前(59.75±4.83)%降低至(16.64±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Ⅰ级和Ⅱ级融合26例(92.9%),临床疗效优18例,良8例,可2例.结论 采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MIS-TLIF治疗单侧神经根性症状伴中央性椎管狭窄、单侧神经根性症状Ⅰ度腰椎滑脱患者疗效确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