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腰椎峡部裂修复棒

腰椎峡部裂修复棒

摘要

一种腰椎峡部裂修复棒,包括呈Z向延伸的直径为5.5~6mm的圆柱棒体,所述圆柱棒体的下端设有呈Y向伸出的横向延伸部,所述横向延伸部的一侧设置一椎板钩,所述椎板钩的钩头呈向上斜向延伸,钩头的延伸线与位于Y向与圆柱棒体平行的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α为30~60°,且钩头的延伸线与位于X向与圆柱棒体平行的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β为15~60°,所述钩头与横向延伸部之间形成的开口宽度Q为6~10mm,由此构成圆柱棒体、横向延伸部、椎板钩为一体的符合腰椎椎板生理解剖结构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38632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011504354.1

  • 申请日2020-12-18

  • 分类号A61B17/70(20060101);

  • 代理机构50210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胡荣珲

  • 地址 401120 重庆市渝北区回兴街道双湖支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00:31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损伤修复器械,特别涉及一种腰椎峡部裂修复棒。

背景技术

流行病学中腰椎峡部裂是指腰椎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亦称椎弓峡部裂或峡部不连。腰椎峡部裂大多数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引起儿童及青少年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6岁之前儿童峡部裂发生率为4.4%。腰椎峡部裂多发生在腰5椎、腰4椎,某些体育运动员如羽毛球运动员、举重运动员更容易发生。腰椎峡部裂一旦出现,由于局部剪切力原因,峡部几乎不能自然愈合。

虽然大部分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甚至是骨性愈合。但是仍有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下腰痛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另外有40-66%的双侧峡部裂患者最终发展为腰椎滑脱,导致下肢神经功能损害。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并发腰椎滑脱的患者,有必要进行手术治疗。现行的腰椎峡部修复节段内固定术可以直接修复断裂的峡部,同时在节段内固定,对邻近节段影响小,相对于腰椎融合手术,手术创伤更小,是一种腰椎功能重建非融合手术。其主要方式包括以下:

一种是采用Buck法峡部螺钉固定技术,该技术直接将拉力螺钉经过椎板贯穿峡部断裂处后固定,手术直接恢复了峡部连续性,可以对峡部进行加压,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有利于峡部植骨融合。有研究表明其腰椎峡部裂融合率为83.5%,手术并发症率为13.4%。但是由于螺钉钉体占用了峡部植骨空间,也影响了植骨融合效率,在一些峡部发育细小的患者中难以实施。

另一种是Scott法横突-棘突间钢丝固定技术及改良Scott法固定技术,该技术通过钢丝固定棘突与双侧横突,改良法则是固定棘突与双侧椎弓根螺钉,以达到加压、固定的目的。Scott法横突-棘突间钢丝固定技术与改良Soctt法固定技术,固定用的钢丝需缠绕棘突,穿过黄韧带,存在损伤神经风险,同时钢丝本身强度相对较弱,所以固定稳定性较差,影响峡部植骨融合效率。有研究表明其腰椎峡部裂融合率为81.6%,手术并发症率为22.4%。

还有一种是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固定术,该技术在峡部断裂处植骨后,需要在峡部断裂处上方置入椎弓根螺钉,在峡部断裂处下方安装椎板钩,然后用连接杆将椎弓根螺钉和椎板钩连接固定,对断裂处加压,以达到稳定的目的。随着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不断发展,椎弓根螺钉-椎板钩技术(图4)治疗腰椎峡部裂是一种相对成熟且广泛应用的节段内固定方式。由于椎弓根螺钉及椎板钩可提供很高的稳定性,所以该技术具有融合率高的特点。有研究表明椎弓根钉-椎板钩技术治疗腰椎峡部裂融合率为90.2%,手术并发症率为12.8%。虽然椎弓根钉-椎板钩技术治疗腰椎峡部裂已是目前主流手术方式之一,但目前仍有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脊柱椎板的发育因人不同,如椎板厚度、宽度、与棘突的角度等,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固定术产品不能满足个体化要求;其次是目前技术的连接杆在将椎弓根钉和椎板钩连接时,其安放位置正好对应峡部植骨处,由于峡部的植骨空间狭窄有限,因连接杆的占位会严重影响植骨量;而且由于椎板与脊柱轴向成转角结构,而现有椎板钩上因需设置连接头,在连接头上设置供连接杆置入的开口槽以及供锁紧螺钉固定的内螺纹孔,致使连接头的占位空间相对较大,并且连接杆的两端都需分别用螺钉与椎弓根钉、椎板钩固定,使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固定术安放固定不方便,导致手术时间长、增加了出血量,加大并发症发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腰椎峡部裂修复棒,它由圆柱棒体、横向延伸部、椎板钩形成的三维一体结构更加符合腰椎椎板以及腰椎椎板与脊柱之间的生理解剖参数,既能提高椎板钩与椎板固定的牢固性,又能提高腰椎峡部裂修复加压的稳定性,并且占位空间相对较小,使峡部断裂处有更大的植骨空间。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腰椎峡部裂修复棒,包括呈Z向延伸的直径为5.5~6mm的圆柱棒体,所述圆柱棒体的下端设有呈Y向伸出的横向延伸部,所述横向延伸部的一侧设置一椎板钩,所述椎板钩的钩头呈向上斜向延伸,钩头的延伸线与位于Y向与圆柱棒体平行的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α为30~60°,且钩头的延伸线与位于X向与圆柱棒体平行的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β为15~60°,所述钩头与横向延伸部之间形成的开口宽度Q为6~10mm,由此构成圆柱棒体、横向延伸部、椎板钩为一体的符合腰椎椎板生理解剖结构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

所述椎板钩为L形扁钩,L形扁钩的钩头长度C为6~10mm,钩头宽度K为6~10mm。

所述横向延伸部的上端面垂直于圆柱棒体,下端面为第一斜面,第一斜面与上端面之间的厚度从起点至横向延伸部的延伸端逐渐缩小形成的夹角ε为15~60°,横向延伸部的一侧为垂直面,垂直面的下端边与第一斜面一侧的直边重合,所述第一斜面另一侧边为斜边,该斜边与直边之间的宽度从起点至横向延伸部的延伸端逐渐缩小形成的夹角θ为30~60°,所述横向延伸部设置椎板钩的一侧为第二斜面,第二斜面的下端边与第一斜面的斜边重合,上端边与横向延伸部的上端面的斜边重合,使第二斜面与第一斜面之间形成的夹角δ为120~150°,所述椎板钩设置在第二斜面,椎板钩的钩头延伸线与第二斜面平行。

所述横向延伸部延伸长度为15~25mm。

所述圆柱棒体的两端为直线段,中段为弧形弯曲段,该弧形弯曲段向横向延伸部的平直面方向侧弯曲,使两端的直线段之间形成150~165°的夹角γ。

采用上述方案,在呈Z向延伸的直径为5.5~6mm的圆柱棒体下端设有呈Y向伸出的横向延伸部,所述横向延伸部的一侧设置一椎板钩,所述椎板钩的钩头呈向上斜向延伸,钩头的延伸线与位于Y向与圆柱棒体平行的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α为30~60°,且钩头的延伸线与位于X向与圆柱棒体平行的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β为15~60°,所述钩头与横向延伸部之间形成的开口宽度Q为6~10mm,由此构成圆柱棒体、横向延伸部、椎板钩为一体的符合腰椎椎板生理解剖结构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这种三维结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符合腰椎椎板生理解剖,可以根据不同个体的腰椎椎板生理解剖参数制作不同型号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以满足不同个体的腰椎椎板生理解剖参数结构,使椎板钩能够牢牢地与椎板固定,在修复加压时可施以更大的力量,促使峡部断裂更快、更好愈合。尤其是钩头延伸线的倾斜角度,使椎板钩通过圆柱棒体与椎弓根钉连接时,腰椎被固定的节段能够恢复腰椎正常生理前凸角度,有利于峡部愈合,同时减少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尤其钩头与横向延伸部之间形成的开口宽度Q采用6~10mm,能够适应不同个体的腰椎椎板生理解剖参数结构。

所述椎板钩为L形扁钩,L形扁钩的钩头长度C为6~10mm,钩头宽度K为6~10mm。既能提高椎板钩的强度,又能让椎板钩符合腰椎椎板结构,牢牢地勾住腰椎椎板,同时减小施力时椎板钩对腰椎椎板的压强,避免对腰椎椎板造成损伤,在腰椎峡部裂修复时可以施加更大的力,提高腰椎峡部裂修复的效果。

所述横向延伸部的上端面垂直于圆柱棒体,下端面为第一斜面,第一斜面与上端面之间形成的夹角ε为15~60°,使横向延伸部的厚度从起点至横向延伸部的延伸端逐渐缩小;横向延伸部的一侧为垂直面,垂直面的下端边与第一斜面一侧的直边重合,第一斜面另一侧边为斜边,该斜边与直边之间形成的夹角θ为30~60°,使第一斜面的宽度从起点至横向延伸部的延伸端逐渐缩小的楔形结构;所述横向延伸部设置椎板钩的一侧为第二斜面,第二斜面的下端边与第一斜面的斜边重合,上端边与横向延伸部的上端面的斜边重合,使第二斜面与第一斜面之间形成的夹角δ为120~150°;所述椎板钩设置在第二斜面,椎板钩的钩头延伸线与第二斜面平行。采用这种结构,能够保证不同规格型号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的椎板钩倾斜角度的精确设置。

所述横向延伸部延伸长度为15~25mm,能够适应不同个体的腰椎生理解剖参数结构。

所述圆柱棒体的两端为直线段,中段为弧形弯曲段,该弧形弯曲段向横向延伸部的平直面方向侧弯曲,使两端的直线段之间形成150~165°的夹角γ。采用这种结构能适应脊柱轴向结构,更加符合腰椎椎板与脊柱之间的生理解剖参数,使圆柱棒体与椎弓根钉连接时能位于峡部断裂处外侧,让峡部断裂处有更大空间用于植骨,提高植骨融合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体积相对更小,修复固定更加方便,固定更加牢固稳定,更有利于加压修复,提高植骨融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3为图2的B向视图;

图4为图2的C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4,腰椎峡部裂修复棒的一种实施例,包括呈Z向延伸的直径为5.5~6mm的圆柱棒体1,所述圆柱棒体1的下端设有呈Y向伸出的横向延伸部2,所述横向延伸部2延伸长度为15~25mm。所述横向延伸部2的一侧设置一椎板钩5,所述椎板钩5的钩头呈向上斜向延伸,钩头的延伸线与位于Y向与圆柱棒体平行的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α为30~60°,且钩头的延伸线与位于X向与圆柱棒体平行的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β为15~60°,所述钩头与横向延伸部之间形成的开口宽度Q为6~10mm,由此构成圆柱棒体、横向延伸部、椎板钩为一体的符合腰椎椎板生理解剖结构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

为提高椎板钩的强度,又能让椎板钩符合腰椎椎板结构,牢牢地勾住腰椎椎板,同时减小施力时椎板钩对腰椎椎板的压强,避免对腰椎椎板造成损伤,在腰椎峡部裂修复时可以施加更大的力,提高腰椎峡部裂修复的效果。本实施例的椎板钩5采用L形扁钩结构为佳,所述L形扁钩的钩头长度C为6~10mm,钩头宽度K为6~10mm。当然,为符合不同个体的腰椎椎板结构,钩头长、宽也不局限于上述参数,也可以根据患者的腰椎椎板采用适合的其它参数。

为保证在制作腰椎峡部裂修复棒时,使椎板钩倾斜角度的更加精确,所述横向延伸部的上端面垂直于圆柱棒体,下端面为第一斜面3,第一斜面与上端面之间的厚度从起点至横向延伸部的延伸端逐渐缩小形成的夹角ε为15~60°,横向延伸部2的一侧为垂直面2a,垂直面2a的下端边与第一斜面3一侧的直边重合,所述第一斜面3另一侧边为斜边3a,该斜边3a与直边之间的宽度从起点至横向延伸部的延伸端逐渐缩小形成的夹角θ为30~60°,所述横向延伸部设置椎板钩的一侧为第二斜面4,第二斜面4的下端边与第一斜面3的斜边3a重合,上端边与横向延伸部的上端面的斜边重合,使第二斜面4与第一斜面3之间形成的夹角δ为120~150°,所述椎板钩5设置在第二斜面4,椎板钩5的钩头延伸线与第二斜面4平行。这样能够保证不同型号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的椎板钩倾斜角度达到精确设置。

本实施例的所述圆柱棒体1的两端为直线段,中段为弧形弯曲段,该弧形弯曲段向横向延伸部的平直面2a方向侧弯曲,使两端的直线段之间形成150~165°的夹角γ。这样使圆柱棒体1能适应脊柱轴向结构,更加符合腰椎椎板与脊柱之间的生理解剖参数,使圆柱棒体与椎弓根钉连接时能位于峡部断裂处外侧,让峡部断裂处有更大空间用于植骨,提高植骨融合率。当然,也不排除所述圆柱棒体1采用直柱结构,只是直柱结构圆柱棒体1容易遮挡峡部断裂处的局部空间,使植骨的困难增大。

本腰椎峡部裂修复棒根据腰椎峡部断裂侧的位置,设置成左侧腰椎峡部裂修复棒和右侧腰椎峡部裂修复棒两种规格,左、右侧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的圆柱棒体1的弯曲方向、横向延伸部2的延伸方向、椎板钩5的设置位置相反,以适应左、右侧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或双侧腰椎峡部裂修复。

本发明采用一体加工成型,通过设置椎板钩5的钩头延伸方向和角度,椎板钩的开口宽度,钩头的长度、宽度,以及圆柱棒体1弯曲角度,能够制作出各种不同型号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由此形成圆柱棒体1、横向延伸部2、椎板钩6为一体的符合腰椎椎板生理解剖结构和腰椎椎板与脊柱成角的解剖参数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

采用本结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进行腰椎峡部裂修复时,在术前采用C型臂X线机定位手术节段。采用后正中切口,正中或肌间隙入路显露双侧椎弓根进针点、断裂的峡部以及双侧椎板;在峡部断裂上端椎弓根按技术要求植入椎弓根螺钉;将腰椎峡部裂修复棒的符合生理解剖的椎板钩5勾住峡部断裂的椎板下缘,使圆柱棒体1的上端卡在椎弓根螺钉上的开口槽中,对椎体进行加压提拉复位,然后用锁紧螺钉将圆柱棒体1与椎弓根螺钉锁紧固定;再从患者身上取出适量自体骨颗粒植于已经处理好的峡部断端并压实。采用本结构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修复腰椎峡部裂,在椎板钩5安放到位后,只进行一次用锁紧螺钉将本腰椎峡部裂修复棒与椎弓根螺钉锁紧固定,简化了修复固定的过程。并且由于本腰椎峡部裂修复棒的结构符合腰椎生理解剖结构,安放快捷、方便,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