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就医选择

就医选择

就医选择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6206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卫生经济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二十次年会、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第八届研究生论坛等;就医选择的相关文献由301位作者贡献,包括姜金星、卓朗、孙泓等。

就医选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6206 占比:99.86%

总计:66301篇

就医选择—发文趋势图

就医选择

-研究学者

  • 姜金星
  • 卓朗
  • 孙泓
  • 张帆
  • 李勇
  • 李寒寒
  • 李翊铭
  • 杨佳
  • 栗佳
  • 胡红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志雅; 徐鸿彬; 卢祖洵; 李文祯
    • 摘要: 我国悠久的历史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各种文化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总结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关系文化”/“熟人文化”和教育程度四种精神文化现象对居民就医选择的影响,发现在信奉鬼神、遵循祖辈和歧视妇女等风俗习惯的文化背景下,居民就医多选择求神、传统干预或自行治疗;在“宿命论”、女性“贞操”观、人文关怀和宗教领袖等宗教文化的背景下,居民多选择宗教场所或医疗机构就医;在“熟人社会”、儒家思想和医患紧张等“关系文化”或“熟人文化”的背景下,居民多进行关系就医。同时教育程度高的居民可获得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和较强的疾病感知度,从而进行上级医疗机构选择和及时就医。从精神文化视角探究居民就医选择,有必要通过开展民族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风俗习惯,增强居民的就医意识,倡导正确就医文化,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居民合理就医。
    • 朱蓉蓉; 王文天; 尧肖; 肖锦铖
    • 摘要: 目的:了解就医选择相关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为日后就医选择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集的就医选择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对这10年的发文量、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034篇相关研究文献,文献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主体较分散,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研究主题广泛,研究内容不断细化和丰富,但重点多集中在影响因素与分级诊疗方向。结论:我国就医选择研究总体呈良好发展态势,但文献质量和影响力有待提升。各研究主体之间应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合作,创新研究方法,拓宽研究内容,为国家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政策支持。
    • 陶燕; 康宏伟; 杨千; 何菲; 谭雯
    •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分级诊疗背景下阆中市农村居民患病后的就医首诊选择,为促进居民合理就诊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建议。方法: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被调查的城市简单随机抽样到不同级别社区、街道和其他公共场所采用自填问卷结合访谈的方法开展调查。结果:199名研究对象求医的首诊地点基本为县级以上医院占57.28%,文化程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知晓分级诊疗制度的人较少,仅占22.10%,并且有155人是通过本调查问卷才知晓分级诊疗制度,占比高达77.80%。结论:文化程度是影响阆中市农村居民就医首诊地点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 蒋云赟; 郑恺
    • 摘要: 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中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并扩大覆盖面,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便是对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群在医疗保险权益上的极大提升。利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这一准实验及其在不同行政区推行的时间差异,通过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报销比例上升对农村家庭就医行为与消费的影响。平均而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会使得农村家庭医疗支出增加11.6%、使家庭成员前往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比例降低1.5%。随着时间的推移,统筹政策对医疗支出的刺激作用有所回落,但对就医选择的影响则持续性增强。异质性分析结果说明,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政策影响更大的群体是无慢性病患者家庭和收入较低的纯农就业家庭,前者可能是由于除有慢性病患者家庭外,农村家庭的医疗需求未得到充分释放,而后者可能是因为低收入家庭的消费价格弹性与消费收入弹性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统筹政策对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群体无显著影响。
    • 刘琛慧; 孟燃; 廖菁; 姜晶; 王志刚
    • 摘要: 本文围绕跨省就医患者的不同需求,探讨降低肿瘤疾病出省就医率的管理策略。文章应用焦点小组访谈法,选取三家省级肿瘤医院的10名管理人员进行2轮调研访谈,针对患者需求提出医、教、研、防4个维度10项管理策略,运用质量功能展开模型,对患者需求和管理策略建立映射关系并做评价。研究表明,省级肿瘤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应与区域防治网络建设高度融合,全方位提升患者的择医和就医体验,能够增加患者省内就医信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谢贤宇; 赵梓钧; 吴勤德; 吴勇; 魏琴
    • 摘要: 目的在医联体背景下,调查分析福建省居民就医选择医疗机构的现状,为进一步推进医联体和分级诊疗进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福建省居民对医联体及分级诊疗认知程度、就医选择进行研究,应用SPSS 22.0对调查数据进行χ^(2)检验和对应分析。结果共调查福建省群众568名,首诊基层医疗机构仅占比17.61%。收入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城镇职工医保、家越靠近高等级医疗机构的群众越倾向首诊高级别医疗机构。结论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比例低根本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高收入、高学历群众更倾向于在高级别医院就诊,就诊便利性是首诊医疗机构偏好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化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是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关键,不同城市医联体群众就医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 李影; 蔡穗珍
    • 摘要: 医院体检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检者的就医选择,为提升体检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务工作者对体检人群的定向管理和服务能力,降低体检差错和投诉发生,建立体检满意度调查平台是促进提升体检质量发展的方法之一。本课题拟以大数据为背景,探讨建设体检满意度调查信息化平台,为提升体检服务质量提供支持。
    • 郭然; 胡琳琳; 刘美岑; 王焕倩; 陈新月; 钱捷; 刘远立
    • 摘要: 背景 近年来北京市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已初现雏形,其中基层首诊作为分级诊疗的基础,对提高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效率十分重要.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需方,研究其就医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对落实基层首诊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北京市患者在"生小病"时的就医选择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将患者引流至基层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5月在北京市16个区的48家区属二、三级医院中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基层就诊选择意愿及其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和政策知晓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生小病"时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732例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1541例(41.29%)患有慢性病;知晓北京开展家庭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患者分别为1509例(40.43%)、1641例(43.97%),但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仅占12.43%(464/3732).1349例(36.15%)调查对象"生小病"时会选择前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户籍、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家庭月收入、健康自评情况、慢性病数量、家庭医生制度知晓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及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是调查对象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人、北京市户籍人口、有社会医疗保险、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知晓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相关政策、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在"生小病"时更倾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对于非北京户籍、无社会医疗保险患者人群,应努力提高医疗保障,加强健康宣教;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就诊环境,加大医改政策的宣传力度,并继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吸引更多患者下沉基层.
    • 杨倩; 项莉
    • 摘要: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抽取914名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农村居民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情况、就医选择特点及影响其就医选择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57.33%的调查对象不知晓分级诊疗制度,79.87%的调查对象对分级诊疗制度持赞同意见;患小病/常见病时,64.99%的调查对象选择到基层医院就诊,20.02%的调查对象选择到二三级医院就诊,14.99%的调查对象选择到私人诊所/药店就诊;在医疗服务态度、医院卫生环境、设施设备完善度方面,调查对象对二三级医院的总体满意程度优于基层医院;月平均收入、与最近基层医院的距离(步行时间)、知晓分级诊疗制度、购买医保和自评健康状况是影响农村居民就医选择的主要因素.
    • 石文杰; 陈帅; 甄天民; 宋燕
    • 摘要: 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患者就医选择的偏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提取中国知网数据库2010—2019年有关患者就医选择偏好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文献.根据文献内容提取相关指标,形成患者就医选择偏好和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后增加明显;地域研究范围相对广泛,多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患者就医选择的偏好指标体系包括一、二、三指标各8、15、36个,其中经济费用、服务水平、医院技术水平等为一级指标.共有21个患者就医偏好的影响因素,主要一级因素为个人因素、健康因素、经济因素.结论 患者就医行为偏好特征的研究逐渐受到青睐,患者就医选择的偏好特征受到主观和客观多因素影响,并且不同人群有明显差异.厘清患者就医的驱动力和关注点,有助于形成科学有序就医格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