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尖端定位

尖端定位

尖端定位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3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73378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护士进修杂志、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华东六省一市护理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海峡护理论坛、2012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尖端定位的相关文献由378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晓敏、陆培华、寇京莉等。

尖端定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3378 占比:99.97%

总计:373483篇

尖端定位—发文趋势图

尖端定位

-研究学者

  • 任晓敏
  • 陆培华
  • 寇京莉
  • 张莹
  • 施沃栋
  • 朱玉欣
  • 李寅炜
  • 杨传忠
  • 胡小艳
  • 范先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艳; 袁丽; 石春妮; 张柳花
    • 摘要: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腔内心电一体化引导(EDUG)结合体外测量法在输液港植港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完全植入胸壁输液港患者238例,根据植入时间分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112例与观察组(2020年1~12月)126例。对照组采用体外测量法植入输液港,术后行胸片输液港定位,观察组采用EDUG结合体外测量法植入输液港。比较两组输液港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率、正确位置率、置管相关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率、正确位置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相关并发症低于对照组(χ^(2)=5.177,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6.643,P<0.05)。结论EDUG结合体外测量法有助于提高输液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 王雅雯; 仇晓霞
    • 摘要: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由于在辅助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尖端定位方面具有经济高效、无辐射等独特优势,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临床操作者的关注和欢迎。本文将对其技术原理、临床进展以及局限性展开综述,旨在为该技术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江雪玲; 廖瑞雪
    • 摘要: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脐静脉置管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医院新生儿科实施脐静脉置管的120例早产儿,按住院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后,行床旁胸腹部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的具体位置,干预组利用生理盐水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脐静脉置管后导管的尖端位置。比较两组导管末端下腔静脉一次到位率、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因导管置入过深或异位而需调整导管位置和需要复查X线片的早产儿比例,观察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送管困难率,统计两组的置管时间与穿刺处出血量。结果干预组导管尖端位置精准率、下腔静脉1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而尖端位置过深率、异位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穿刺5 min后NIPS评分及送管困难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穿刺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产儿实施脐静脉置管时,利用生理盐水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导管尖端的准确率极高,能够在置管过程中精准调节导管置入深度,减轻早产儿的疼痛程度,降低送管困难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穿刺处出血量。
    • 杨春艳
    • 摘要: 经过研究发现,血栓、导管移位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之间联系密切,如何有效且准确的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判定成为了临床关注的重点,历经不断探索,国内外众多学者在PICC导管尖端精准定位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综述了PICC导管尖端的定位方法,从PICC导管置入时的胸片定位法、心电图定位法、超声定位法,进行分析阐述、整理归纳,以期为临床不同患者使用不同方法定位PICC置管尖端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避免或降低导管尖端异位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汪洋; 李梦奇; 张静静; 孙英明; 宋慧
    • 摘要: 目的探讨国内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TCS)一体机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天津市某三甲医院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腔内心电图定位法进行置管,观察组采取Sherlock 3CG TCS一体机进行置管;比较2组患者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置管耗时和护士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该操作的实用性、便捷性、总体评价及护士满意度总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Sherlock 3CG TCS一体机可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一次性尖端到位率,缩短置管时间,提高护士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也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推动我国静脉治疗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 陶敏
    • 摘要: 目的:探讨在 PICC 置管尖端定位中使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从 2019 年 1 月开始,到 2020 年 7 月结束, 共收集到配合本研究的 PICC 置管患者 76 例,编号后进行随机抽取,分为 2 组,对照组 38 例,用常规置管,研究组 38 例,用腔内心电 定位技术,分析两组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 89.47% 高于对照组 (P<0.05,χ2=6.138),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3.16% 低于对照组(P<0.05,χ2=7.962)。结论:在 PICC 置管尖端定位中使用腔内心 电定位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 PICC 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降低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置管效果显著,具有 临床应用价值。
    • 王艳; 黄婷婷; 庄婷婷
    • 摘要: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2017年5月—2019年12月医院早产儿科实施PICC置管的60例患儿,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PICC置管时,对照组应用X线进行尖端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进行尖端定位,比较两组首次尖端到位率、二次尖端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首次尖端到位率、二次尖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对早产儿PICC置管时的尖端予以定位,可提高尖端定位准确性,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置管安全性.
    • 蒋永江; 黄雪美; 陈继昌; 韦拔; 李秋玲; 杨传忠
    • 摘要: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操作简单、可以留置较长时间且可在急救时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但导管尖端位置定位错误或使用过程中错位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将导管尖端放置在最佳位置并持续保持至关重要.有关尖端位置定位方法的应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本文就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的尖端定位方法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林永如; 毛伟萍; 杨丽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IEGM)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重症监护室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均因疾病所需行PICC置管,上肢、颞浅静脉通路进行穿刺置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IEGM,特异性P波振幅为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判定标准.2组患儿在完成置管后行胸部X线摄片,以观察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存在偏差.对比2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EGM在PICC置管过程中可有效提升一次置管成功率,同时也提高其准确性及安全性,降低医患在X线辐射,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周琴; 喻萼
    •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联合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引导下的PICC置管在血液肿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将2016年7月—2018年6月在湖南某三甲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进行PICC置管的患儿,根据定位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B超引导下的赛丁格置管,研究组行B超联合腔内心电定位引导的赛丁格置管,并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两组均通过X线定位验证置管精准率.结果 研究组心电图定位的精准率为86%,对照组为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联合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可极大提高置管的精准率,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