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心电图
腔内心电图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7800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护士进修杂志、全科护理、护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2国际心血管病论坛、2018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安宁疗护论坛等;腔内心电图的相关文献由507位作者贡献,包括袁玲、于凤琴、吴桂梅等。
腔内心电图—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7800篇
占比:99.85%
总计:97946篇
腔内心电图
-研究学者
- 袁玲
- 于凤琴
- 吴桂梅
- 李蓉梅
- 王艳
- 郝云
- 陈萍
- 刘芬
- 庄婷婷
- 张加乐
- 朱玉欣
- 江榕
- 王龙凤
- 郭素萍
- 钱克俭
- 陈佳
- 黄婷婷
- 丁怡
- 丁金霞
- 任晓敏
- 余启艳
- 刘为红
- 刘金梅
- 利丽
- 单新莉
- 卢丽
- 史蓓
- 叶扬
- 吴亚子
- 吴敏嘉
- 吴鹏英
- 周春华
- 周莹
- 奚艳
- 姬红丽
- 宋燕伶
- 张夏慧
- 张妙萍
- 张庆云
- 张淑平
- 徐伟
- 徐文洁
- 成芳
- 文春英
- 方云
- 方婷
- 旷芙蓉
- 朱志韬
- 朱芳
- 李云
-
-
袁红连;
邹小红;
谌丽萍
-
-
摘要:
目的探讨输液泵自动泵入0.9%氯化钠对腔内心电图引导下的经瓣膜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9年8月接诊的85例需要置入瓣膜式PICC拟行周期性输注化疗药物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输液泵自动泵入0.9%氯化钠引导腔内心电图辅助瓣膜式PICC,对照组采用手动推注0.9%氯化钠引导腔内心电图辅助瓣膜式PICC,比较两组腔内心电图的稳定性、导管准确率、异位率、0.9%氯化钠用量等相关情况。结果观察组稳定心电图率为92.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头端正常位置率为95.35%、最佳位置率为90.70%、导管头端移位率(4.65%),均分别优于对照组的80.95%、71.43%和1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0.9%氯化钠用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1d内穿刺点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特征性P波率为92.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液泵自动泵入0.9%氯化钠引导腔内心电图辅助瓣膜式PICC,其导管头端定位的准确性和腔内心电图稳定性较之手动推注0.9%氯化钠效果更佳,操作安全便捷,且能有效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
-
-
张小玉;
章丽莉;
王迪明
-
-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1年7月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3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体外测量+腔内心电图+X线定位,对照组采用超声+体外测量+X线定位。所有患者置管后均行胸部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后一次性到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尖端位置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可提高一次性到位率和尖端最佳到位率,减少患者X线辐射机会,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
-
郑晓波;
姚洁;
林德愉;
陈素芝
-
-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1月5日至2020年5月25日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接受PICC置管的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PICC置管。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采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对其体内PICC的尖端进行定位,并根据定位情况调整置管方向及深度。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尖端到位率、一次尖端异位率、导管尖端具体位置情况和置管后并发症(包括渗血、局部感染、导管脱落、机械性静脉炎等)的发生情况。结果:1)置管后,观察组患者的一次尖端到位率(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一次尖端到位率(90.00%),其一次尖端异位率(0.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一次尖端异位率(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置管后,观察组患者中导管尖端具体位置为最佳位置患者的占比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导管尖端具体位置为过浅位置、过深位置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
-
-
张聪聪;
朱玉欣;
赵伟娟;
贾存秀;
陈琳
-
-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预防婴幼儿肿瘤患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0年4月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置管过程中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以腔内心电图P波波幅增高≥0.5 mV为特征性P波,说明导管尖端到位;P波波幅<0.5 mV为非特征性P波和出现负向波为导管过深,说明导管异位;导管尖端位置位于5~6后肋水平为正常。将心电图定位结果与置管后胸片定位结果比较,计算心电图定位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62例中出现特征性P波56例(90.32%);56例胸片结果显示,导管尖端位置合适33例(位于T5~T6水平,58.93%),导管尖端过深(≥T7水平)22例(39.29%),导管位于非上腔静脉处1例(位于对侧锁骨下静脉1/56,1.79%);未出现特征性P波6例。胸片结果示,导管过深在T8水平1例,过浅在T4水平1例,在非上腔静脉处4例(对侧颈内静脉1例,对侧头臂静脉2例,对侧锁骨下静脉1例)。婴幼儿患儿腔内心电图与胸片一致性对比的敏感度98.21%(55/56),特异度83.33%(5/6)。P波波幅负向波表现,导管位置合适和过深共56例,其中出现负向波24例,导管位置合适的33例中出现负向波2例;导管过深23例中出现负向波22例。结论婴幼儿置管辅助腔内心电图定位与成人、新生儿一样可行和准确,其经济、便捷、避免辐射危害更有利于婴幼儿安全置管,可有效避免导管最终的异位。
-
-
江雪玲;
廖瑞雪
-
-
摘要: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脐静脉置管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医院新生儿科实施脐静脉置管的120例早产儿,按住院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后,行床旁胸腹部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的具体位置,干预组利用生理盐水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脐静脉置管后导管的尖端位置。比较两组导管末端下腔静脉一次到位率、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因导管置入过深或异位而需调整导管位置和需要复查X线片的早产儿比例,观察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送管困难率,统计两组的置管时间与穿刺处出血量。结果干预组导管尖端位置精准率、下腔静脉1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而尖端位置过深率、异位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穿刺5 min后NIPS评分及送管困难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穿刺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产儿实施脐静脉置管时,利用生理盐水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导管尖端的准确率极高,能够在置管过程中精准调节导管置入深度,减轻早产儿的疼痛程度,降低送管困难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穿刺处出血量。
-
-
卢丽
-
-
摘要:
总结12例实施腔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原位置换术患者的护理。利用改良赛丁格技术和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为需更换PICC导管但已不具备重新穿刺新血管条件的患者,在原穿刺点实施原位导管置换术。置管前充分评估,做好告知和宣教;置管过程严格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防止空气栓塞,清晰稳定腔内心电图的引出,特异性p波的出现;置管后做好导管的固定和患者的健康指导。
-
-
陈芸梅;
周雪梅;
莫英蕾;
李云;
叶扬;
陈利芬
-
-
摘要: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尖端追踪及定位辅助装置即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sherlock 3CG tip confirmation system)与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至5月在本院住院采用腔内心电图进行PICC尖端定位的4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6月至8月在本院住院采用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进行PICC尖端定位的4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的差异及误入动脉、损伤神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7.62%(41/42)和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97.62%(41/42)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5.71%(36/42)和69.05%(29/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56、13.915,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发生误入动脉、损伤神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可提高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并且是安全的。
-
-
吴贤琳;
蔡益民;
向秋红;
方玉琦
-
-
摘要: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与传统解剖定位方法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1年4月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SinoMed关于应用腔内心电图对PICC置管进行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阅读及筛选文献,对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Cochrane手册的标准来评估偏倚风险,采用RavMan 5.3及Stata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共4 93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2 842例,对照组2 08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腔内心电图技术相比传统解剖定位方法更能有效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OR=3.00,95%CI:2.48~3.64,P<0.05),提高尖端定位准确性(OR=4.39,95%CI:2.08~9.27,P<0.05)。结论 腔内心电图指导的PICC穿刺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相比传统解剖定位方法能有效提高PICC首次置管成功率和尖端定位准确性。
-
-
王敏霞;
黄朝梅;
贾晓琴;
黄倩怡
-
-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定位技术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科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19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95例)和对照组(97例)。试验组采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定位技术进行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穿刺置管。对比2组患儿穿刺次数、一次到位率、复位成功率、并发症例数等资料。结果2组患儿在性别、胎龄、置管日龄、出生体质量、置管部位、导管留置天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穿刺次数、一次到位率、复位成功率等方面,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出现并发症1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4例。结论腔内心电图联合B超定位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时,可以显著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及复位成功率,并发症少,值得在早产儿领域推广。
-
-
李真
- 《2018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 2018年
-
摘要: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目前广泛应用于需要化疗的肿瘤患者,长期输液患者及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等.腔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ECG)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因其定位的安全性和精确性,而后逐渐得以研究和推广,其原理是通过特制的心电导联线连接PICC导管导丝和心电监护仪,观察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P波的特征性改变来判断导管尖端是否进入上腔静脉及在上腔静脉内的位置.通过ECG技术可避免置管后行X线定位导致的辐射,并能减少患者的部分检查费用.在国内,ECG并不能作为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金标准,原因在于应用ECG时部分患者不能及时获得正常或稳定心电图,无法获得正常心电图就无法通过P波的特征性改变实时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Pittiruti等的研究显示在应用ECG技术时尚有0.7%的病例未能获得可辨识的P波.目前国内对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探讨在PICC置管中ECG引导下P波的改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
-
韦小乐;
梁榕;
谢叶玲;
彭莎莎;
谢艳萍;
苏颖
- 《2018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 2018年
-
摘要: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已广泛用于需要化疗、长期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输液护理操作指南(2016)版》中明确指出,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应终止于中心静脉如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PICC置入长度过短,会增加静脉炎和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而置入过深,则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瓣膜损伤、心房内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X线定位法被称为PICC尖端定位的"金标准",但在孕妇、危重症患者中往往难以执行.如果没有一次穿刺到位,经X线摄片后需要再次调位,因此会增加感染、血栓的风险及增加射线损伤.心电定位技术是指通过转换器将心房内心电图转换为体表心电图,通过穿刺过程中患者心电图P波的变化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一种技术.PICC尖端定位用心电图的方法与X线定位法比较,能够准确、及时、安全、快捷地成功穿刺置管提供依据,成本低、辐射小、简单方便、即时性强.本研究通过采用同期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X片定位法和加药侧孔针推注生理盐水法观察腔内心电图在PICC穿刺中的优劣.
-
-
施丽华;
丁云
- 《2018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 2018年
-
摘要:
腔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hy,ECG)定位技术,目前,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上得到广泛应用,且相关研究均证实了该技术在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ports,TIVAP),简称输液港,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在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笔者所在科室加药用侧孔针引导上臂式输液港腔内心电图实时定位,制订了并此操作技术的流程,运用于临床实践中,证实了该技术是安全、有效的,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和假阳性结果,是一个简单、安全、经济的导管定位方法,可以在临床中推广。
-
-
朱芳;
邱赛男;
旷芙蓉;
苏斯;
方婷
- 《2018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 2018年
-
摘要: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它具有一次置入,长期使用,方便、有效、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我科室是结直肠肛门外科,主要收治的都是结直肠癌的患者,95%的患者在术后都需要接受6到8次的化疗,所以PICC置管的患者多,PICC导管留置的时间最长可以达6个月以上,PICC导管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重要.但在PICC导管留置期间导管头端可能会发生移位即继发性导管异位(导管尖端不在上腔静脉内),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继发性导管异位率达6.94%,在移位早期有可能无症状,容易被忽视,国外有研究报道,导管尖端移位可显著增加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心包积液、心脏压塞、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因此确定PICC导管尖端位置至关重要.因受现有技术限制,目前很多国际性的指南包括在国内仍然是以放射定位为金标准,但放射定位方法存在许多不足,针对携带PICC导管入院的患者为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每次都需要行放射定位,一方面患者存在多次的放射性损伤,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本科室尝试着采用盐水水注法引出腔内心电图来判断导管有无发生移位的情况.
-
-
李蓉梅;
袁玲;
孔炜伟;
周玉洁
- 《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安宁疗护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venous-access ports,TIVAPs)被认为是肿瘤化疗患者首选的静脉通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TIVAPs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分为经锁骨下静脉或颈静脉穿刺置入,称胸部输液港(chest Port)和通过上臂静脉置入手臂输液港(arm Port).arm Port最早是有瑞典专家HANS Starkhammar等1988年进行静脉切开术行arm Port置入的多中心研究,arm Port简单安全,置入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病人和护士有较好的接受度,国内目前相关报道较少.arm Port的植入方式同超声导引下PICC植入术,应用单纯的体外测量方法无法提高导管头端的精确到位率,置管中腔内心电图(IC-ECG)导管头端实时定位技术,因其定位的安全性和精确性,在国内外得以广泛研究与应用,本文就采用血管超声结合IC-ECG引导下arm Port植入术的护理配合及术后并发症观察进行报道.
-
-
康甲顺;
陈新义;
饶清惠
- 《2002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 2002年
-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电变化与心脏机械运动间的相互内在联系. 方法: 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不同部位心室腔内单极心电图及室内(或中心主动脉)压力曲线,并在心率/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观察其间存在的规律性. 结果: 腔内心电图依记录的部位其电位幅度及变化速率各异,但却均以心室压力峰点作为终点同时回归基线,此点即体表心电图T波终点.此后,与室内压快速下降过程相对应,腔内图上又出现低幅心电变化.上述规律不受心率/律变化的影响. 结论: 心电变化和心脏机械运动间自始至终保持着内在的相互因果联系.前者之所以经历特殊的时相过程,从本质上取决于"收缩-舒张偶联"过程中相应力学机制作用下的离子跨膜流动.由两者的因果转化关系人手,可对多种令人迷惑的心电现象作出全面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