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管移位

导管移位

导管移位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5634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当代护士(学术版)、护理学杂志、解放军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山东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大会暨山东省医师协会急救医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肾脏病前沿论坛、第十三届华北地区暨北京市肾脏病学术年会、2018年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年会暨第十届中国血液净化论坛、第三届亚太地区透析通路会议&2017年河南省医学会血液净化学术年会等;导管移位的相关文献由31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微、严佩钰、何晓华等。

导管移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5634 占比:99.78%

总计:45734篇

导管移位—发文趋势图

导管移位

-研究学者

  • 王微
  • 严佩钰
  • 何晓华
  • 冯珍珍
  • 刘彤
  • 刘爽
  • 吕双梅
  • 吴玉梅
  • 商全梅
  • 姚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丁婷; 范文文; 李秀; 李霞
    • 摘要: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癌症患者常用的一种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应用广泛[1]。隧道式PICC是对传统PICC置管技术的进一步改良,通过建立皮下隧道,实现静脉穿刺点和导管体外出口分离,既扩大了PICC置管的静脉穿刺选择范围,又使得导管出口位置不再受静脉走行的约束限制,并有效减少了穿刺点出血、导管脱出、导管移位、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适用范围更广且安全性更高[2-4]。
    • 徐青
    •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导管移位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73例腹膜透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后4周内导管移位发生情况,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病、切口位置、便秘发生情况、体质量指数、导管类型,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检验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结果 腹膜透析置管术后4周内,173例患者中14例发生导管移位,发生率为8.09%;发生、未发生导管移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口位置、便秘发生情况、导管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脐部右侧切口、便秘、置入曲管是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均OR≥1,P<0.05).结论 脐部右侧切口、便秘、置人曲管会提升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术后发生导管移位的风险,临床应据此实施合理的干预,以降低患者术后导管移位发生率.
    • 周纪妹; 张丽丽; 胡青霞
    •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导管固定方法在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在新生儿监护室实施脐静脉置管的6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固定方法为荷包缝合脐带残端,并用医用胶带将导管蝶形固定于患儿腹壁一侧;观察组则用橡胶圈直接套扎,之后将脐静脉导管末端环形固定于患儿脐周,并按照肚脐大小将半径为5 cm的圆形水胶体透明辅料剪成环宽为3 cm的空心圆形,只固定导管,充分暴露脐带,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脐带.比较2组患儿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位、脱出、脐带出血及脐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t=-14.87,P<0.01),导管移位、脐带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3;P=0.02),2组导管脱出及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2;P=0.22).结论 改良后的脐静脉导管固定方法能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减少置管后并发症.
    • 桑永雪; 邹素玲; 姜逸舟; 方妙; 周丽华
    • 摘要: cqvip: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终导管尖端位置到达心脏大血管的上腔静脉。护士可在病房治疗室和门诊在盲穿或B超引导下完成PICC操作,其创伤小,方便患者,且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能够安全有效地输注药物和保护血管[1],PICC虽减轻了肿瘤患者的痛苦,但也伴随着移位、感染、血栓、静脉炎、出血、导管断裂、气胸、心律不齐、神经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2-3]。
    • 赵海平; 钟玲玲
    • 摘要: 目的 探讨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PICC的患者达1100例,选择其中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上肢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22例与非血栓组58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结果(1)糖尿病、NRS 2002≥3分、APACHEⅡ评分≥8分、有PICC置管史、有化疗史、有导管堵塞、有导管相关感染、置管后导管移位、TG升高、TC升高、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更高,口服抗凝剂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NRS 2002≥3分、APACHEⅡ评分≥8分、有PICC置管史、有化疗史、有导管堵塞、有导管相关感染、置管后导管移位、TG升高、TC升高、D-二聚体升高是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口服抗凝剂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应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以降低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
    • 牛芳; 李小会; 刘青花; 豆欣蔓
    • 摘要: 目的 将新型气管插管固定带应用于ICU患者,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3M胶带固定气管插管,试验组采用新型气管插管固定带固定.分别评价两组气管插管固定效果、黏膜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护理成本.结果 试验组有效样本43例,对照组有效样本42例.试验组有2例发生导管轻度移位,对照组分别有6、3、2例发生导管轻、中、重度移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03,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黏膜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7%、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8,P<0.05).两组日均气管插管护理成本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气管插管固定带固定牢固,操作简便,能有效降低患者黏膜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护理成本,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 廖兵; 梁叶
    • 摘要: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具备安全、有效、更好的残存肾功能保护作用及较低的交叉感染风险等优点.腹膜透析导管移位是导致不能正常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重要原因,其临床常见原因有很多,包括腹透置管的位置不当、腹腔大网膜包裹导管、大便硬结及肠胀气等.腹膜透析管移位的常见处理办法是内科保守方法,如手法按摩复位、灌肠刺激肠道蠕动等.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选择重新开腹手术复位、胃镜活检钳复位、腹腔镜下手术复位、B超引导下及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DSA)引导下导丝复位术等方法.该文通过分析各种技术的特点,对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各种复位技术进行综述.
    • 王吉; 朱楠; 于青; 费海平; 姚洁
    • 摘要: 目的 探讨垂直律动改善导管移位相关腹膜透析液引流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规律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伴引流障碍患者,行立位腹部平片确诊为PD导管移位22例,利用垂直律动仪的高频低振幅振动治疗,记录治疗疗程及前后患者24h超滤量,评估腹膜透析液引流速度,并复查腹部平片判断导管复位情况.结果 22例PD导管移位患者中,垂直律动治疗后腹膜透析液引流速度较前平均增快59.317ml/min[(80.284±26.079) ml/min比(20.931±7.366)m1/min,t=10.656,P<0.001];其中3例患者导管复位至真骨盆;17例患者导管末端位置下降1~2个椎体水平,2例患者透析液引流障碍未改善.结论 垂直律动治疗操作简单,能有效改善导管移位相关透析液引流障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