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少数民族题材

少数民族题材

少数民族题材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48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32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中外文化交流、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南方传媒前沿论坛、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孙明经电影教育”学术研讨会、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少数民族题材的相关文献由32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勇、徐亚男、何平平等。

少数民族题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1 占比:26.6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932 占比:72.81%

总计:1280篇

少数民族题材—发文趋势图

少数民族题材

-研究学者

  • 李勇
  • 徐亚男
  • 何平平
  • 刘宾
  • 孙石磊
  • 孟远烘
  • 张渺
  • 张玉坤
  • 张阿利
  • 彭一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建国; 徐婉晴; 洛桑曲珍
    • 摘要: 本文以藏语电影《唐卡》为例,通过对比影片的藏语对白、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发现,该片的英语字幕直接译自汉语而非藏语。因此,本文以“汉语重过程,英语重结果”汉英语用差异原则为理论基础,对影片英语字幕进行分类考察。结果表明,该片英语字幕不仅存在语法错误以及无法与画面对应的问题,还存在不少语用失误。笔者认为,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字幕英译质量低下,原因在于制片方不够重视翻译;要提高质量,必须在宏观层面落实好国家的相关政策,微观层面组织好高质量的翻译和译后审校团队。
    • 曾芳
    • 摘要: 王勇英的少数民族题材儿童小说创作突破了单一民族立场,以文化间性意识观照西南少数民族儿童的生活,集民族性、当代性、儿童性于一体,有助于引领各民族儿童读者以平等的间性思维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对话中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互通与互补。这对当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民族互嵌式结构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 李黎黎
    • 摘要: 中国美术家协会倡导“熔铸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许多优秀的画家用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给我们展现了艺术作品中的民族精神,水彩画家也要担起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一、民族性基本概述民族性是指美的事物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形成了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风格和形式。
    • 吴强
    •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本民族特色,这些资源为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和条件.在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的今天,甘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多民族交汇融合聚居区,伏羲文化、马家窑文化、大地湾文化等都诞生在甘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多民族的文化内涵.甘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期下,对甘肃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的创作将会起到推动作用.
    • 梁群峰
    • 摘要: 受访人:谢森采访人:梁群峰时间:2021年3月3日地点:谢森工作室梁:谢老师,您好!您一直以来都在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其中不乏经典代表作品,比如《苗山十月》被人们所熟知并被中国美术馆所收藏。您在广西民族地区从教、创作近50年,今天听听您对表现民族题材的体会。
    • 罗一格
    • 摘要: 线条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无论是工笔、写意中国还是书法的造型,这些线条在用笔上都是相融贯通的。线条的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轻重缓急、虚实疏密、枯焦浑厚等不但表现出物象的质感与气息,还能营造不同的画面氛围,更能体现出画家的敏锐感受与技巧才思。文章以湖南山江苗女为例,论述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线描的结合,着重论述中国传统人物画线描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当代对传统人物画线描技法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传统人物画中的线描对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借鉴意义。
    • 李勇
    • 摘要: 少数民族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我国民族的独特魅力。我国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分布在山区以及高原等地区,有着深厚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历史,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众多民族题材,同时也吸引着许多艺术家前往,去感受民族的魅力,从而对其文化进行吸收,创造出新时期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通过对少数民族题材的地域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题材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仅供参考。
    • 宋伟光
    • 摘要: 对于少数民族风情的表现是许多艺术家所青睐的,从这个现象的表象来看,好像反映出来的是艺术家对于少数民族风情之奇、服饰之美的偏好,其实这种现象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建国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文艺是体制下人的意识形态的反映,这种体制下的艺术特征是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之结合。然而,在鲜明的政治立场的前提下,艺术作品难以充分表现其“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但是表现少数民族,反映少数民族的风土文/宋伟光人情,既可以使自己的作品抒发着些许浪漫色彩,又不违背当时的文艺方针。如此,表现少数民族成为了美术家们为自己寻找到的一点可供休憩和表现的空间……
    • 梁冰
    • 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在探讨少数民族题材油画的国家形象构建的基础上,尝试着从美术发展历史的角度,从民族学、社会学及传播学等切入进而研究国家艺术机制.国家艺术机制是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国家形象塑造的有效实施途径,是制度与文艺引领、树立国家观念的民族认同感和学院派写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的培育与保障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艺术机制,为少数民族题材艺术提供良性循环的机制保障,寻求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振兴之策,为国家凝聚力的塑造贡献艺术层面的力量,为我们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助力.
    • 资小玉
    • 摘要: 网络与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成为新时代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创作与传播不可或缺又新鲜多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现了地域风情特色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对外宣传的窗口与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走入新世纪迈向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与发展,同时也在这种趋同化的时代大潮中表达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惘、 对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危机的忧思,以及对民族地区从生态、 经济到人文发展的审视与希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