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题材
少数民族题材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48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32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中外文化交流、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南方传媒前沿论坛、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孙明经电影教育”学术研讨会、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少数民族题材的相关文献由32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勇、徐亚男、何平平等。
少数民族题材
-研究学者
- 李勇
- 徐亚男
- 何平平
- 刘宾
- 孙石磊
- 孟远烘
- 张渺
- 张玉坤
- 张阿利
- 彭一邶
- 拾辑
- 曲六乙
- 李二仕
- 李富娜
- 李永强
- 杨鹏
- 梁冰
- 王振冬
- 王芳
- 秦俊香
- 胡克
- 袁江名
- 邹华芬
- 陈美珍
- 韦惠文
- 高军
- FANG
- Fang
- 一明
- 丁密金
- 丁欧
- 三叶
- 乌琼芳
- 买新民
- 于烈
- 付爱民
- 任华
- 伊人
- 何俊
- 何守中
- 余纪
- 侯亮
- 侯健
- 侯斌
- 倪震
- 冷凇
- 凯·卡尔逊
- 切吉卓玛
- 刘一兵
- 刘业雄
-
-
王建国;
徐婉晴;
洛桑曲珍
-
-
摘要:
本文以藏语电影《唐卡》为例,通过对比影片的藏语对白、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发现,该片的英语字幕直接译自汉语而非藏语。因此,本文以“汉语重过程,英语重结果”汉英语用差异原则为理论基础,对影片英语字幕进行分类考察。结果表明,该片英语字幕不仅存在语法错误以及无法与画面对应的问题,还存在不少语用失误。笔者认为,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字幕英译质量低下,原因在于制片方不够重视翻译;要提高质量,必须在宏观层面落实好国家的相关政策,微观层面组织好高质量的翻译和译后审校团队。
-
-
曾芳
-
-
摘要:
王勇英的少数民族题材儿童小说创作突破了单一民族立场,以文化间性意识观照西南少数民族儿童的生活,集民族性、当代性、儿童性于一体,有助于引领各民族儿童读者以平等的间性思维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对话中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互通与互补。这对当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民族互嵌式结构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
-
李黎黎
-
-
摘要:
中国美术家协会倡导“熔铸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许多优秀的画家用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给我们展现了艺术作品中的民族精神,水彩画家也要担起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一、民族性基本概述民族性是指美的事物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形成了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风格和形式。
-
-
吴强
-
-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本民族特色,这些资源为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和条件.在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的今天,甘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多民族交汇融合聚居区,伏羲文化、马家窑文化、大地湾文化等都诞生在甘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多民族的文化内涵.甘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期下,对甘肃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的创作将会起到推动作用.
-
-
梁群峰
-
-
摘要:
受访人:谢森采访人:梁群峰时间:2021年3月3日地点:谢森工作室梁:谢老师,您好!您一直以来都在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其中不乏经典代表作品,比如《苗山十月》被人们所熟知并被中国美术馆所收藏。您在广西民族地区从教、创作近50年,今天听听您对表现民族题材的体会。
-
-
罗一格
-
-
摘要:
线条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无论是工笔、写意中国还是书法的造型,这些线条在用笔上都是相融贯通的。线条的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轻重缓急、虚实疏密、枯焦浑厚等不但表现出物象的质感与气息,还能营造不同的画面氛围,更能体现出画家的敏锐感受与技巧才思。文章以湖南山江苗女为例,论述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线描的结合,着重论述中国传统人物画线描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当代对传统人物画线描技法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传统人物画中的线描对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借鉴意义。
-
-
李勇
-
-
摘要:
少数民族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我国民族的独特魅力。我国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分布在山区以及高原等地区,有着深厚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历史,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众多民族题材,同时也吸引着许多艺术家前往,去感受民族的魅力,从而对其文化进行吸收,创造出新时期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通过对少数民族题材的地域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题材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仅供参考。
-
-
宋伟光
-
-
摘要:
对于少数民族风情的表现是许多艺术家所青睐的,从这个现象的表象来看,好像反映出来的是艺术家对于少数民族风情之奇、服饰之美的偏好,其实这种现象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建国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文艺是体制下人的意识形态的反映,这种体制下的艺术特征是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之结合。然而,在鲜明的政治立场的前提下,艺术作品难以充分表现其“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但是表现少数民族,反映少数民族的风土文/宋伟光人情,既可以使自己的作品抒发着些许浪漫色彩,又不违背当时的文艺方针。如此,表现少数民族成为了美术家们为自己寻找到的一点可供休憩和表现的空间……
-
-
梁冰
-
-
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在探讨少数民族题材油画的国家形象构建的基础上,尝试着从美术发展历史的角度,从民族学、社会学及传播学等切入进而研究国家艺术机制.国家艺术机制是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国家形象塑造的有效实施途径,是制度与文艺引领、树立国家观念的民族认同感和学院派写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的培育与保障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艺术机制,为少数民族题材艺术提供良性循环的机制保障,寻求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振兴之策,为国家凝聚力的塑造贡献艺术层面的力量,为我们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助力.
-
-
资小玉
-
-
摘要:
网络与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成为新时代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创作与传播不可或缺又新鲜多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现了地域风情特色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对外宣传的窗口与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走入新世纪迈向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与发展,同时也在这种趋同化的时代大潮中表达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惘、 对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危机的忧思,以及对民族地区从生态、 经济到人文发展的审视与希冀.
-
-
邹鹃薇
- 《2014南方传媒前沿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笔者将避开某种道德性的评价,从故事原型、影片创作、叙事模式等角度探讨电影《五朵金花》轰动中国并成为一代经典的真正原因.电影《五朵金花》无意于少数民族区域风俗的探索,它的兴趣是通过异族拟叙事完成主流文化价值的书写,以主客体的文化模式展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使之发挥“统治国对于隶属民族可以从此得到较善的统治法”的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了一种整体的想象性民族诗学,一方面汉族文人把自己的审美想象与异族欲望强加于少数民族题材的文艺叙事中,使之成为主流观众喜闻乐见的美学形式。另一方面影片“互补”了汉族文化中稀缺的因子,构造了中华文化多重性的幻境,满足了观众“换位”的快感,这些造成了“自己梦境和意识幻想的观众”将“沉迷于人类经历中那些异常的、禁忌的、不正当的事情”。汉化与雅化意味着艺术的主流化,少数民族通过主流化的表达方式保留并发扬了其文化遗产,甚至因此获得丰厚的旅游资源与经济效益。面对当代少数民族电影无法进入主流影院的困境,饶曙光呼吁国家性的“政策安排”和政府“有形的手”的援助,在这个层面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美学特征与生存状况能够给予有益的启示。
-
-
-
杨鹏
-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孙明经电影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以《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芦笙恋歌》、《五朵金花》、《阿诗玛》为代表的“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分析,阐述了影片中边疆地区的山川风貌、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视觉造型元素的运用使"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产生了一种"陌生化"和"奇观性"的审美效应,并以其新鲜的美感引起全国亿万电影观众的极大兴趣,从而风靡一时,成为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发展中的一道亮丽景观。
-
-
-
张阿利
-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孙明经电影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中国西部电影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少数民族题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反映中国西部人民地区生活的西部题材电影,还是1984年西部电影概念正式提出之后诞生的西部电影作品,这其中以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历史文化为拍摄对象和题材的电影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为西部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源泉,成为西部电影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另一方面,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较为深刻地展现了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带来了新鲜的艺术活力,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作品.
-
-
肖宝凤
-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少数民族族群意识的觉醒和高涨是一股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原运"展开的一环.本文将分别讨论少数民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非少数民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并分析本土文学史论对少数民族问题及相关文学创作的诠释,将其与彼时兴起的多元文化表述与本土化论述策略转型的背景结合起来加以辨析.从相关论述来看,尽管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看似经历了从疏离、对抗、互动到融合的转换过程,但对少数民族问题的反省未见得推进到适当的方向和更深的层面,少数民族作为“被绑架的主体”的基本性格并没有根本改变。多元文化的提出既有全球语境下理论旅行的因素,又有为适应此一时期台湾政治生态转型的政治考虑。文化多元论的陷阱在于它极易成为一种方便的收编“杂音”的工具。在主流强势的国族论述中,多元文化主义的作用是将其他异于主流之文化收集起来放入国族橱窗中加以展示,“这种展示性的多元文化主义是后殖民视野里的殖民主义丰年祭”。在看似开放包容的多元论述视野下,有相当强烈的国族建构欲求,看似拥抱纷繁当下,反而冻结了探询纷繁的历史现象与脉络的空间。
-
-
色音
-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摘要:
年画是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民俗具有明显的传承性特征.“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连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的传承过程即是民俗文化的发展变迁过程.民间年画是民俗的载体,民俗为民间年画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