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丝

导丝

导丝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465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55283篇;相关期刊249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医疗器械杂志、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七届全国内镜外科研讨会等;导丝的相关文献由784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小强、潘宇东、李峰等。

导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2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5283 占比:99.76%

总计:155663篇

导丝—发文趋势图

导丝

-研究学者

  • 张小强
  • 潘宇东
  • 李峰
  • 郭书祥
  • 成正辉
  • 李军
  • 王雪莱
  • 黄韬
  • 不公告发明人
  • 侯增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兰; 宋玲玲; 高秀珍; 陈益清; 张诚; 杨玉龙; 何川崎; 韩丽君; 尤永梅; 倪艳丽
    • 摘要: 目的基于短鼻胆管导丝引出法探讨自制引导器在鼻胆管口鼻转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1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120例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引导器的类型分为:A组(乳头扩张球囊导管头端制作引导器,n=60)、B组(取石球囊导管头端制作引导器,n=40)和C组(不使用引导器,n=20)。比较3组患者鼻胆管引出时间,患者对刺激的反应程度评分以及鼻黏膜出血发生率。结果A组鼻胆管引出时间为(5.13±0.85)s,B组为(7.20±0.88)s,C组为(11.30±1.42)s,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04,P=0.000);A组对刺激的反应程度评分为1.00(1.00,1.00)分,B组为2.00(1.00,2.00)分,C组为2.00(2.00,3.00)分,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89,P=0.000);A组鼻黏膜出血率1.67%(1/60),B组为20.00%(8/40),C组为40.00%(8/20),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1,P=0.000)。结论采取短鼻胆管导丝引出法行鼻胆管口鼻转换时,使用乳头扩张球囊导管制作引导器,可加快鼻胆管引出速度,减轻患者不适反应,减少鼻黏膜副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 尹凤; 谢帅; 邱云
    • 摘要: 总结1例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拔管困难患儿应用导丝顺利拔管的护理经验。拔管前对患儿做好心理护理,让患儿了解PICC拔管方法及步骤,缓解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情绪。做好充分的皮肤准备,配合调整穿刺侧肢体做热敷、内旋、外旋、内收、外展等各种姿势,几次尝试拔管失败后,行彩超、X线、CT检查,排除血管痉挛、收缩、血栓形成、导管异位与上腔静脉黏连所致拔管困难。经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MDT)讨论后,本例患者拔管困难原因为导管与血管内壁粘连,为避免导管过度牵拉而断裂以及血管组织损伤,尝试在B超监测下,应用导丝拔管。在无菌操作下,剪断部分外露导管并插入备用无菌导丝,逐渐向外拔出PICC导管和导丝,最终顺利拔出导管。
    • 许耘; 程茂波
    • 摘要: 润滑涂层广泛用于减少介入器械与血管之间的摩擦、改善介入器械表面生物相容性,同时也带来了涂层稳定性问题及相关风险。该文从器械描述、性能验证、技术要求等方面对涂层相关内容进行阐述,以期将涂层带来的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 蔡景理; 张诚; 何川琦; 杨玉龙
    • 摘要: 目的探讨导丝引出法在鼻胆管口鼻转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实施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取导丝引出法,对照组采取鼻导管引出法进行鼻胆管口鼻转换。比较两组患者鼻胆管口鼻转换的首次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首次操作成功率高[88.33%(35/60)vs 68.33%(41/60),t=7.070,P=0.008]、操作时间短[(22.45±4.32)s vs(51.57±14.26)s,t=-15.1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发生率[6.67%(4/60)vs 16.67%(10/60),t=2.002,P=0.155]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导丝引出法能提高鼻胆管口鼻转换的首次操作成功率,并缩短操作时间。
    • 朱群; 周春华; 汪海; 郑建萍
    • 摘要: 目的探讨在可视喉镜下进行鼻胆管口鼻交换对一次性成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72例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导丝法口鼻交换,实验组在可视喉镜辅助下进行口鼻交换。结果实验组口鼻交换一次性成功36例,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一次性成功30例,成功率83.3%;实验组发生呛咳1例,无导管滑脱和导管盘曲打折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对照组发生呛咳4例,导管滑脱3例,导管盘曲打折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结论可视喉镜应用在鼻胆管口鼻交换时,可以提高一次性成功率,避免引导时鼻胆管打折和滑脱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
    • 王晓东; 萧炜亮; 刘琼; 柏晨辉; 郭友
    •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导丝成襻法在回收钩贴壁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有31例患者通过常规方法取出Günther Tulip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失败。旋转DSA判断滤器回收钩贴壁情况、旋转X线球管切线位显示贴壁侧滤器与血管壁间最小间隙后,采用改良导丝成襻法回收滤器。结果 7例回收钩开口偏向血管腔患者,再次采用常规套取法成功取出滤器。采用改良导丝成襻法成功取出滤器23例,失败1例,改良导丝成襻法回收成功率为95.8%(23/24)。平均手术时间为65 min(45~120 min)。术后下腔静脉造影未见对比剂外渗或滞留。随访期超声复查下腔静脉无明显狭窄,未见附壁血栓形成。结论 旋转DSA导引下应用改良导丝成襻法取出回收钩贴壁滤器简单可行。
    • 舒磊; 周晓黎; 杨林; 刘嵩; 刘怡; 胡伟; 时昭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细内镜引导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术在结肠肿瘤并梗阻诊治中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2月该院22例采用超细内镜引导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结肠肿瘤并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超细内镜引导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应用成功率为95.45%,手术操作时间为(26.0±7.2)min,行一期外科手术的19例患者均无吻合口瘘发生,3例未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3个月随访均未再发肠梗阻.结论 超细内镜引导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术诊治结肠肿瘤并梗阻与传统X线辅助下经内镜肠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比较,可避免术中医患辐射损伤、降低介入室内交叉感染风险、减少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韦恒; 巫相宏; 朱海; 马国添; 张小新; 黄锡明; 欧传杰; 赖美声; 赵英艺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辅助技术帮助指引导管通过桡动脉夹层段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7家医院住院治疗的76例冠心病患者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过程中发生桡动脉损伤引起夹层时,应用球囊辅助技术帮助指引导管通过夹层段的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74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指引导管能顺利通过桡动脉夹层段,2例患者因导丝进入假腔未成功,成功率为97.4%;手术过程需要平均耗时约3 min左右;住院期间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和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发生血管损伤夹层时应用球囊辅助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帮助指引导管通过血管损伤夹层段并继续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汪克玲; 胡玉洁; 潘玉芹
    • 摘要: cqvip: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因操作简单、快捷、安全而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静脉治疗中[1]。但PICC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并发症,如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血栓、静脉炎、导管拔除困难等,相关研究指出导管拔除困难发生率为0.34%~0.96%[2]。导管拔管困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拔管不畅,拔管过程中出现牵拉感或弹性回缩等现象以致无法顺利拔出导管,目前是PICC导管护理过程中较为棘手的并发症[3]。拔管困难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PICC断裂、血管组织损伤甚至医疗纠纷等不良后果,严重的导管拔除困难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本科室2020年5月有1例患者长期输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因未按操作标准Q4h进行冲管,导致堵管不能使用,需拔管;在拔管过程中出现导管拔除困难,巧用导丝分段清理导管后成功拔除PICC导管。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郑炬炬; 孙志峻; 闫鹤; 杨建林; 郭语; 钱丰
    • 摘要: 传统的血管介入手术需要医生在X射线下协同操控导丝、导管进行,不可避免的遭受X射线的辐射,而目前的血管介入机器人系统不能在一套装置上操控导丝和导管,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为了能在同一装置上操控导丝和导管,研制了基于中空超声电机的新型血管介入手术主从控制机器人系统,实现了在同一套装置中协同操控导丝、导管.根据中空超声电机的中空结构以及低速大扭矩的特点,设计出一种可协同操控导丝和导管的关键机构——中空旋转机构,并根据医生操控导丝和导管的习惯,设计出线性驱动机构.精选了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roportion-integral-derivative,简称PID)控制算法并对该系统进行了主从跟随累计误差、滞后时间、最小操控分辨等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系统作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的主从跟随累计误差分别小于0.2°,0.4 mm,最小操控分辨率分别小于0.2°,0.4 mm,滞后时间小于300 ms,满足了临床基本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