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71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9422篇;相关期刊323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当代护士(专科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2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青岛市第九届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大会等;颈外静脉的相关文献由149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敏、李建芳、邱琼等。
颈外静脉—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422篇
占比:96.54%
总计:20118篇
颈外静脉
-研究学者
- 张敏
- 李建芳
- 邱琼
- 陈元庄
- 颜菱
- 马滚韶
- 刘克勤
- 刘晓莉
- 周欣华
- 周贤惠
- 夏红梅
- 张振有
- 李娜
- 李新萍
- 李耀东
- 汤宝鹏
- 熊宇
- 牛松青
- 王建丽
- 王金兰
- 白凤芝
- 罗艳霞
- 胡星霞
- 袁慧
- 谭亚蒲
- 赵林萍
- 郭彩霞
- 郭玉琴
- 陈忠羡
- 陈洪英
- 黄冬梅
- 黄远翘
- 丁乃时
- 丁永红
- 丁汀
- 丁海燕
- 于雪
- 付飞南
- 任红艳
- 伍惠贤
- 何力
- 何炜炜
- 何雅芳
- 余幼芬
- 侯燕红
- 侯瑞莲
- 俞新燕
- 关金华
- 冷馨
- 凌志甫
-
-
侯国峰;
侯亚男;
朱广昌;
李涛壮;
郭红红;
汪忠镐
-
-
摘要:
马松瘤也称血管内内皮乳头状增生、血管内血管瘤病、马松氏假性血管肉瘤等,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少见的血管内反应性增生病变,最早由Ewing在1922年报道,但其名称来源于Masson报道的一例关于感染性痔的病例[1]。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无特征性检查,虽然超声检查能提示血管腔内实性回声、丰富血流信号、呈“火球样”改变,但明确诊断仍需病理检查。
-
-
杨轲;
陈国庆;
王小平
-
-
摘要: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为尿毒症患者首选的透析血管通路,而流出道静脉狭窄是导致患者透析问题(内瘘瘤样扩张、血栓形成、内瘘高压力和透析不充分)的主要原因。头弓狭窄(cephalicarch stenosis,CAS)主要见于以头静脉为主要流出道的高位内瘘,治疗包括使用传统球囊和切割球囊的经皮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置入和外科手术干预,该区域狭窄对腔内治疗更易经常复发,与其他部位的周围病变相比球囊扩张过程有更高的破裂出血风险。因此,将外科开放手术作为CAS的初始治疗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贵要静脉、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均可作为重建内瘘的流入道,但并无最佳静脉选择的研究。本中心采取经颈外静脉重建内瘘流入道,解决内瘘并发头静脉弓狭窄问题,我们分析了分别采用头静脉-颈外静脉转位术和头静脉-颈外静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治疗CAS的2例手术的效果和并发症,总结经验,为以后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
佟剑虹;
刘佳美;
吴晓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穿刺注射在CT增强扫描中四肢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四肢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80例,在增强扫描前均给予颈外静脉穿刺注射对比剂的方式,观察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本组80例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对比剂输注通畅率100%、穿刺部位肿胀和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3.75%,平均穿刺耗费时间(4.05±1.15) min;布鲁格曼舒适度量表(BCS)平均分为(3.00±0.99)分。80例患者穿刺后收缩压(119.04±11.23) mm Hg、舒张压(76.23±6.55) mm Hg、心率(94.58±5.33)次/min,分别与穿刺前(118.32±10.87) mm Hg、(75.96±6.42) mm Hg和(93.64±5.27)次/min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四肢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采用颈外静脉穿刺注射对比剂的方式具有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势。
-
-
牛倩;
朱磊;
顾叶
-
-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人体颈外静脉的解剖特点及采用不同的插管方法 对颈外静脉进行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近年来在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解剖实验室经防腐及固定处理的42具成人尸体作为研究对象.对这42具尸体进行解剖,观察其颈外静脉的解剖特点.将这42具尸体平均分为研究1组与研究2组,采用Ⅰ型插管联合Ⅱ型插管法对研究1组尸体的颈外静脉进行插管,采用Ⅲ型插管法对研究2组尸体的颈外静脉进行插管,然后比较两组尸体一次性插管成功的比率.结果:本研究中对这42具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人体颈外静脉起始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平对下颌角引出,经胸锁乳突肌的浅面斜向后下,至该肌深面或颈后三角位置,穿过颈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在这42具尸体中,有8具尸体颈外静脉的回流模式为Ⅰ型回流,有25具尸体颈外静脉的回流模式为Ⅱ型回流,有9具尸体颈外静脉的回流模式为Ⅲ型回流;在这42具尸体中,与颈外静脉未汇入锁骨下静脉的尸体相比,颈外静脉汇入锁骨下静脉的尸体其锁骨下静脉中外侧和内侧的直径均更大,P<0.05.研究1组尸体一次性插管成功的比率高于研究2组尸体,P<0.05.结论:人体颈外静脉的回流模式存在明显区别,且颈外静脉回流模式的不同对锁骨下静脉的直径有不同的影响.与采用Ⅲ型插管法相比,采用Ⅰ型插管联合Ⅱ型插管法对人体的颈外静脉进行插管时一次性插管成功的比率更高.
-
-
孙宁;
张婧
-
-
摘要:
目的:研究心电图(EKG)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在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于本院收治的需行PICC患者中选择50例,时间选为2019年1月~2020年5月.所有患者均给予EKG辅助PICC尖端定位穿刺,经过P波波形改变来判断PICC尖端部位.结果:50例患者均在上腔静脉置入PICC导管,且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最佳位置准确率为100.00%.位于T8(向外退出1~2cm)部位8例,位于T7部位42例,且无需调整.于整个置管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PICC尖端定位辅以EKG技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确保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准确率,且可保障患者置管安全,值得借鉴.
-
-
陈瑞芳;
陈华敏
-
-
摘要:
目的 探究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应用于急诊急救的效果.方法 选取潮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21年1月收治的急诊科危重症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0)和试验组(n=100),对照组采用常规四肢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试验组实施经颈外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对比2组置管效果.结果 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2 min内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穿刺后输液不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应用于临床急诊急救,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价值较高.
-
-
林鹤;
林鹿
-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颈外静脉穿刺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经颈外静脉行PICC,对照组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插管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置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携带方便,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治疗信心.经颈外静脉行PICC是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理想的输液途径.
-
-
王铁铮;
亓恒涛;
金星;
张十一;
包守刚;
牟晓飞;
张先东
-
-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外静脉瘤诊断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20年4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7例颈外静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7例颈外静脉瘤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7例颈外静脉瘤患者均表现为颈外静脉旁囊性包块,并与颈外静脉相交通,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交通口可见往返静脉血流信号.17例患者中超声诊断提示静脉壁发育不良导致的真性静脉瘤8例,假性静脉瘤4例,颈外静脉瘤5例.17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提示为静脉壁发育不良.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中往返血流并不是诊断假性静脉瘤的金标准,假性静脉瘤的诊断需要病理学的支持.
-
-
-
蒋鹏
-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经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在抢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接收50例重症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留置方式,将之分成常规组、研究组.两个小组分别25例.其中常规组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研究组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结果: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00%高于常规组80.00%,且静脉炎发生率4.00%、液体渗漏发生率8.00%、导管脱出率0.00%低于常规组16.00%、20.00%、12.00%(字2=16.344/11.415/13.527/9.046,P<0.05);研究组平均穿刺操作时间(1.52±0.56)min短于常规组(5.84±1.43)min,且平均留置时间(6.21±1.32)d长于常规组(4.03±2.65)d,平均输液速度(787.89±16.64)ml/h快于常规组(698.75±15.37)ml/h(t=22.864/30.9921/36.497,P<0.05).结论:临床抢救重症患者过程中,穿刺颈外静脉留置针,具有较高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且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输液速度快,发生液体渗漏、静脉炎以及导管脱出的可能性偏低,可帮助临床抢救重症患者赢得更多的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
-
-
-
-
刘晓莉;
于瑞英;
廖小凤;
蒋凤英
- 《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 2003年
-
摘要:
本文论述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据统计,尿毒症患者用于建立血管通路及治疗血管通路引起的并发症,要花去住院时间的1/4.有一条好的血管通路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并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临时性血管通路首选为深静脉插管,常用的插管途径有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3种,这3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为了减少穿刺的并发症,简化操作,提高穿刺成功率,作者近年采用经颈外静脉至上腔静脉入路穿刺插管,操作简单,无并发症,但部分病例失败,主要原因为导管自带导丝不能顺利到达深静脉,为此我们改用放射介入科专用的,顺滑性较好的RF导丝,操作成功率大为提高.
-
-
-
谭鑫;
郑鹏;
汤晓南;
宋欣;
李娜
- 《青岛市第九届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比较盖诺化疗患者不同静脉注射通路局部毒性反应,为患者寻找安全有效的化疗静脉通路.将59例使用盖诺化疗的患者,按血管的情况分为前臂静脉组28例和颈外静脉组31例,分别使用前臂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注射盖诺.比较两组患者给药过程中局部疼痛和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颈外静脉组局部疼痛、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前臂静脉组,P<0.01.接受盖诺化疗的患者通过颈外静脉留置针给药,较前臂静脉留置针给药安全可靠,能有效控制局部疼痛、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