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容量衰减

容量衰减

容量衰减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6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4645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材料导报、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3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会议、2009年第十五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等;容量衰减的相关文献由703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兰光、唐致远、欧阳明高等。

容量衰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4645 占比:99.57%

总计:34795篇

容量衰减—发文趋势图

容量衰减

-研究学者

  • 卢兰光
  • 唐致远
  • 欧阳明高
  • 刘庆国
  • 李伟善
  • 解晶莹
  • 刘玉
  • 吴晓刚
  • 吴锋
  • 张华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2022年3月3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在武建飞研究员的带领下,近期在高电压电解液体系开发应用方面取得关键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化学工程杂志》。据介绍,当前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正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使用高比能正极材料(如NCM811)以及提高电池工作电压(>4.2 V)是获得更高能量密度的最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的碳酸酯基电解液无法适配高压电池体系,同时三元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发生各种副反应,最终导致体系劣化、容量衰减
    • 刘先庆; 王长宏; 吴婷婷
    • 摘要: 准确的老化机理诊断与健康状态(SOH)评估可提示用户及时更换故障电池,保障电池系统的安全运行。分析总结过充与温度影响下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的老化机理,依据剩余容量,将退役锂离子电池应用于电网储能、应急电源等。对比不同方法下的老化诊断、SOH评估现状,展望未来建立退役锂离子电池快速诊断老化以及可用于实时监测退役锂离子电池二次利用过程中SOH变化的模型和系统。
    • 周雅夫; 刘邵勋; 孙宵宵; 黄立建; 连静
    • 摘要: 为准确量化车用动力电池老化程度,提升其行业利用率,实现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剩余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的精确预测,提出一种基于多系数模型的车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寿命预测方法。该方法融合重组了传统的经验指数模型和改进后的多项式回归模型,重组后的模型能在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追踪电池全生命周期内的寿命退化趋势。该方法采用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PF)思想在线调整模型参数,设计了针对动力电池不同状态,不同容量种类的算例预测电池的RUL,通过改进多项式回归模型,传统经验指数模型以及多系数模型的预测精度对比评估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经验指数模型和改进后的多项式回归模型,本文提出的多系数模型针对电池容量衰减具有更好的拟合能力;结合粒子滤波算法,该模型无论是对在役电池还是退役电池均具有高精度的寿命预测结果。该方法对不同容量的动力电池均能准确预测电池失效时间,在电池梯次利用行业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 刘杭鑫; 陈现涛; 孙强; 赵晨曦
    • 摘要: 为研究飞行器和轨道空间站等低气压真空环境下,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安全性能。实验采用商用Li(NiCoMn)O_(2)软包锂电池,在球舱近似真空压力下,进行0.5 C倍率循环充放电实验,并与常压环境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真空循环后,电池出现严重的大面积不可恢复形变和褶皱且厚度增加。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容量加速衰减,循环10次后容量低于80%。但恢复常压后,出现少部分容量的恢复;真空下扩大了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与收缩效应,加速了容量的衰减同时也造成部分容量的假性损失;电池周期性升温和降温速率加快,周期内温度不均匀性加剧,最大温差可达12.9°C,充放电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变差,同时潜在的热灾害危害性变大。通过微分容量分析发现,低压真空环境下,所产生的活性锂的损耗和电极材料结构的损伤是降低电池循环充放性能的重要因素。
    • 程广玉; 刘新伟; 梅悦旎; 顾洪汇; 杨丞; 王可
    • 摘要: 为了探究锂离子电池高温贮存后的容量衰减因素,研制了额定容量1.6 Ah的18650锂离子电池,并且负极采用预锂化技术。对比分析了电池常温及70°C分别满电贮存5个月后的容量损失、恢复容量、微分容量、电化学阻抗谱、形貌、结构、元素含量及热分析等。结果表明,电池70°C搁置后放电容量仅为25°C搁置后容量的79.14%,其中可逆容量损失占比为52.8%。电池的不可逆容量衰降源于严重的正负极失衡,其中未预锂化电池主要为负极损失,而预锂化电池由于负极锂过量主要表现为正极损失。70°C搁置电池内阻更高,特别是负极增加明显。70°C负极表面更多的“死锂”,更高的氧含量,意味着表面更多的副反应。此外,高温搁置并未对材料结构造成影响。
    • 李亚玲; 邓亚凯; 雷利亮
    • 摘要: 以磷酸铁锂为正极、人造石墨为负极,制备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本研究通过对人造石墨负极与锂电极进行电化学预锂,得到负极预锂的锂离子电池,并进行了一系列电化学性能对比测试,研究了负极预锂对高倍率磷酸铁锂电池首次效率、倍率放电、存储自放电及循环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负极预锂可以弥补电池在化成及使用过程中活性锂的损失,提升电池首次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降低存储自放电衰减速率。
    • 胡自豪; 孙宾宾; 鲁花蕾; 顾天琪; 高松
    • 摘要: 针对当前纯电动汽车所用锂电池在大功率充放电状态下出现的容量衰减过快、充放电效率较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锂电池为主能量源,超级电容为辅助能量源的复合储能系统,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与逻辑门限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锂电池/超级电容复合储能电动汽车前向仿真模型,并结合中国乘用车行驶工况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模糊控制与逻辑门限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不仅可以降低锂电池的输出功率和放电电流,减少锂电池的充放电次数,还能提高储能系统整体的充放电效率,相比于单能源系统可减少39.83%的锂电池容量衰减,降低8.44%的整车能耗。
    • 刘智; 马天翼; 汪晨阳; 李翔; 常增花; 庞静; 云凤玲
    • 摘要: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高镍/硅氧碳软包电池成为长续航电动汽车的首选,但是高镍/硅氧碳电池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容量快速衰减的问题。采用无损电化学分析和事后拆解分析对循环过程中电池容量和内阻的变化进行检测,通过对比电池循环前后正负极结构、材料形貌和表面成分的变化,揭示高镍/硅氧碳电池循环失效机制。结果表明:电池容量衰减呈现平稳期、快速衰减期和急速衰减期3个阶段。循环后电池极化更加严重,电池极化内阻、负极表面膜阻抗和电荷转移阻抗明显增加。通过微分曲线分析结合拆解分析发现,高镍正极材料衰减较少,硅氧碳负极材料衰减和活性锂离子损失较多。硅氧颗粒膨胀开裂,负极活性物质损失,负极表面膜连续生长消耗过多的活性锂为电池容量快速衰减的主要原因。
    • 李昭宇; 李红朝; 陶亮; 王群峰
    • 摘要: 当前磷酸铁锂(LiFePO_(4))/石墨电池在高温下的衰减机理尚不明确,定量探究容量衰减的原因,有利于提出相应改善方案。比较高温循环前后半电池的容量和表面形貌,并进行电化学阻抗谱(EI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测试,明确失效电池的容量衰减主要来自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增长导致的活性锂损失。SEI膜增长导致的容量损失为总容量的21.6%~35.8%,是正极-电解质相界面(CEI)膜增长导致的容量损失的3~5倍,抑制负极SEI膜生长是提高循环容量保持率的关键。正极结构变化导致的容量损失为1.2%~2.6%;负极结构稳定,不会导致容量损失。失效过程伴有正极活性物质粉化、电解液干涸、阻抗增长的现象。
    • 霍玉龙; 闫娜; 陈二霞; 王再红; 孙海涛; 高鹤; 李阿欣; 陈志雪
    • 摘要: 研究电解液分层现象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探寻炭材料的种类与含量对铅酸电池电解液分层的影响。通过调整炭材料的种类与含量,在满足水耗要求的条件下,适当增大电池的水耗,对电解液能起到一定的搅拌作用,改善电解液分层,一定幅度上减缓电池的容量衰减,提高蓄电池的循环寿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