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家庭变迁

家庭变迁

家庭变迁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人口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0693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妇女研究论丛、社会科学、学术界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等;家庭变迁的相关文献由1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启光、杨菊华、段雪辉等。

家庭变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693 占比:99.42%

总计:20814篇

家庭变迁—发文趋势图

家庭变迁

-研究学者

  • 杨启光
  • 杨菊华
  • 段雪辉
  • 吴小英
  • 吴帆
  • 吴葆红
  • 李宇峰
  • 杨成洲
  • 杨阳
  • 杨静慧

家庭变迁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陶霞飞
    • 摘要: 家庭是社会保障和社会整合的最基本单位。家庭化流动模式下,流动家庭经历了空间上的不完全消解和再生,家庭功能受到了影响。本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通过描述性分析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了当下流动家庭功能现状,并基于家庭变迁的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视角,探讨了流动家庭育儿和养老功能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当下流动家庭育儿和养老功能不健全,年长女性仍然是家庭育儿和养老功能的主要承担主体。拥有城市户籍、拥有流入地住房产权、家庭结构越完整、规模越大、家庭收入越高、所在城市平均工资水平越低,流动家庭的育儿功能越完善;非完整核心结构以及主干和扩大结构家庭户、拥有城市户籍、拥有流入地住房产权、家庭规模越大、家庭收入越低、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越低、流动家庭的养老功能越完善。当下流动家庭养育功能存在不完善特征以及多重影响路径,因此,构建和完善以家庭为导向、涵盖流动人口的社会政策势在必行。
    • 杨菊华
    • 摘要: 家庭转变是一个动态、系统、复杂的过程。学界既有研究主要从家庭结构、功能和关系等要素出发研究家庭转变,缺乏生命周期视角的探讨。以家庭生命周期的发展轨迹为线索,系统检视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转变,可以发现,近几十年中国的家庭转变具有“一推迟,二压缩,二提前,一延长”的特点:家庭形成期推迟,扩展与稳定期压缩,收缩与空巢期提前,解体期极大延展,各生命周期的时长由传统家庭的“正态分布”转变为现代家庭的“后倾分布”模式,过程更为减省。这些变化与家庭结构转型、功能转向、关系转轨互为因果、彼此支撑,构成一幅极其复杂的家庭转变画面,使得当下中国家庭存在传统与现代、后现代特征共存的局面,在主线清晰的前提下,展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新时代的社会治理须在小家庭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
    • 摘要: 历史长河,奔腾向前,不舍昼夜。每一段河床都有过大浪冲击,每一朵浪花都有故事沉淀。沧桑历史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以各自的方式与历史相遇、碰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我们观察一个家,聆听这个家族的记忆,重温这个家族的苦乐年华,进而记录千万个家庭变迁背后的中国小康演进脉络。
    • 张文宽
    • 摘要: 《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文章借一间小屋抒写了个人书宅生活、家庭变迁以及对家庭三位亲人的深挚感情,文短意长,屋小而意蕴丰富。虽是一间小屋,却蕴含着万般情意。就是这间破旧狭小的屋子,作者却以"屋""阁""轩""室"等四种不同建筑称谓呼之。其中隐含着深意,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 严翔; 郑丹丹
    • 摘要: 对美国《婚姻与家庭杂志》六十年来的综述进行简要概括,展现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家庭理论、家庭现实、家庭状况的后果、家庭与其他制度的关系、对家庭问题的介入与改进等五个方面的研究主题的变迁,并回顾美国家庭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方面的演变.一系列经验事实表明,在美国,婚姻正在经历一个去制度化的过程,家庭中的浪漫关系成为新的整体性理论框架.美国家庭模式变迁的理论辨析与经验成果,可为国内学者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 林宝
    • 摘要: 中国的家庭变迁过程是"变"与"不变"的结合,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中国家庭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某些特征.中国家庭变迁表现出小型化、多样化、空巢化、流动化、分离化等多种特征,对传统家庭养老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需要进一步推动养老社会化进程,包括养老责任社会化、经济支持社会化、养老服务社会化和社会环境适老化.面对这种形势,需要进一步完善老年收入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推动老年友好环境建设,实施家庭发展支持政策.
    • 李婷; 胡文波
    • 摘要: 利用CHNS 1991—2015跨度25年的追踪调查数据来观察中国家庭代际同住的变迁.发现在这个时期内,老人与子女的同住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位迅速下滑,但在2000年后停止下降并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个体和时期的固定效应模型显示,老人的健康和婚姻状况是对代际同住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同时它们的效应也会随着时期发生变化并在城乡老人中显示出不同的模式:早期处于虚弱状态的城市老人更可能与子女同住,但到2015年更健康的城市老人与子女同住的可能性更高;早期有配偶的农村老人更有可能与子女同住,但在近期无配偶的农村老人与子女同住的可能性更高.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过去20多年间,城市家庭的代际同住主要是由需求主导的,并且由更多的向上需求驱动转向了更多的向下需求驱动.而农村家庭的代际同住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其表现为价值规范的约束在减弱而向上需求的驱动力在增强.
    • 史毅
    • 摘要: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规模小型化和结构核心化已经成为我国家庭变迁的主要特点,女性照料子女负担不断加重的同时,隔代照料观念的差异与冲突也使得祖辈照料面临诸多困难,如何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婴幼儿照护能力和托育服务水平,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发展托育服务既是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家庭发展、儿童发展和性别平等政策的重要内容,对减轻家庭负担、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和女性"家庭—工作"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 胡湛
    • 摘要: 当代我国家庭教育的制度化程度不断加强,内容不断扩充,其发展与社会演进及政策变迁的节奏相同步,已呈现出相对完备的政策体系架构.但在新时代格局下,亟须以"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视角重新审视新时代中国家庭和家庭教育发展,推动家庭教育面向家庭全生命周期,贯穿个体的一生成长发展,并鼓励和支持不同代际的家庭成员协同参与,使新时代家庭教育政策进一步升位赋能,成为构建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要件之一.
    • 邓蕾
    • 摘要: 采用描述统计和潜类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80后”代际关系的类型和结构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代际交换阶段,“80后”子代和亲代的结构性团结较弱,但是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等功能性团结很强,情感性团结紧密.“80后”代际关系结构由“粘着型”“交易型”“反哺型”“啃老型”“疏离型”等5种类型构成,其中,一半以上的子代与亲代在经济、生活、情感上保持着密切的交换关系.“子代回馈亲代”的关系类型比例超过了“亲代过度付出、子代承担不足”的关系类型比例.在急剧变迁的社会中,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充满着复杂性和矛盾性.研究需要跳出“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框架,全面考察代际关系的各个维度及其之间的多元联系,深入思考公共政策在产生或应对代际矛盾时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家庭友好型政策体系来减轻社会结构带来的代际冲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