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U(Ⅵ)

U(Ⅵ)

U(Ⅵ)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9138354篇,主要集中在原子能技术、化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138196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湿法冶金、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核技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核化学化工学术交流年会等;U(Ⅵ)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王伟、张伟等。

U(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138196 占比:100.00%

总计:39138354篇

U(Ⅵ)—发文趋势图

U(Ⅵ)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伟
  • 张伟
  • 王磊
  • 李伟
  • 张磊
  • 刘伟
  • 王勇
  • 张涛
  • 李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谭小丽; 李建新; 蔡雅文; 方明
    • 摘要: 利用批实验方法,研究CO2-3、HPO2-4、SO2-4、Cl-和腐殖酸(HA)对U(Ⅵ)在氧化石墨烯(GO)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U(Ⅵ)在GO上的吸附强烈地受pH值影响.体系中CO2-3会与U(Ⅵ)离子相互配合生成可溶性配合物,使U(Ⅵ)离子在GO的吸附降低.HPO2-4会与GO以及铀酰离子络合产生三相配合物,从而对吸附有促进作用.SO2-4在吸附体系中与U(Ⅵ)离子在GO表面的吸附位点上产生竞争,并在低浓度时与铀酰络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抑制了U(Ⅵ)在G O上的吸附.Cl-对U(Ⅵ)离子吸附无显著影响.HA对U(Ⅵ)离子在pH<7.0时在GOs上的吸附有促进作用,而在碱性条件下有抑制作用.不同的吸附影响归因于环境离子与U(Ⅵ)的络合,以及与GOs结合能力有关.
    • 张益硕; 周仲魁; 杨顺景; 李荆瑜
    • 摘要: 研究了采用CTAB对天然膨润土进行改性制备出CTAB改性膨润土并用于从低浓度废水中吸附去除U(Ⅵ),考察了溶液pH、改性膨润土用量、吸附时间、初始U(Ⅵ)质量浓度、温度对改性膨润土吸附去除U(Ⅵ)的影响,借助SEM、FT-IR对吸附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膨润土对U(Ⅵ)有较好去除效果,在pH=6.86、改性膨润土用量0.8 g/L、吸附时间355 min、U(Ⅵ)质量浓度10 mg/L、温度333.15 K条件下,U(Ⅵ)吸附去除率可达96.95%;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単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量为27.25 mg/g。
    • 严然; 房琦; 谢彦培; 王赛男; 李密; 吴晓燕; 吕俊文; 谭文发
    •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磁铁矿对废水中U(Ⅵ)的固定途径与机理,总结了不同成因磁铁矿固定铀的机理差别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深入梳理了磁铁矿的组成、结构和反应机理。磁铁矿对U(Ⅵ)的固定途径主要包括对六价铀酰的表面吸附、将U(Ⅵ)还原形成UO_(2)、在磁铁矿表面形成含U(Ⅳ)的内球表面配合物以及还原成U(Ⅴ)嵌入磁铁矿晶格结构等4种形式,不同成因磁铁矿、环境pH、磁铁矿化学计量、磁铁矿表面铀负荷以及碳酸盐和钙离子等都会影响U(Ⅵ)的最终固定形态。本研究结果对研究铀在水文地球化学中的迁移、固定铀的稳定性,以及评价铀深地质处置库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 宋艳; 陈树森; 康绍辉; 宿延涛; 王凤菊; 勾阳飞; 李子明
    • 摘要: 为探讨光催化还原技术在含铀废水中对U(Ⅵ)的还原性能,本文采用分步沉淀法制备了CdS/TiO_(2)复合纳米粒子,利用SEM、XRD、DR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通过光催化还原U(Ⅵ)试验考察了材料的光催化还原活性。结果表明,CdS/TiO_(2)复合纳米粒子是由锐钛矿型、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和立方晶型硫化镉组成的光催化材料,其颗粒大小为30~50 nm;与TiO_(2)相比,CdS/T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发生了明显的红移。CdS/TiO_(2)复合纳米粒子表现出较好的光催化还原U(Ⅵ)活性,在模拟废水pH=6.0、材料用量1.0 g/L时,对U(Ⅵ)的光催化还原效率最高,达99.13%;在真实废水中对U(Ⅵ)的还原率为90.4%,经处理的含铀废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 刘玥; 刘琦; 朱佳慧; 张宏森; 王君
    • 摘要: 为设计一种对U(Ⅵ)具有较高吸附容量和较高选择性的吸附材料,采用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与磷酸二氢铵作为原料,通过热共聚法制备P-C_(3)N_(4),再利用磷酸氢二钠与硝酸银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制备Ag_(3)PO_(4)/P-C_(3)N_(4)复合吸附材料。吸附实验结果表明,Ag_(3)PO_(4)/P-C_(3)N_(4)复合吸附材料在室温下对U(Ⅵ)的吸附容量达到524.6 mg/g;在溶液中同时存在Na^(+)、K^(+)、Mg^(2+)、Ca^(2+)、Sr^(2+)、Zn^(2+)、Ni^(2+)和Co^(2+)等竞争离子时,对U(Ⅵ)的吸附分配系数达到6.13×10^(3)mL/g。XPS分析结果表明,Ag_(3)PO_(4)/P-C_(3)N_(4)复合吸附材料中的含N和含P官能团可能参与U(Ⅵ)吸附过程。因此,Ag_(3)PO_(4)/P-C_(3)N_(4)复合吸附材料是一种对U(Ⅵ)具有较高吸附容量和较高选择性的吸附材料。
    • 龙威; 陈秋灵; 钟展业
    • 摘要: 以活性炭、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基体材料,分别采用醋酸、硫酸和硝酸对其进行改性,运用BET、FTIR、SEM等技术对材料进行了表征,详细考察了其对溶液中U(Ⅵ)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醋酸改性的效果最好,醋酸改性活性炭对U(Ⅵ)的吸附具有更大优势;在吸附时间90 min、吸附剂加入量1.0 g/L、U(Ⅵ)初始质量浓度50 mg/L、醋酸改性活性炭的溶液pH为7、醋酸改性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溶液pH为8的最优吸附条件下,醋酸改性的活性炭、碳纳米管、石墨烯的U(Ⅵ)吸附率分别为90.13%,89.82%,82.08%。表征结果显示:吸附剂对U(Ⅵ)的吸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表面羧基、羟基等含氧官能团的数量;吸附剂对U(Ⅵ)的吸附具有化学吸附特征。
    • 王玉罡; 张卫民; 陈家鸿; 郭亚丹; 刘茂涵; 杨梓晨
    • 摘要: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新型钙铁基磷酸盐复合材料CFP(CC)。静态批实验表明,溶液pH=3、复合材料用量m=0.01 g、反应时间t=330 min的条件最有利于U(Ⅵ)的吸附。离子强度和阴、阳离子对CFP(CC)吸附U(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CFP(CC)对U(Ⅵ)的吸附量减小,阴、阳离子对U(Ⅵ)的吸附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这些离子与U(Ⅵ)存在着竞争吸附位点的关系。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等温线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CFP(CC)对U(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结合Dubinin-Radushkevich等温线模型分析,吸附过程主要为表面单层化学吸附,Langmuir等温线模型分析出CFP(CC)的最大理论单位吸附量为1250 mg·g^(-1)。热力学参数结果显示,ΔG0、ΔS>0,表明CFP(CC)对U(Ⅵ)的吸附是自发进行、吸热和熵增的过程。SEM-EDS、XRD、FTIR和XPS等表征结果显示,吸附过程以离子交换和溶解沉淀为主要机理。回收率实验结果说明钙铁基磷酸盐复合材料CFP(CC)具有良好的回收效果。
    • 林育玲; 吴凡; 谢子杰; 高博; 唐梦; 卢雅宁; 王英财; 张爽; 柳玉辉; 刘云海
    • 摘要: 采用高温熔盐电解法合成了MoS_(2),为了提高MoS_(2)对铀的吸附性能,以MoS_(2)为基底复合Mn_(2)O_(3)。MoS_(2)的片层结构有效地分散了Mn_(2)O_(3)的团聚,同时引进了亲铀氧基团。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及能谱(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Zeta电位仪等对Mn_(2)O_(3)@MoS_(2)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表明,高温结晶合成的Mn_(2)O_(3)@MoS_(2)复合材料具有完整的微观形貌和稳定的晶体结构。通过静态吸附批实验探究了在不同变量下Mn_(2)O_(3)、MoS_(2)和Mn_(2)O_(3)@MoS_(2)三个材料对溶液中铀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Mn_(2)O_(3)@MoS_(2)的吸附性能优于Mn_(2)O_(3)和MoS_(2),在pH=5.5时,吸附平衡时间为90 min,吸附动力学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Mn_(2)O_(3)@MoS_(2)的单层饱和吸附容量为117.5 mg/g,在293.15~318.15 K的温度梯度中,升温有利于吸附进行。
    • 袁亦雷; 谢水波; 刘岳林; 史艳丹; 刘迎九
    • 摘要: 采用热聚合法制备了氮化碳-氧化铋-氧化铝(g-C_(3)N_(4)-Bi_(2)O_(3)/Al_(2)O_(3))光催化剂,并通过XRD、SEM、XPS等多种手段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催化剂对模拟含铀废水中U(Ⅵ)的光催化还原性能和重复利用性能,探讨了其光催化还原U(Ⅵ)的机理。结果表明,在g-C_(3)N_(4)-Bi_(2)O_(3)/Al_(2)O_(3)投加量为0.5 g/L、废水初始pH为5、U(Ⅵ)质量浓度为10 mg/L的条件下,经暗反应30 min、光反应60 min后,废水中U(Ⅵ)去除率达到98%。g-C_(3)N_(4)-Bi_(2)O_(3)/Al_(2)O_(3)重复使用5次后对U(Ⅵ)的去除率仍可达85%,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能。g-C_(3)N_(4)-Bi_(2)O_(3)/Al_(2)O_(3)光催化剂还原U(Ⅵ)的主要机理是光生电子(e-)和超氧自由基(·O2-)的作用。
    • 雷铭; 刘岳林; 谢水波; 葛玉杰; 刘迎九
    • 摘要: 以ZnO和三聚氰胺为原料,采用热聚合法制备ZnO/g-C_(3)N_(4)复合型光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光催化还原U(Ⅵ)。通过SEM,XRD,XPS,PL,UV-Vis测试手段对样品的表面形貌、晶格结构、元素组成、光催化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ZnO的掺杂降低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率,扩大材料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使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在pH=5、投加量为0.5 g/L时,经过暗反应30 min和光反应30 min,对U(Ⅵ)的最高去除率可达97%。U(Ⅵ)可被还原为U(Ⅳ),光生电子e-是实现将U(Ⅵ)还原为U(Ⅳ)的主要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