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眼光
审美眼光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2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中外企业文化、收藏、美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等;审美眼光的相关文献由252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晖、仲星明、何叶舟等。
审美眼光
-研究学者
- 朱晖
- 仲星明
- 何叶舟
- 子沫
- 孙琳琳
- 王小艾
- 王月鹏
- Getty
- Images
- Kinki
- MargaretR.LazzariClaytonLee
- MargaretR·Lazzari
- WILL
- hetianyuzhao
- irina
- shawn
- 一波(摘编)
- 严敬
- 丽人
- 乔宜男
- 也果
- 于树国
- 任爱玲
- 伍晓华
- 余佩融
- 余姚人
- 余欣(编辑)
- 余秋雨
- 修倜
- 倪海兰
- 储福金
- 兰丛古
- 关田刚司
- 冯延平
- 凡娘
- 刘启华
- 刘士杰
- 刘志杰
- 刘瑜
- 刘福
- 刘静明
- 务海涛
- 包小丹
- 博锴
- 卡门
- 卢骏
- 古朴
- 叶朗
- 叶艳
- 吉文
-
-
汪守卫;
刘启华
-
-
摘要:
这是一件典型的直干式盆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类似造型的作品在日本曾风靡一时,这件作品也可能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以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这样的造型缺乏动感,显得呆板无趣,但树皮肌理所呈现出的年代感,却是其魅力所在。如何对该盆景进行改作?如仅靠金属丝蟠扎调整,难以有大的改观。如果制作成风动式盆景,直径粗达5cm的直干拿弯绝非易事,而且由于主干的存在感过分强烈,似乎也难以表现独具一格的风动姿态。
-
-
-
-
摘要:
2022年,适逢大行(DAHON)公司成立40周年,为回馈车友及粉丝,大行公司特发起以“‘定格瞬间’大行40周年‘百城打卡’”为主题的线上摄影征集大赛。2022年,适逢大行(DAHON)公司成立40周年,为回馈车友及粉丝,大行公司特发起以“‘定格瞬间’大行40周年‘百城打卡’”为主题的线上摄影征集大赛,希望广大车友及参与者以独特的审美眼光捕捉骑行路上的美好影像瞬间,用“绿色出行”的方式点亮全国范围内的地标建筑,向大众普及自行车文化的生活理念。
-
-
张珠容
-
-
摘要:
王朔的《空中小姐》第一稿仅有三万多字。他把稿子给了《当代》杂志。杂志编辑看过之后直夸王朔:“你这小说写得真够感人的,唯有一点,不够丰满。”王朔明白,编辑和模特公司的审美眼光是截然相反的,模特公司总说模特“不够骨感”,而编辑一定常说稿子“不够丰满”。于是乎,王朔抱着小说原稿折回家。他用心改稿一年多之后,《空中小姐》变得丰满起来了,字数从原来的三万多变成了十几万。
-
-
无;
严敬
-
-
摘要:
人们形象地把摄影师手中的相机称为“第三只眼”。王军身上就长有“第三只眼”:见人所见,见人未见。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以职业敏感和社会责任心,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以非凡的毅力和胆识记录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多年来的历史风貌,为海南社会发展存档。作为一名摄影艺术家,他以独特的审美眼光,摄取和定格一个个精彩瞬间。业界评价,“海南的王军式摄影”,具有“别样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
-
-
蔡丽亚
-
-
摘要: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五四时期,人们将其作为工具论文学观进行批判。随着时代发展和外国文学的引入,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以载道”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拓展,“文”作为“文本”这一载体,具有载道、载情、载智的作用,而“道”则更宽泛地指向思想、情感和艺术之道,这一新的概念理解,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对阅读和体悟文本的内隐价值提出了全新的视角。
-
-
熹微
-
-
摘要: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作品简析:苏拭(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文、诗、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与宽广兼容的审美眼光都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词作创作方面,苏轼的词多豪放旷达,如天风海雨,这首词却反映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清代王阮亭在《花草蒙拾》中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
-
李盛楠
-
-
摘要:
作为建党100周年重点题材剧作,这些剧集不仅以精良的制作水准切中当下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眼光,更以创新的叙事补足了观众对"新主流"影视创作的期待。近日,43集党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完美收官,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百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
-
王晴飞
-
-
摘要:
史铁生的很大一部分写作都是为了解决"要不要去死"和"为什么活着"的问题。面对厄运带来的苦难与绝境,他努力思索,代入造物主的角色,通过对人生与命运本质的推演,借助他独特的正反相互依存的辩证法,以"戏剧说"的审美眼光看待人生,超脱个人得失,视厄运为人世的必要组成部分,缓释厄运带来的痛苦,将自己从近乎绝望的困境中解救出来,获得内心的宁静平和。
-
-
薛谷香
-
-
摘要:
年轻时我先生对我说了一句狠话对我毒害至深,后来在我要出差的时候他也每每旧话重提:“跟你这种长相,只要你主观上不努力,客观上你是安全的。”有一次我借调北京工作一个半月,与培训学员朝夕共处,混得烂熟。课余饭后说笑时就把先生那句狠话学给他们听,他们有的假装站在我一边谴责我先生,说他审美眼光不正确,说我实际上也没有多丑,尤其是心里美超过外表美,笑起来的时候也蛮灿烂的。这是啥意思?难道我只有笑起来灿烂?“内涵”我假如哭起来肯定特别丑?难道我会轻易哭给你们看吗?
-
-
陈海平
-
-
摘要: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审美眼光的越来越高,观众欣赏杂技表演时,不仅追求表演的技巧难度,对舞台的艺术效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杂技应将表演和舞台有机融合,才能满足观众的视听需求。一、演员及舞台表演1.演员是杂技表演的“硬件”演员需要根据剧本的设定将文学和节目立意融合,为观众呈现生动形象的表演。
-
-
杜安
- 《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
| 2010年
-
摘要:
近年来,"原生态"从一个生僻名词,迅速成为了媒体追捧、受众热衷的时髦词汇.原生态文化热现象,是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的回音,吸引了全社会对民族民间口头文化遗产的关注.以贵州省为例,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贵州具有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资源,随着"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开展,随着贵州少数民族歌手在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上大放异彩,原生态文化渐渐成为了贵州的一个文化符号,展现出贵州的特色和魅力.2009年9月30日,贵州人民又迎来了令人喜悦和振奋的消息,作为贵州少数民族原生态艺术代表的侗族大歌,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n 在欢庆贵州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世遗的同时,作为学术研究者,却有必要冷静下来,透过热闹的表象,去思考原生态艺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文化形态分类的角度而言,作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原生态艺术有着古老历史,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它不属于商业气息浓厚的大众流行文化,亦不同于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也跟主导文化保持着距离。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全球化、现代化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作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和通俗文化日益挤压着原生态艺术,使其不断边缘化;另一方面,在认识了原生态文化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后,一些具有文化忧患意识和独特审美眼光的专家学者介入到了原生态艺术的创作和传承机制中,一些地方政府则把原生态文化艺术视为发展旅游业的有效资源,对其进行商业“包装”和市场化“运作”。在这多重力量的撕扯下,原生态艺术如何才能既保持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又能够持续良性发展?如何才能在保证自身“本真性”,避免被“异化”的前提下,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辩证统一?深入揭示并尝试回应原生态艺术面临的这些挑战,是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