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思想
外交思想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0年内共计576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7篇、会议论文19篇、相关期刊398种,包括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人民论坛、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2009年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研讨会等;外交思想的相关文献由573位作者贡献,包括范炳良、饶银华、罗红希等。
外交思想
-研究学者
- 范炳良
- 饶银华
- 罗红希
- 傅耀祖
- 吴小妮
- 左双文
- 张勇
- 费驰
- 赵玉萍
- 阳宏润
- 陈钧生
- 陶季邑
- 马彦丽
- 丁志强
- 刘垒
- 刘扬
- 刘挺
- 刘涛
- 古力斯坦·亚生
- 叶钦
- 吴万库
- 周泉胜
- 孙若彦
- 孙金伟
- 孙锋
- 常金龙
- 朱红
- 朱达成
- 李亚男
- 李勇
- 李大为
- 李慎明
- 李慧芹
- 李本义
- 李群
- 李舟
- 李莹
- 杨中旭
- 杨伶
- 杨桂林
- 林东梅
- 梁宇
- 段威
- 热合买·热合米丁
- 王公龙
- 王红续
- 王麒
- 石蕾
- 蒋小兵
- 蔡青
-
-
王国奇
-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纷乱复杂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攻坚克难,在波澜壮阔的外交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及实践成就,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明确了前进方向,为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
-
陶季邑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外交思想,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争取中华民族完全获得解放并努力"促成世界大同的实现",为此主张"一定要唤起并组织广大的民众""使其觉悟的参加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在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联合"平等待我的革命势力及民族"即苏联和"被压迫民族的势力",并且强调在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斗争时要注意外交策略,充分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总体上来说,邓演达的外交主张不仅对日后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外交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而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建设过程中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邓演达的确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同时表明邓演达外交思想在近代中国外交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当然,邓演达在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外交思想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其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
-
章捷莹;
潜旭明
- 《社科纵横》
| 2020年
-
摘要: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领导集体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体系,明确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对外战略原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丰富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形式.本文旨在从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的角度,明确指出贯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平发展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指导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构筑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实践是对和平发展思想的贯彻和执行.和平发展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也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提供理论支撑.
-
-
张卓
- 《大庆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交往思想为基础,融入中华民族"交往"之美德,立足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实践提出来的.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坚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初心,以"两个共同体"为驱动,凸显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的新格局.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交往的理论,承载起中国人民对伟大"中国梦"的自信,是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的行动指南.
-
-
戴薇薇
- 《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20年
-
摘要:
郭嵩焘作为湖湘人物中的一员和中国首任驻外公使,既继承了湖湘文化中"尚争"的一面,又将这种文化和自身经历融合至他的外交思想与实践中,使他的外交有着"循理"的特性,然而"循理"的思想不仅带来了外交实践的成功,也为他的外交实践埋下了败笔.他"循理"的外交思想充满着矛盾性.
-
-
李仁君
- 《邓小平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外交思想中的团结观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分析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要论断,坚持以团结促合作、促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邓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团结观的逻辑起点,军队和国防现代化是其前提条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其实践指向,维护世界和平是其目标追求。邓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团结观以其科学的战略构想、丰富的思想内容、人民性的价值引领和合理的实践要求,指引着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道,为实现世界团结和人类发展不懈奋斗。
-
-
曹烨
- 《大科技》
| 2020年
-
摘要:
周恩来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位担任外交部长的领导人,周总理出色的外交能力得到中外的全面认可.周总理的外交任职经历长达26年,在26年的外交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已然形成了具有周总理个人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周总理的外交理论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给外交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本文对周总理的四种外交思想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周总理外交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
-
-
-
-
-
-
-
房广顺;
高宁
- 《2008年国际形势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和谐世界理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并结合当今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本文通过分析和谐世界理论对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与贡献,阐述了和谐世界理论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
王群
- 《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海外发表数十篇署名文章,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艺术表达中国理念,产生了显著的对外宣传效果.以人民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收录的全部海外署名文章的中文译本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多种文本分析工具,对文章内容进行计量分析,旨在客观展现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理论图景,提炼文字背后的逻辑理路和核心理念,以推动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的深化.
-
-
宋建国
-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 2014年
-
摘要: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文化大发展并取得光辉灿烂成就的时期,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在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的氛围中,发展了儒学文化.而儒家思想,不仅在我国内政而且在外交领域一直居统治地位.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外交政策与儒家思想仍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儒学文化的"性善论"来探求特定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及实践影响,尤其是对先秦时期的睦邻外交思想的产生发展进行阐释,反映出儒学文化是中国外交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
-
倪建平
- 《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抗战时期在上海开始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进而到延安采访中共领导人并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出色地报导“今日红色中国”并为最终帮助促成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进而在沪发表指导中美关系的“上海公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重新追溯抗战时期斯诺从上海到延安再到北京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传播的历史轨迹,对正确处理当前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
王正
-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长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思维主导了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进程,随着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和平崛起与文化复兴,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一项议程.尽管有不少学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所要解释的是普世性规律,因此没有所谓具有特定国家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但是理论的创新生成是以文化和哲学思想为基底,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均有根本的差异,因此从中国传统哲学出发来探索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将有机会取得与西方学界不同的成果,即便不将其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至少能够对既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予以补充、或者与之融合.
-
-
王正
-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长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思维主导了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进程,随着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和平崛起与文化复兴,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一项议程.尽管有不少学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所要解释的是普世性规律,因此没有所谓具有特定国家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但是理论的创新生成是以文化和哲学思想为基底,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均有根本的差异,因此从中国传统哲学出发来探索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将有机会取得与西方学界不同的成果,即便不将其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至少能够对既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予以补充、或者与之融合.
-
-
王正
-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长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思维主导了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进程,随着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和平崛起与文化复兴,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一项议程.尽管有不少学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所要解释的是普世性规律,因此没有所谓具有特定国家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但是理论的创新生成是以文化和哲学思想为基底,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均有根本的差异,因此从中国传统哲学出发来探索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将有机会取得与西方学界不同的成果,即便不将其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至少能够对既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予以补充、或者与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