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篇、专利文献703335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文献由42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学东、方静、胡建斌等。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03335篇
占比:99.98%
总计:703498篇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研究学者
- 张学东
- 方静
- 胡建斌
- 陈大年
- 雷春涛
- 马景学
- 高晓唯
- 任兵
- 刘丹岩
- 安建斌
- 廖海兰
- 张晓光
- 彭燕一
- 李琦
- 王一
- 高自清
- 于焱
- 于秀玲
- 侯红艳
- 俞洋
- 刘丽娅
- 刘哲丽
- 刘晓清
- 区显宁
- 吴权龙
- 唐罗生
- 宋学英
- 廖天江
- 张晓静
- 彭清华
- 曾巍
- 朱忠桥
- 朱晓华
- 朱晓波
- 李世洋
- 李劲
- 李娟
- 李锦文
- 杨欣
- 梁勇
- 段娜
- 毕宏生
- 游向东
- 王丽丽
- 王兴荣
- 王勇
- 王婷
- 王振东
- 王文吉
- 王桂云
-
-
靳瑛;
徐晓健;
陈慧瑾;
马志中
-
-
摘要:
背景眼外伤是导致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导致伤眼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对开放性眼外伤后不同时期PVR增殖膜(视网膜前膜和视网膜下膜)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分析,探究不同时期参与损伤修复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及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本研究收集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2015年1-12月4例男性(12~45岁)眼外伤患者标本,拟采用Bulk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开放性眼外伤后视网膜增殖膜的RNA表达,分析早期与晚期增殖膜内转录组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发现晚期增殖膜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细胞黏附分子、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通路被激活,对应的上调基因有ITGA8、TNFRSF4、CLDN5、COL3A1。结论整合素β8亚单位有可能在PVR增殖膜RPE细胞的转分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血-眼屏障修复过程中,ATP1A2、SLC8A3和SLC7A15P基因起到了重要作用。
-
-
邓华杰;
李晓华
-
-
摘要: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复位术后多因素导致的玻璃体视网膜病理性纤维化改变,是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PVR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视网膜细胞及细胞因子有关.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CP2)是一种表观遗传修饰因子,参与染色质结构调节,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诱导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从而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RPE)间质转化及视网膜纤维化.本文主要就PVR发病机制及Me C P2在其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
-
刘晓清;
谭涵宇;
彭俊;
秦惠钰;
田野;
陈梅;
吴权龙;
彭清华
-
-
摘要:
目的 观察散血明目片对兔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模型中增殖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Akt、P38MAPK、MEK表达的影响,探讨散血明目片对兔外伤性PVR的防治作用.方法 实验以42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对象,采用巩膜穿通法联合向玻璃体腔注射富含血小板血浆形成PVR模型,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分别为:A组空白组、B组模型组、C组散血明目片组、D组PD98059组、E组LY294002组、F组MK-2206组、G组抑制剂混合组.造模后30 min,D组、E组、F组、G组分别向玻璃体腔注射0.1 mL的PD98059、LY294002、MK-2206及3种混合抑制剂.B、C组则予以玻璃体腔内注射0.1 mL生理盐水.术后第1天C组予以散血明目片10 mg/kg溶液灌胃,除A组外其余组以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连续灌胃28 d.28 d后采用B超观察术眼玻璃体、眼底情况;取材后采用免疫组化法、RT-qPCR法对送检组织进行相关蛋白表达的测定.结果 B超结果 显示散血明目片能抑制兔PVR中视网膜的增殖,维持视网膜正常形态.免疫组化与RT-qPCR检测结果 显示,散血明目片能有效降低兔视网膜及增殖膜中PI3K、Akt、MEK、P38MAPK的表达,其中以下调PI3K、Akt、P38MAPK的表达更显著.结论 散血明目片可抑制PVR的发生与发展,降低视网膜及增殖膜中相关增殖蛋白的表达,其防治PVR方面可能与MAPK、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
董凯;
王一赛;
丁婕;
柯根杰
-
-
摘要:
目的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危害患者视力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其原因很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例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研究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例(11只眼)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收集眼底检查、再次手术方式和视力情况,分析复发原因和手术方式选择及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原裂孔哆开的为3只眼,新发裂孔的为8只眼,合并人工晶体眼2例2只眼,高度近视3例3只眼,PVR B级的为1眼,C1级的为8眼,C2级的2眼,具有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特征的共5例5只眼。再次施行巩膜扣带术1只眼;玻璃体切除(简称“玻切”)+C3F8填充1只眼;玻切+硅油填充的9只眼。术后视网膜均已复位。术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3.61±1.20,与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3.26±1.14)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1,P<0.05,95%CI:-0.592^-0.098)。结论原裂孔哆开、视网膜增殖导致新发裂孔、术中冷冻过强等原因是巩膜扣带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对于年轻人,无PVR,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尽量再次选择巩膜扣带术;玻切术中尽量以激光封闭裂孔为主,可预防性眼内嵴后或360°赤道部3~4排激光;PVR C2级以上患者,尽量选择硅油填充。
-
-
-
唐子雁;
王峰;
苏颖
-
-
摘要:
视网膜色素上皮对维持光感受器及其他视网膜细胞的存活和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其病变可引起众多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眼部相关疾病中存在差异表达,并对不同类型眼病的发生发展起调控作用.这提示LncRNA可以作为基因诊断和治疗眼科疾病的新靶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视网膜功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若从LncRNA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将对视网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开辟新的道路.
-
-
李文庆;
杨新怀;
黄洁蕾;
高松哲;
钟雪梅;
全婵娟
-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时期行Ⅱ期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伴有视网膜脱离的开放性眼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12/2018-06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合并视网膜脱离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共41例41眼,按照Ⅱ期玻璃体切除术时间分为:早期组(伤后≤6d)24眼,常规组(伤后7~14d)17眼.术后随访以6mo为节点,比较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发生率、视力、并发症情况.结果:早期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2%,常规组为76%,两者无差异(P=0.692).早期组TPVR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14),术后视力提高程度好于常规组(U=119.5,P=0.001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合并视网膜脱离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伤后6d内行Ⅱ期玻璃体切除术预后相对较好.
-
-
景瑞花;
齐甜甜;
岳嘉琦;
裴澄;
马波
-
-
摘要: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白介素-2(IL-2)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分化(EMT)和细胞外基质(ECM)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10 μg/L IL-2诱导RPE细胞,在相应时间点用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MT特异性指标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CM主要成分Ⅰ型胶原纤维(COL-1)和纤维连接蛋白(Fn)、转化生长因子β2 (TGF-β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和JAK/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用WP1066特异性阻断JAK/STAT3信号通路,观察α-SMA、COL-1、Fn和TGF-β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RPE细胞经10 μg/L IL-2诱导后,Fn、COL-1、TGF-β2 mRNA与蛋白的表达及p-STAT3/STAT3明显增高(P<0.05),且这种作用随IL 2处理时间增加而增强,而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则无明显变化.JAK/STAT3抑制剂WP1066能有效抑制IL-2诱导的RPE细胞中Fn、COL-1和TGF-β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 IL-2能通过JAK/STAT3信号通路促进RPE细胞ECM合成以及TGF-β2的表达,可能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
-
李宇博;
苏颖
-
-
摘要: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主要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长时间未得到复位,在玻璃体腔及视网膜内外表面未有纤维细胞性膜(无血管)形成和收缩的病变类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失败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也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因素,其成因与玻璃体病理性纤维化相关.当前主要采取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就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研究现状进行相关探讨,以期为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