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开放性眼外伤

开放性眼外伤

开放性眼外伤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专利文献446689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中医药科技、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 开放性眼外伤的相关文献由208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强、刘永民、刘美麟等。

开放性眼外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46689 占比:99.98%

总计:446773篇

开放性眼外伤—发文趋势图

开放性眼外伤

-研究学者

  • 于强
  • 刘永民
  • 刘美麟
  • 张卉颖
  • 张卯年
  • 张士红
  • 李琼
  • 李青
  • 王一
  • 王化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黄河华; 王虎; 华山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玻璃体手术时机对开放性眼外伤患者并发症及眼球保留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眼科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85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Ⅱ期不同手术时机分为两组,其中伤后7~14 d进行手术的44例(44只眼)患者作为对照组,伤后2~6 d进行手术的41例(41眼)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视力分级情况及眼球保留率。结果观察组总治愈率为87.80%,稍高于对照组的77.27%,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继发性青光眼、玻璃再出血、视网膜脱离、硅油依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发生率为2.44%,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观察组视力Ⅰ、Ⅱ、Ⅲ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视力Ⅳ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力Ⅴ级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眼球保留率为97.56%,对照组眼球保留率为93.18%,两组眼球保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开放性眼外伤患者在伤后2~6 d和7~14 d内开展玻璃体手术,均有显著治疗效果,均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眼球保留率,但仍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时机。
    • 詹邶; 薛敏; 姜丽丽; 乔灵飞
    •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剂量曲安奈德在合并视网膜脱离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开放性眼外伤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48人(4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5人(25眼)与对照组23人(23眼)。观察组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充填术毕注入曲安奈德1 mg/0.05 mL于玻璃体腔;对照组患者不使用曲安奈德。比较术后12周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脱离复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及药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BCVA及眼损伤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周,观察组BCVA(LogMAR视力)为(0.60±0.24),观察组BCVA(LogMAR视力)为(0.81±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8,P=0.004)。观察组视网膜脱离复位24眼,未复位1眼。对照组视网膜复位17眼,未复位6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1,P=0.030)。观察组PVR发生5眼,未发生20眼,对照组PVR发生12眼,未发生11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1,P=0.020)。两组患者术后一月内最高眼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1,P=0.428)。结论 小剂量曲安奈德在开放性眼外伤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手术中应用安全有效。
    • 唐秋阳; 施健; 张俊芳; 张淑丹; 桑爱民; 石海红
    •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PTIE)患者脱盲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20-12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PTIE患者169例169眼临床资料。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IVIA)和/或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0.05为脱盲组(103眼)和BCVA<0.05为单眼盲组(66眼),分析影响患者脱盲的因素。结果:PTIE患者治疗后脱盲率为53.5%。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BCVA≥手动、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眼底分级<3级以及未培养出毒力强微生物是患者脱盲的有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治疗前BCVA分两组,BCVA≥手动(OR=0.253, 95%CI:0.108~0.592)以及不伴有视网膜脱离(OR=0.241, 95%CI:0.103~0.564)是患者脱盲的有利因素。结论:治疗前BCVA较好、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眼底分级<3级以及未感染毒力强微生物是PTIE患者最终脱盲的有利因素。
    • 汤明霞; 秦时月; 刘钰; 曹国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开放性眼外伤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住院的216例(216只眼)开放性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分为眼内炎组33例和非眼内炎组183例,分析年龄、性别、眼别、外伤类型、伤口闭合情况、伤口缝合时间、伤口位置、眼内异物(IOFB)类型、虹膜脱出、晶体前囊破裂、晶体悬韧带断裂、玻璃体溢出、空腹血糖等临床特征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眼内炎组与非眼内炎组在性别、外伤类型、伤口闭合情况、伤口位置、IOFB类型、晶体前囊破裂、空腹血糖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IOFB穿通伤(OR=3.504,95%CI:1.382~8.885)、晶体前囊破裂(OR=4.547,95%CI:1.717~12.040)、空腹血糖≥6.1 mmol/L(OR=15.012,95%CI:5.683~39.656)是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结论IOFB穿通伤、晶体前囊破裂、空腹血糖≥6.1 mmol/L是开放性眼外伤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建议给予预防性全身抗生素治疗或者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治疗以改善预后。
    • 刘进清
    • 摘要: 目的:比较开放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患者不同时期接受Ⅱ期微创玻璃体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金山新院)收治的86例开放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Ⅱ期微创玻璃体手术不同手术时期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两组均在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为开放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后,立即开展急诊Ⅰ期手术(Ⅰ期清创缝合术)。Ⅰ期清创缝合术完成后,两组均进行Ⅱ期微创玻璃体手术。对照组在患者受伤后7~14 d进行手术,试验组在患者受伤后6 d内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视网膜复位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试验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70%(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视力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放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患者受伤后6 d内进行Ⅱ期微创玻璃体手术临床效果更好,能够提高视网膜复位率、促进视力恢复,同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徐进
    • 摘要: 目的:分析开放性眼外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以及护理措施。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收治的眼外伤患者中,随机选60 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根据患者致伤性质、患者年龄、受伤到就诊时间分成不同小组,总结比较不同小组患儿的预后。结果:眼内异物患 者预后良好率高于穿通伤患者(P0.05)。不同年龄患者预后良好率间差异 不显著(P>0.05)。不同就诊时间患者预后良好率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开放性眼外伤患者中,预后同致伤性质(眼内异物 预后良好率最高)、患者年龄(患者年龄越小预后良好率越高)、受伤到就诊时间(就诊时间越短预后良好率越高)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 在患者治疗中,需实施及时的、有效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 许超; 刘光辉; 王松田
    •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时间窗玻璃体切割术在开放性眼外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实施时机将其分为早期治疗组(33例)与常规治疗组(32例),其中早期治疗组于伤后6 d内行玻璃体切割术,常规治疗组于伤后7~14 d行玻璃体切割术,对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情况,视网膜复位情况以及玻璃体再出血、继发性青光眼、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时,早期治疗组视力明显提高15例、稍有提高13例、无提高5例,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视力明显提高10例、稍有提高10例、无提高9例、下降3例(Z=-1.916,P=0.045);早期治疗组视网膜复位成功31例、失败2例,与常规治疗组视网膜复位成功29例、失败3例无明显差异(χ2=0.251,P=0.616);早期治疗组发生硅油依赖2例、玻璃体再出血3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tPVR 2例,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发生硅油依赖4例、玻璃体再出血3例、继发性青光眼5例、tPVR 7例(χ2=9.859,P=0.002).结论 开放性眼外伤特别是合并视网膜脱离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恢复光学通路透明性,提高视力恢复程度,降低tPVR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眼部情况及身体状况均符合手术条件的情况下尽早行玻璃体切割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更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伴有视网膜脱离的开放性眼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66例(66眼)伴有视网膜脱离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和常规组,各33例(33眼).早期组患者于眼睛受伤后6 d内接受Ⅱ期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常规组患者于眼睛受伤后7~14 d接受Ⅱ期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发生率、视力恢复情况、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90.9%高于常规组的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伴有视网膜脱离的开放性外眼伤患者通过适当提前手术时间能够有效避免TPVR的发生,可有效改善视力预后,促进视网膜复位,并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夏添
    • 摘要: 目的 探讨开放性眼外伤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最佳时机.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盘锦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8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观察组患者在伤后2~4 d实施玻璃体切割术,对照组患者在伤后10~14 d实施玻璃体切割术,对比两组患者眼球保留情况以及随访3个月时的临床疗效与玻璃体再积血、继发性青光眼、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感染、硅油依赖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眼球保留率为97.10%,与对照组患者眼球保留率97.10%无明显差异(χ2=0.000,P=1.000);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中功能治愈52例、解剖治愈12例、未愈5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功能治愈33例、解剖治愈17例、未愈19例(Z=-3.570,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6.52%(χ2=38.571,P<0.001).结论 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术有利于视网膜成功复位,提高术后治愈率,降低玻璃体再积血、继发性青光眼和tPVR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转归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操文莉; 陈震; 邢怡桥
    • 摘要: 目的 研究开放性眼外伤(open globe injuries,OGI)住院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同时分析眼外伤评分(ocular trauma score,OTS)在开放性眼外伤中的应用.方法 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2017年1月 ~2019年12月收治住院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年龄、入院视力、就诊时间、外伤类型、损伤分区及相关并发症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OTS评分与预后视力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729例733眼开放性眼外伤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40~60岁者占45.13%.职业以工人为主(34.29%),类型主要为穿通伤(44.61%),致伤原因以锐器伤最常见(55.56%),受伤环境多发生于工业场所(37.84%),最常见并发症是外伤性白内障(51.16%)和玻璃体积血(34.92%).695眼经过治疗后,261眼预后视力好,434眼预后视力不好.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院视力、就诊时间、损伤分区、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是影响预后视力的独立影响因素;OTS评分与预后视力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582,P=0.000).结论 开放性眼外伤预后视力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入院视力、就诊时间、损伤分区、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OTS评分在开放性眼外伤患者病情分析和预后视力评估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