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眼内炎
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68604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临床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第十五届全国护理高职高专教育研讨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文献由389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奕、杨帆、游志鹏等。
感染性眼内炎—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68604篇
占比:99.96%
总计:468782篇
感染性眼内炎
-研究学者
- 卢奕
- 杨帆
- 游志鹏
- 钟梅
- 于玮
- 何守志
- 何庆华
- 何青
- 侯文丽
- 刘广川
- 刘晓利
- 刘艳
- 叶子
- 吴敏
- 唐香
- 姜彩辉
- 康玉国
- 张卯年
- 张帅
- 李佳
- 李小霞
- 李慧
- 李朝辉
- 李燕
- 杨惠英
- 杨林红
- 杨瑛
- 段易存
- 王丽双
- 王尽莲
- 皇甫昌涛
- 章冬雯
- 管怀进
- 胡慧慧
- 胡淑英
- 袁德芳
- 谭素芬
- 邓慧
- 郑晓汾
- 钟荣勋
- 陆宏
- 陈博
- 陈娟
- 黄世峰
- 黄扬
- B.
- Dace.MP
- Flynn Jr. H.W.
- Foster C.S.
- Gillies M.C.
-
-
汪枫;
何焕;
翟金霞
-
-
摘要:
目的分析感染性眼内炎最终转归至眼球摘除或眼内容剜除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感染性眼内炎住院患者121例的临床资料,分为眼摘组(包括眼球摘除和眼内容剜除)24例和未眼摘组97例。从年龄、性别、用药史、既往病史、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治疗过程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24例眼(19.8%)接受了眼球摘除或眼内容剜除术。眼摘组中角膜溃疡性眼内炎所占比例(33.3%)和内源性眼内炎所占比例(25.0%)大于未眼摘组(1.0%、4.1%)(P<0.001)。眼摘组的平均年龄高于未眼摘组的平均年龄(P<0.05);眼摘组的入院视力(2.9±0.2)LogMAR差于未眼摘组(2.3±0.5)LogMAR(P<0.001);并且眼摘组的延误治疗时间(15.8 d)也长于未眼摘组(4.6 d)(P<0.05)。眼摘组的白细胞计数[(12.8±5.6)×10^(9)/L]高于未眼摘组[(9.1±3.3)×10^(9)/L](P<0.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角膜溃疡相关眼内炎、内源性眼内炎、入院视力差、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治疗时间延误是眼球摘除或眼内容剜除的风险因素(OR=343.283,OR=22.608,OR=1920.384,OR=1.341,OR=1.167)。结论感染性眼内炎导致眼球摘除的最常见病因是角膜溃疡和内源性感染。角膜溃疡相关眼内炎、内源性眼内炎、入院视力差、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治疗时间延误是感染性眼内炎转归至眼球摘除或眼内容剜除的危险因素。
-
-
周太星
-
-
摘要: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PHACO+IOL植入术治疗的1200例(1200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等相关指标,分析导致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0.25%(3/1200),经及时有效治疗后获得良好控制,无其他严重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糖尿病、接受复杂手术、滤过手术、手术切口>3.20mm、时间≥30min、前房未注药、植入PMMA是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χ^(2)=6.880、4.380、5.036、5.494、5.036、6.200、12.782,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糖尿病、复杂手术、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前房未注药、滤过手术、用PMMA均是导致PHACO+IOL植入术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0.387、0.414、0.188、0.429、0.510、2.374、1.542,均P<0.05)。结论伴有糖尿病、复杂手术、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前房未注药、滤过手术、用PMMA均是导致PHACO+IOL植入术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
-
肖可;
程美素;
麦小谷;
谢敏
-
-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4月于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210例白内障患者,根据术后有无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将患者分为发生组(n=47)和未发生组(n=163)。统计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分析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组和未发生组的年龄、糖尿病、手术时间、玻璃体溢出、手术切口、开放性眼球外伤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有糖尿病、手术时间≥1 h、玻璃体溢出、透明角膜切口、有开放性眼球外伤是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5岁、有糖尿病、手术时间≥1 h、玻璃体溢出、透明角膜切口、有开放性眼球外伤是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及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风险。
-
-
李鹰;
崔小冰;
李水冰
-
-
摘要: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简称“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本院行PHACO术治疗的114例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分析PHACO术后并发眼内炎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14例白内障患者PHACO术后并发眼内炎16例(14.0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术中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血清白蛋白与PHACO术后并发眼内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术中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10 min、血清白蛋白<35 g/L是PHACO术后并发眼内炎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白内障患者PHACO术后并发眼内炎与年龄、合并糖尿病、术中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血清白蛋白密切相关,针对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眼内炎发生。
-
-
艾显琴
-
-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优质护理对预防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1月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接受常规护理的设为常规组(25例),采用综合优质护理的设为研究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护理效果、疼痛程度、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心理状态等。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白内障患者,采取综合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效果与视力恢复效果,降低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
郭艳珍;
曾娟;
温海燕
-
-
摘要:
目的:探讨程序干预模式在白内障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1日-2019年10月31日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抽取患者分组研究;其中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程序干预模式护理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低视力者生活质量调查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白内障手术患者采取程序干预模式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
-
汤明霞;
秦时月;
刘钰;
曹国平
-
-
摘要:
目的探讨开放性眼外伤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住院的216例(216只眼)开放性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分为眼内炎组33例和非眼内炎组183例,分析年龄、性别、眼别、外伤类型、伤口闭合情况、伤口缝合时间、伤口位置、眼内异物(IOFB)类型、虹膜脱出、晶体前囊破裂、晶体悬韧带断裂、玻璃体溢出、空腹血糖等临床特征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眼内炎组与非眼内炎组在性别、外伤类型、伤口闭合情况、伤口位置、IOFB类型、晶体前囊破裂、空腹血糖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IOFB穿通伤(OR=3.504,95%CI:1.382~8.885)、晶体前囊破裂(OR=4.547,95%CI:1.717~12.040)、空腹血糖≥6.1 mmol/L(OR=15.012,95%CI:5.683~39.656)是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结论IOFB穿通伤、晶体前囊破裂、空腹血糖≥6.1 mmol/L是开放性眼外伤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建议给予预防性全身抗生素治疗或者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治疗以改善预后。
-
-
郑玲
-
-
摘要:
目的 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致病因素,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49例患者致病因素中白内障手术占比最高,为32.65%;内源性因素占比次之,为16.33%.治疗后,患者视力情况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1.90±1.10),治疗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3.00±1.40);治疗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5,P=0.000<0.05).结论 导致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两大因素为内眼手术与眼外伤,其中白内障手术因素最常见,针对感染性眼内炎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其视力水平.
-
-
胡俊敏;
李鸿;
付艳;
郝炜;
刘颖
-
-
摘要: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2936例,统计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情况.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病原菌耐药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共发放2936份调查问卷,回收2931份,回收率为99.83%(2931/2936).其中53例患者患有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1.81%(53/2931),根据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眼内炎分为感染组(n=53)和未感染组(n=2878).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检出4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7株,占90.24%;共检出4株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比9.76%.37株革兰阳性菌中,头状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腐生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利奈唑胺以及万古霉素的敏感度达100.00%.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性别、住院时间、玻璃体溢出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麻醉药时间、年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高血压、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6岁、手术切口为透明角膜、手术时间≥15 min、合并糖尿病均是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OR=2.759、2.676、1.601、1.261,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较多,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利福平、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度较高,年龄≥66岁、手术切口为透明角膜、手术时间S15 min、合并糖尿病均会增加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风险.
-
-
刘艳平
-
-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及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分析白内障手术患者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及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结果:试验组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70岁、手术时间的延长(>2 h)、手术切口位置及玻璃体是否溢出等与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后易并发感染性眼内炎,但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眼内炎的发生情况.
-
-
严涛;
金慧瑜
- 《“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原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6例(6眼)中,1例仅行玻璃体注药术.3例联合玻璃体注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其中2例滤过泡漏者联合自体球结膜滤过泡修补术.2例感染严重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结果:4例保住眼球,眼压控制正常,保存有用视力.2例行眼内容物剜除术后控制感染.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存在多种致病危险因素,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非常重要,玻璃体切除、玻璃体注药、自体结膜遮盖滤过泡修补术是治疗滤过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
-
刘娜;
郑秀云;
王东林;
颜世广;
康亚琪;
王娟
- 《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引起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对广谱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敏感性.rn 方法:对某院15例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术中抽取玻璃体做病原学检查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此15例在术中采集前房水及玻璃体做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7例养出致病菌,细菌培养阳性率46%(其中真菌1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缓慢葡萄球菌1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例,浅绿气球菌1例),8例示无菌生长.培养阳性病例中3例表皮葡萄球菌和1例缓慢葡萄球菌的药敏试验均显示对左氧氟沙星是耐药的,MIC均>4;另外1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1例浅绿气球菌药敏实验显示对左氧氟沙星是敏感的,MIC均<2.万古霉素与利福平均为敏感抗生素,MIC均<1.rn 结论:大多数医疗机构常规使用左氧氟沙星作为内眼手术预防性用药,但本文章总结后对此现象提出质疑.临床医生对致病菌经验性用药经常出现,但当未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致病菌出现耐药时经验性用药往往导致治疗效果降低或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应该及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适时调整用药方案是规范治疗的首选.
-
-
-
何守志
- 《全国眼科临床用药专题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用药,首先介绍了术后炎症反应和感染性眼内炎:术后炎症反应并非白内障手术所特有.所有类型的内眼手术,包括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手术等,均经历了大致相同的手术过程,因此都面临术后炎症反应问题.然后介绍了黄斑囊样水肿,最后探讨了抗感染及消炎药物进展。
-
-
- 吉林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4-19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药物及制备方法,药物中包括有抗菌肽,其中抗菌肽在药液中的含量为2‑512μg/ml。抗菌肽为ik‑12、pp‑12、rk‑12、ip‑12和wp‑12中的任一种,前述五种抗菌肽的序列分别为:ilrwpwwpwrrk、pwirrlwrkwwp、rwiprlwrpwwk、irlrwrwkwpwp和wpirlrwrwkwp。其制备方法为:第一步、准备所用仪器与试剂;第二步、固相多肽合成;第三步、每种抗菌肽的实验;有益效果:抗菌肽IK‑12、IP‑12和WP‑12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低且对红细胞毒性小,早期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肽IK‑12、IP‑12和WP‑12能够有效治疗兔细菌性眼内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