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植被

城市植被

城市植被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8672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城市建设、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届长江三角洲地区植物学研讨会、2007年中国林业论坛、全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等;城市植被的相关文献由290位作者贡献,包括管东生、冯学智、刘红年等。

城市植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8672 占比:99.87%

总计:58751篇

城市植被—发文趋势图

城市植被

-研究学者

  • 管东生
  • 冯学智
  • 刘红年
  • 李东
  • 蒋高明
  • 万小强
  • 严羽
  • 于海洋
  • 任珺
  • 佃袁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怡; 张文豪; 宇洁; 张翰超
    • 摘要: 针对传统植被资源调查方法工作量大、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利用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影像,联合地物光谱-纹理-空间信息,构建了一种适用于描述城市不同植被种类的多维特征空间,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应用广泛的分类算法(基于像素的、面向对象的支持向量机及深度学习Mobile-Unet语义分割模型)开展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联合地物光谱-纹理-空间信息的特征空间构建方法能够有效地描述城市不同类型植被的特征差异,提升影像分割、植被分类的精度;在分类精度上,基于像素和面向对象的支持向量机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均超过90%,深度学习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4%;在算法效率上,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也优于深度学习方法.因此,得出结论针对城市小区域、小样本的植被精细分类,传统机器学习分类方法比深度学习方法效果更好.
    • 罗嘉贝; 周莹菲; 冷寒冰; 孟陈; 侯正阳; 宋通通; 胡正云; 张超; 奉树成
    • 摘要: 三维绿量是表征城市植被生态效益的综合指标,如何在高度异质性的城市生境中精确、快捷地开展三维绿量监测,是当前城市植被生态效益评估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以上海植物园为对象,通过无人机航摄系统对上海植物园进行低空高分辨率影像获取,逐像元提取并计算地表高程模型和冠层高度模型,对上海植物园三维绿量进行估算,进而对绿量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无人机影像的整体平面和高程精度优于0.1 m,冠层高度模型精度的平均误差为0.27 m,标准差为0.58 m.②上海植物园的绿量分布呈东北低西南高的格局,总绿量为3538944.50 m^(3).绿量最高的3个园区分别为牡丹园(289491.00 m^(3))、松柏园(338322.10 m^(3))和温室附属绿地(360587.50 m^(3));绿量最低的3个园区分别为休闲绿地(24761.50 m^(3))、单子叶植物园(31621.40 m^(3))和蔷薇园(74607.30 m^(3));植物园平均绿量密度为6.51 m^(3)/m^(2),最高绿量密度的3个园区分别为兰室(9.23 m^(3)/m^(2))、蕨类园(11.30 m^(3)/m^(2))和广玉兰香樟大道(13.11 m^(3)/m^(2));绿量密度最低的3个园区分别为休闲绿地(1.57 m^(3)/m^(2))、科研中心绿地(1.81 m^(3)/m^(2))和蔷薇园(2.58 m^(3)/m^(2)).③各专类园绿量与乔木群落分布面积、建群种高度以及两者的乘积显著相关,各专类园绿量密度与乔木群落面积占专类园比例、建群种高度以及两者的乘积显著相关.本研究可为城市植被绿量快捷估算提供方法参考,并为上海植物园绿量估算与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 冯志立; 肖锋; 卢小平; 吕宝奇; 贾宝; 王如意
    • 摘要: 城市植被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的重要保障。针对城市植被研究中国产卫星使用较少及传统分类技术无法应用高分辨率影像的纹理特征问题。本文通过提取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结合随机森林算法的方法对单时相高分二号影像进行分类。相比于只用光谱特征,分类的结果比单一光谱特征分类的效果较好,总体分类精度为85.11%,Kappa系数为0.80,比单一光谱特征分类总体精度提高了4.19%,Kappa系数提高了0.6。基于多特征的分类方法提高了分类的精度,为获取城市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王枭轩; 卢小平; 李国清; 王俊; 杨泽楠; 周雨石; 冯志立
    •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植被已成为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标准之一,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评估和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规划城市植被是解决环境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植被的提取和监测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城市植被提取一方面受到地域和物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地形和建筑物阴影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红边-近红外植被指数模型(RENVI)。首先选取了3景经过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的具有红边波段、且光谱和空间分辨率较高的Worldview-3遥感影像;然后,根据红边波段对于植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红边范围内的光谱数据与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参数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原理,采用DEM模型和红边波段光谱差异,有效去除地形和建筑物阴影;最后,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建立红边光谱-近红外光谱构建特征空间,构建了红边-近红外植被指数模型,同时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进行城市植被提取的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定性分析是利用真实植被影像参考图与模型提取植被影像进行视觉分析;后者是采用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进行量化分析。定性分析表明:NDVI和EVI提取城市植被,由于建筑和道路像元混淆在植被中,产生了错分和漏分的问题。RENVI较好地消除了阴影像元与植被像元混淆问题,能准确的提取城市植被,减少了冗余度,增加了植被指数的信息量。定量分析表明:RENVI模型较NDVI和RVI能够准确提取城市植被,3景影像总体精度分别为89%,81.4%和91.8%,Kappa系数分别为0.8528,0.7913和0.9052。综上所述,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城市植被提取精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提取视觉效果。
    • 郭亚男; 王刚涛; 梁丹; 郭韵; 曹洪麟; 王瑞江; 曾宪锋
    • 摘要: 为摸清广州市植物资源状况及生态环境变化动态,对广州市的维管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植被群落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分析.在种类方面,共记录到广州市维管植物230科1362属3508种,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5科78属174种,裸子植物8科20属34种,被子植物197科1264属3300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20种,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5种;外来入侵植物有131种;种子植物区系为热带-亚热带过渡性质,表征科为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等7科.植被调查和评估显示,在严格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都趋向良性发展,并且森林植被继续向地带性顶极群落类型演替.这为广州市植物多样性现状以及近10年植被变化动态提供了完整的基础资料,并对制定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战略以及保障区域生物安全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董丽; 邢小艺
    • 摘要: 城市植被的生长发育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从而限制了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稳定供给.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城市植被的影响对于提高城市植被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适应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障景观可持续性十分重要.对国内外学术论文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归纳后,对气候变化影响城市植被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阐述,旨在增进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人士对此方向的了解与关注.当前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植被的生长状况、树种构成、物候特征、植物景观及生态功能等多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既包括延长植物生长期等积极影响,也包括以下负面影响:气候变暖加速植物衰老;极端气候现象对植物生长构成胁迫;城市气候适宜生境(climatically-suitable habitats)减少导致树种多样性下降和生物入侵风险增大;气候变化带来的物候变化导致群落种间关系及植物季相景观改变;物候期的年际波动增加了游赏活动时间安排及物候相关疾病发生期预测的不确定性等.整体上负面影响更为突出,表明气候变化为城市植被带来的挑战远大于机遇.而目前,此领域在中国开展的研究尚显不足,未来值得更多关注.
    • 羊腾跃; 刘红年; 王学远; 彭珍; 俞布
    • 摘要: 使用RBLM-Chem模式,利用杭州市高分辨率城市建筑资料,通过敏感性试验的方法,定量分析城市植被的直接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城市植被对大气污染物干沉降速率总体上起增加作用.夏季城市植被使城区SO2、NO2、O3、PM2.5的干沉降速率分别增加0.15 cm/s、0.10 cm/s、0.02 cm/s、0.05 cm/s,冬季该作用不太明显.城市植被对大气污染物干沉降速率的增加作用白天显著大于夜晚.城市植被可以显著降低城市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对不同大气污染物浓度的下降作用强弱在昼夜的分布依物种而异.
    • 羊腾跃; 刘红年; 王学远; 胡非
    • 摘要: 本文采用RBLM-chem模式,利用杭州市高分辨率城市建筑等资料,定量分析城市动力效应、热力效应以及城市植被、人为热对SO_(2)、NO_(2)、O_(3)、PM_(2.5)等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过程使得大部分城区温度上升约1°C,相对湿度下降约6%,风速下降约0.8 m·s^(-1),湍流动能增强约0.03 m^(2)·s^(-2)。城市动力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城市风速,使得城区污染物浓度升高,SO_(2)浓度有近5μg·m^(-3)的上升,PM_(2.5)、O_(3)浓度也有近15μg·m^(-3)的上升。城市热力效应主要通过热岛环流使城区污染物向上输送,令地面污染物浓度降低,在城市大部分区域PM_(2.5)都有大约10μg·m^(-3)的浓度下降。城市动力效应大于热力效应,城市的总体作用是使污染物浓度升高。城市下垫面使污染物浓度上升的另外一个机制是代替了自然有植被的下垫面,使污染物干沉降速度下降,但这一作用小于动力学效应。另一方面,人为热对城市主要污染物浓度都起着减小的作用,其中SO_(2)、NO_(2)、O_(3)、PM_(2.5)浓度降幅分别在2.5、3.0、6.0、10.0μg·m^(-3)左右。城市植被可以显著增加污染物干沉降速度,使主要污染物SO_(2)、NO_(2)、O_(3)和PM_(2.5)的干沉降速度分别上升0.1、0.1、0.03、0.06 m·s^(-1)左右,相应地使上述污染物浓度分别下降2.5、6.0、4.0、6.0μg·m^(-3)左右。
    • 孙瑞恪; 张明娟
    • 摘要: 城市草本植物多样性与城市生态多样性息息相关.基于CNKI数据库,对国内城市中的草本植物组成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目前城市草本植物分为栽培和野生2大类群,其优势种群均为菊科和禾本科,野生草本植物中乡土植物和一、二年生植物比例较高,而栽培草本植物中外来植物和多年生植物比例较高.建议加强观赏性野生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以协调城市绿化植物中栽培和野生草本植物的关系,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