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滞尘能力

滞尘能力

滞尘能力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0087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生态学报、北方园艺、广东园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国际研讨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2015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等;滞尘能力的相关文献由53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霞、张晨、李海梅等。

滞尘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0087 占比:99.76%

总计:70254篇

滞尘能力—发文趋势图

滞尘能力

-研究学者

  • 周霞
  • 张晨
  • 李海梅
  • 江胜利
  • 金荷仙
  • 周成虎
  • 王重洋
  • 荆文龙
  • 赵红艳
  • 于志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朱旭; 李海梅; 李彦华; 孙迎坤; 田园
    • 摘要: 为深入探究灌木树种对大气颗粒物(PM)污染的生理响应,以青岛市3种尘源区域(燃煤区、燃油区和清洁区)中常见的8种灌木为对象,采用3级滤膜过滤法测定了灌木单位叶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_(10)和PM_(2.5))的质量,并对蒙尘后灌木叶片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测定,分析了叶片截留颗粒物的性质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灌木滞尘量总体表现为燃煤区>燃油区>清洁区,且叶片所截留的颗粒物以PM>10为主,其中小叶黄杨(Buxus sinica)对TSP、PM>10和PM_(10)的吸滞能力最强,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分别为4.89、3.45、1.54 g·m^(−2);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对于PM_(2.5)的截留量最高,平均为0.21 g·m^(−2);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均呈现出最低的吸滞水平。(2)随粉尘污染的加重,灌木叶绿素呈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叶干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3)相关性分析表明,紫荆(Cercis chinensis)叶片滞尘量与各生理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适合作为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蔷薇(Rosa multifolora)叶片滞尘量与各生理指标之间无显著性相关,表明其不易受到蒙尘胁迫的影响。(4)冗余分析(RDA)表明,在大气污染下,植物叶绿素极易受到颗粒物粒径的影响,而类胡萝卜素易受到粉尘来源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可为青岛市绿化建设中不同尘源区域树种的选择、立地配置与滞尘效益的进一步量化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边廷廷; 夏德美
    • 摘要: 为解决大气中的粉尘污染问题,本文对街道绿化建设中的不同类型绿色植被的滞尘及吸收粉尘能力进行研究。以芜湖市街道绿化常见树种为例,分析不同绿色植物对粉尘污染物的阻隔、过滤、吸附能力的差异。得出植物叶片表面特性以及植物结构特征是影响植物滞尘及吸收粉尘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在街道绿化建设工程中应优先选择滞尘吸尘能力强的植被树种或植物群落,重视街道绿化建设的生态效益,以期为相关人员进行研究提供参考。
    • 吴红雪
    • 摘要: 【目的】开展沙漠-绿洲过渡带天然灌丛滞尘研究,为区域防风固沙树种选择与配置和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采集叶片和室内水洗过滤,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过渡带2种阔叶灌木(白刺和沙冬青)的叶片滞尘量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从绿洲到沙漠,2种灌丛变小、植株变矮、枝条和叶片数量减少、叶面积变小。同一样地中,白刺单叶和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均显著低于沙冬青(P<0.01),而白刺灌丛单丛叶片滞尘量与单个样方内灌丛总滞尘量均显著高于沙冬青灌丛(P<0.01)。从绿洲到沙漠,2种灌丛的单叶滞尘量和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均表现出明显增加趋势。【结论】不同样地条件影响灌丛滞尘量;同一样地条件下由于2种灌丛植物体特征、叶片特征存在差异而使2者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
    • 王军梦; 汪安印; 王翼飞; 贺丹; 李永华; 董娜琳
    • 摘要: 为筛选出适合郑州市种植的滞尘能力强的园林绿化树种,提升城市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应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郑州市3个不同污染程度下的5种园林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的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 10、PM 2.5)含量,并通过超景深光学显微镜观察5种园林树种叶表面微结构和颗粒物分布。结果表明,滞尘能力最强的树种为枇杷和石楠,滞尘能力最弱的树种为海桐,石楠滞留PM 10和PM 2.5的能力很强,大叶黄杨对大颗粒物(TSP)滞留能力更显著。同种植物在不同污染程度下的颗粒物滞留量不同,树种的颗粒物滞留量随污染程度增加而增加。叶表粗糙,毛状体数量多,叶片沟槽和中脉明显的树种其滞尘能力强,而叶表光滑无毛,叶片平整的树种滞尘能力较弱。叶表颗粒物主要分布在中脉或中脉周围,远离中脉区域则颗粒物滞留量较少或颗粒物分布较分散。根据不同污染程度下5种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叶表面形态结构,得出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为枇杷和石楠。
    • 赵玉翠; 赵金辉
    • 摘要: 为了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采用重量差值法、估算法、形态观察法,定量测定悬铃木、国槐、紫叶李、大叶黄杨、银杏、海棠、樱花、女贞等8种青州常见行道树植物的单位表面积滞尘能力。结果表明: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单位面积滞尘量各不相同,甚至某些树种差异较大。从总体滞尘量分析得出,海岱路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大,范公亭路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次之,云门山路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小。相同环境下不同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差异明显。
    • 罗天相; 苏潇; 彭亮; 刘斌; 王勇
    • 摘要: 本文以宜春学院常见的香樟(Cc)、红花檵木(Lc)、红叶石楠(Ps)、金边黄杨(Ej)、杜英(Es)、木樨(Of)、广玉兰(Mg)、海桐(Pt)、小叶女贞(Lq)、山茶(Cj)为研究对象,对这10种常绿植物叶片进行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测定,并进行综合指标评价。结果表明,园林植物滞尘能力的指标可分为3个层次,其中红叶石楠滞尘能力最强,香樟和杜英滞尘能力最弱,在粉尘同一来源的情况下,不同园林树种的滞尘能力有显著差异;10种园林植物综合滞尘能力按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Ps、Lc、Lq、Mg、Pt、Ej、Of、Cj、Es、Cc;通过叶面微结构观察,叶面气孔开度、叶面绒毛及叶面粗糙度等叶面特征是影响滞尘效果的重要因素。
    • 钟玉婷; 张瑛; 赵冰
    • 摘要: 【目的】筛选滞尘能力较强的丁香属Syringa植物,促进丁香在城市绿化中生态功能的发挥。【方法】以6种丁香属植物为研究材料,在满叶期通过3级滤膜过滤法测定植物经过不同孔径的滤膜后滞留的各直径颗粒物,并对丁香属植物叶表面微观结构进行观察,探究叶片微观结构对植物滞尘效应的影响。【结果】(1)丁香属植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沟槽的深度可能是影响植物滞尘的原因之一,在治理城市空气污染时,什锦丁香可作为优良的园林滞尘灌木树种。
    • 张明晓; 刘玥含; 孟凡涛; 纪艺; 李学云
    • 摘要: 为研究常见灌木叶片在滞尘生态效益方面的差异,以园林绿化中常见的6种灌木(含常绿和落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灌木叶片的滞尘量,探究叶片表面结构与植物滞尘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日本女贞、火棘、红叶石楠、榆叶梅、金叶女贞、贴梗海棠6种灌木树种的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1)日本女贞的单位面积滞尘量达2.95±0.47 g/m^(2)最大,贴梗海棠次之,火棘和金叶女贞滞尘量最小;(2)贴梗海棠干重滞尘量达1.39±0.35 mg/g最大,金叶女贞次之,最后为红叶石楠;(3)总滞尘量与叶片面积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干重滞尘量与叶片重量之间成负相关关系;(4)除此之外,通过对叶表面结构的观测,6种灌木具蜡质层,气孔较多、开口较大的灌木滞留颗粒物能力较强。
    • 杨克彤; 陈国鹏; 李广; 汤东; 张凯
    • 摘要: 量化树种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吸滞能力可为筛选具有优良适应性的城市绿化树种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6月应用洗脱质量法对兰州市30种常见阔叶树种叶片吸滞不同粒径颗粒物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30种树种在15 d内的叶片吸滞量为(11026.67±1533.90)~ (35121.68±5930.69)μg,平均为(19723.44±1164.07)μg,树种间的吸滞能力差异显著,单叶最大与最小吸滞量之差达980倍;单位面积叶片吸滞量为(209.44±56.24)~(9828±2314.86) μg· cm-2,平均为(1618.97±359.93)μg·cm-2;不同树种对大气颗粒物表现出吸滞特异性,玉兰(Yulania denudate)、杜仲(Eucommia ulmoides)对粗颗粒物吸滞能力较强,火炬树(Rhus typhina)、小叶黄杨(Buxus sinica var.parvifolia)和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var.atropurpurea)对细颗粒物吸滞能力较强;指数衰减函数模型显示,随着叶片面积增大,单位面积吸滞粗、细颗粒物及总颗粒物能力呈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根据各树种吸滞颗粒物能力及其与叶片面积的关系,可以对绿化树种进行合理配置,为城市绿化树种的科学选择提供参考.
    • 宁婷婷; 纪紫嫣; 马雪媛; 王首刚; 赵红霞
    • 摘要: 以聊城市内常见的12种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单位面积与单株滞尘能力,通过显微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研究植物滞尘能力与叶表微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滞尘量(TSP)从大到小为白皮松>紫叶李>雪松>紫叶桃>悬铃木>白蜡>榆树>国槐>油松>银杏>胡桃>七叶树.单株植物滞尘能力(TSP)大小顺序为国槐>紫叶李>胡桃>紫叶桃>悬铃木>七叶树>雪松>白蜡>白皮松>油松>榆树>银杏.植物滞尘能力与叶面结构、冠层结构及树体高度有关.雪松吸附PM10的能力最强,白皮松吸附PM2.5和PM0.1的能力最强.叶片越粗糙、绒毛和褶皱越多、气孔多且开口较大的植物滞尘能力越强;树冠覆盖面积大的植株滞尘能力较强,叶片小而疏的植株滞尘能力相对较弱,高度为2~6m的植株滞尘效果最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