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候特征

物候特征

物候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园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60100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2011年全国卫星应用技术交流会等;物候特征的相关文献由421位作者贡献,包括欧阳志云、王效科、孙伟伟等。

物候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0100 占比:99.81%

总计:60213篇

物候特征—发文趋势图

物候特征

-研究学者

  • 欧阳志云
  • 王效科
  • 孙伟伟
  • 孟祥珍
  • 杨刚
  • 辛嘉楠
  • 郑华
  • 黄可
  • 俞乐
  • 冯颖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钱丽沙; 姜浩; 陈水森; 李丹; 王重洋; 陈金月; 代雪梅
    • 摘要: 为解决岭南地区作物制图中光学影像时空覆盖缺失以及作物种植结构复杂导致不确定性高等问题,以满足对高精度作物制图日益迫切的应用需求。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Sentinel-1的双极化时间序列和作物物候信息建立时空维度典型物候特征的作物分类方法,选择广州市南沙区为试验区,通过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田块尺度下的不同作物类型的准确识别及种植面积的精细提取。结果表明:1)相比像素时序特征分类结果,经过雷达时空滤波后的田块时序特征分类方法不仅能有效抑制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斑点噪声产生,而且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提高了12.5个百分点、0.19;2)与仅基于Sentinel-1(VV+VH)时空滤波后的全年时序特征分类方法相比,在分类过程中添加物候特征变量的方法表现出更高的精度,Kappa系数可达0.91,甘蔗和香蕉播种面积提取精度分别达到82.04%和71.01%。研究结果表明中高分辨率SAR影像(10 m×10 m)时间序列结合XGBoost算法和雷达数据时空滤波策略可实现区域作物准确识别及种植面积提取,同时,可从数据源与分类方法上为岭南地区农业遥感应用提供思路,对该地区农业灾害管理和灾后救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桑国庆; 唐志光; 毛克彪; 邓刚; 王靖文; 李佳
    • 摘要: 准确获取大范围的水稻种植空间分布信息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协同Sentinel-1 SAR和Sentinel-2 MSI数据,根据水稻物候期极化(vertical transmit/horizontal receive,VH)后向散射系数、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的变化特征构建水稻提取决策树模型,开展高分辨率水稻种植范围遥感提取,并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本模型能够准确实现多云多雨地区的水稻种植范围遥感制图;基于混淆矩阵计算水稻总体分类精度为93.97%,Kappa系数为0.908,单、双季稻F1-score均超过91%,可为亚热带多云雨且稻田破碎分布区的水稻种植范围遥感提取提供参考。湖南省水稻分布受地形和气温的影响明显,主要分布在海拔200 m以下,坡度小于6°,年均气温大于17°C的区域;双季稻集中分布在岳阳、常德和益阳市,而单季稻种植分布相对零散。
    • 杨思琪; 杨川; 龚元; 章杰; 宋波; 吴志祥
    • 摘要: 橡胶林是我国热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区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碳汇功能不能忽视。本研究中将海南儋州橡胶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位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三队的50 m微气象观测系统观测的2018—2020年数据,分析橡胶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生态系统光合生产力(GPP)的物候变化特征,并结合物候模型分析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橡胶林生态系统扮演着碳汇的角色且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呈现“U”型,NEE白天为负值,夜间为正值,11:00—13:00达到峰值;(2)以年度为单位时,会发现明显的趋同物候变化。在橡胶的生长季(3—11月)时,Re及GPP明显大于非生长季,NEE(负值)小于非生长季,均呈现单峰,在8—9月的橡胶生长旺盛期均达到峰值;(3)橡胶林生态系统物候特征显示,在第Ⅱ期生产力上升,在第Ⅲ期达到顶峰,第Ⅳ期开始下降,第Ⅴ至翌年Ⅰ期落叶盛期生产力持续降低;(4)橡胶林生态系统生长季较长,NEE与Re均在生长季达到最大值,雨热同期导致橡胶树在第一、二蓬叶抽发时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增加迅速;(5)不同物候时期NEE与环境因子关系不同,海南儋州橡胶林的环境因子影响物候,物候影响NEE的变化。研究物候与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关系,同时结合环境因子综合讨论,可为后续橡胶林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橡胶林生态系统评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
    • 张鑫; 牟献友; 翟涌光; 张宝森; 冀鸿兰
    • 摘要: 利用遥感技术识别河冰物候信息,能有效地评估河冰生长趋势,提高冰情信息化管理水平。以黄河内蒙古段为例,基于Sentinel^(-1)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综合曲线斜率法与动态阈值法提取了近5年(2015—2020年)黄河内蒙古段海勃湾库尾、三盛公闸下河段、三湖河口河段、头道拐河段以及万家寨库尾5个子段河冰物候(初冰日、完全冻结日、开始消融日、完全消融日)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个子河段初冰日和完全消融日的最优提取阈值分别为0.1、0.2、0.1、0.05以及0.05倍的Logistic曲线上下限差,识别偏差在3日以内;完全冻结日和开始消融日出现在Logistic曲线斜率最大(最小)值处,识别偏差在5日以内;5段近5年初冰日呈偏晚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1.4 d·a^(-1)、1.0 d·a^(-1)、0.8 d·a^(-1)、0.2 d·a^(-1)及0.4 d·a^(-1);海勃湾库尾和头道拐河段从初冰日至完全冻结日的横向冻结速率正以0.2 d·a^(-1)和1.4 d·a^(-1)逐年增加,而巴彦高勒河段和万家寨库尾区以1.4 d·a^(-1)和1.0 d·a^(-1)逐年减少,三盛公闸下河段基本保持不变。研究成果可为冰凌洪水预测及河岸堤防修建提供科学依据。
    • 罗贞宝; 陆妍如; 高知灵; 阳国发; 贺琰; 毛辉辉
    • 摘要: 为解决我国南方山区自然烟田地块较小、空间分布破碎且与其他农作物混杂,遥感调查精度低、受多云雨天影响大的难题,利用我国高分遥感卫星,开展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与面向对象分类相结合的烟草种植区提取方法,以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乡为试验区,构建面向对象分类过程,并同基于像元的最大似然(ML)、神经网络(NN)和支持向量机(SVM)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方法精度最优,其次为ML、SVM以及NN,Kappa系数分别为0.948、0.936、0.930和0.905;此外,面向对象方法提取的烟田地块形状相对完整,有效避免了“椒盐现象”,视觉效果明显优于基于像元方式。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结合高分遥感星座可以准确地提取我国南方烟草种植区分布信息,从而有助于烟草的宏观管理、调控与决策。
    • 张波; 戴国礼; 秦垦; 黄婷; 何昕孺; 赵启凤
    • 摘要: [目的]直观了解枸杞种质物候期特征,为枸杞资源的鉴定评价及物候性状特异性种质资源的挖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2份枸杞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观测其周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13个物候期.[结果]1)枸杞年生长期包括萌芽、展叶(抽梢)、现蕾、开花、结果等物候期.4月上旬开始萌芽,4月中下旬现蕾、抽梢,5月上旬进入春梢现蕾期,7月下旬秋季萌芽,8月上旬现蕾、9月下旬进入盛果期.2)不同种质的物候期有差异.宁杞1号、大麻叶的萌芽均较晚,而2014-04-04-13的萌芽最早,2016-23-13-05的春梢现蕾晚,精杞5号2年生枝盛花期的出现极晚.3)13个物候期的变异系数为 0~15.30%;其中展叶期的变异系数最大,秋季盛花期的变异系数最小.4)春季2年生枝营养生长物候期与春梢生殖生长物候期呈正相关.5)以5 d为级差,按照出现时间的早晚,将42份枸杞种质资源的各物候期划分为2~4个时序类群.6)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种质划分为晚春梢盛果期型、早春梢盛果期型、晚展叶晚春梢盛果期型、早展叶晚春梢盛果期型.[结论]1)枸杞存在2次集中萌芽时期,3次开花结果时期;2)枸杞物候期差异主要来源于其营养生长的差异;3)时序类群的划分结果表明,春季萌芽期、秋梢盛花期、2年生枝盛果期都不能作为枸杞种质资源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准,而将春季展叶期、春梢盛花期、春梢盛果期、秋季萌芽期、秋梢现蕾期分为早、晚2个类群,春季现蕾期、春季抽梢期、春梢现蕾期、秋梢盛果期分为早、中、晚3个类群,2年生枝盛花期分为早、中、晚、极晚4个类群;4)42份枸杞种质资源中,14份为晚春梢盛果期型,25份为早春梢盛果期型,2份为晚展叶晚春梢盛果期型,1份为早展叶晚春梢盛果期型.
    • 蔡亚有; 吴刘萍
    • 摘要: 观赏植物的精准应用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对湛江地区14个观赏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品种进行夏季田间引种试验,观测、记录和分析其8个物候特征和14个表型性状,结果表明各观赏向日葵品种间物候特征具有差异性,表型变异较为丰富,14个品种聚类为四大类群.进一步探讨了观赏向日葵应用的品种选择、种植调节及配植方式,为观赏向日葵多重配植方式、应用分类和节庆精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杨颖频; 刘巍; 吴志峰; 骆剑承; 黄启厅; 张冬韵; 吴田军; 孙营伟; 曹峥; 董文
    • 摘要: 地块尺度作物分布信息清晰直观地反映了农田位置、空间形态等空间细节和种植类型信息,对精准农业管理、种植补贴发放和农业资源调查等具有重要价值.虽然遥感时空协同思路为地块尺度作物分布提取提供了解决方案,但在农田地块提取和时序特征构建方面尚存在不足.该研究基于遥感时空协同的思路,以Google Earth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为底图,利用擅于学习影像视觉特征的D-LinkNet深度学习模型,快速、精准提取农田地块形态;以地块为观测单元,利用Landsat8和Sentinel-2多源遥感的"碎片化"无云数据构建地块时序数据集,基于加权Double-Logistic函数重建地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序曲线;提取地块物候特征和多时相光谱特征,经过特征优选和随机森林分类模型构建,开展地块尺度作物分布制图.以广西扶绥县为研究区开展试验,共提取地块43.7万个,边界准确率为84.54%,相较于常规基于多尺度分割的地块提取,基于D-LinkNet的地块提取方法直接排除了非农田地物的干扰,地块形态与现实情况符合度更高;地块NDVI时间序列重建结果能够较好地捕捉作物开始生长、旺盛期、成熟收获期的动态变化趋势;分类特征重要性评价结果显示,红边特征、与时间相关的物候特征在分类中发挥重要作用,当联合物候特征和光谱特征时分类效果最佳;根据特征重要性分析不同特征数量情况下的分类精度,当特征数量大于40维时,作物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保持稳定,总体分类精度维持在88%左右;对扶绥县地块尺度作物分布进行制图,提取甘蔗地块277421个、水稻地块33747个、香蕉地块4973个、柑橘地块102055个,分别占农田地块总数的63.48%、7.72%、1.14%、23.35%,种植面积占比分别为69.78%、7.12%、1.71%、18.06%.该研究在理论上构建了遥感时空协同的地块尺度作物分类模型,为大范围、地块尺度作物分布遥感提取提供了实用化方案.
    • 刘道芳; 许志辉; 卢欣
    • 摘要: 及时、准确地监测水稻种植面积,对于粮食安全十分重要.本文在分析灵武市域水稻及同期作物物候特点及影像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国产数据及物候特征的水稻面积精细遥感监测方法,并在2018—2019年灵武市水稻面积精细遥感监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基于国产数据及物候特征的灌区水稻面积精细遥感监测方法,既能反映水稻的时序变化信息,提高判读精度,也能将监测对象精确到地块,提高解译精度.
    • 陈长青; 李伟玮; 朱相成; 刘菁; 李刚华; 许轲; 江瑜; 丁艳锋
    • 摘要: 气候变暖日益加剧,近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上升近1.0°C.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但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还不清楚.为此,我们利用34个气象站点和45个物候站点多年历史数据分析了江淮稻–麦两熟区气温升高特征和作物物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增温幅度区域上南高北低,熟季间麦季高稻季低,月份间3月份最高.水稻季,江南地区播种期推迟3.4 d 10a–1、淮南抽穗期提早2 d 10a–1、淮北收获期推迟6.2 d 10a–1.小麦季,江南播种期推迟6.4 d 10a–1、全区域抽穗期和收获期有提早的趋势.稻–麦茬口期淮北缩短4.6 d 10a–1、江南延长6.9 d 10a–1.水稻、小麦各生育阶段平均温度没有显著变化、花后有效积温大多呈增加趋势.水稻季积温生产效率变化不大,小麦季积温生产效率提高了0.008~0.346 kg hm–2°C–110a–1.气温升高降低了江南和淮南地区小麦产量和淮南地区水稻产量,但增加了淮北地区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正逐步适应了气候变暖,通过合理改变播期可以减缓气候变暖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可为气候变化适应性栽培和耕作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