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儿童
城市儿童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77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儿科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9432篇;相关期刊296种,包括父母必读、少年儿童研究、围棋天地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福州市科协2013年学术年会、第七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等;城市儿童的相关文献由479位作者贡献,包括翁以源、尹小俭、卜卫等。
城市儿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9432篇
占比:99.66%
总计:109809篇
城市儿童
-研究学者
- 翁以源
- 尹小俭
- 卜卫
- 王海涛
- 赵继元
- 严建伟
- 刘东芳
- 刘玺诚
- 吴春玲
- 吴梓梁
- 周琳业
- 孔智瑶
- 孙云晓
- 安琳
- 宋沈超
- 宋留平
- 张华
- 张永宏
- 张谊
- 徐正焕
- 李丹
- 李亚男
- 李泓冰
- 王廷兆
- 王建国
- 王惠珊
- 王红
- 王西敏
- 范璐茜
- 萧生
- 蒋竞雄
- 蒋蔚海
- 许一凡
- 贾立强
- 赖永洪
- 赵方贵
- 郑流波
- 郭强
- 鉴国
- 陈蕊
- 陶行
- 马渝燕
- 高崇武
- 鲍小东
- 黄小娜
- 黄彬
- 黄文勇
- Bailit H.
- Christakis G.
- Cloutier M.M.
-
-
应梦珍;
杜虹锦;
黄宝珍;
杨琪
-
-
摘要:
目的分析并比较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性教育和性侵害认知现状的差异。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2020年11月至12月温州市某两所小学四、五、六年级的833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结果①相比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在性生理知识的掌握上更差;②相比城市儿童,流动儿童更不愿与异性交往;③城市与流动儿童在掌握性侵害防范知识上略有不同。结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性教育及性侵害认知有差异,流动儿童的性教育存在偏差,应该得到进一步关注。
-
-
翟俊卿;
朱艳;
姜奕文;
王西敏
-
-
摘要:
儿童的自然观对其成年后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现象图析学的方法,对上海主城区201名大班幼儿的绘画作品和访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城市学前儿童心目中的自然是动植物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外部世界;自然是城市学前儿童自由玩耍的地方、户外休闲与运动的场所,以及感知世界和探索发现的媒介;城市学前儿童初步形成了朴素的自然知识观,但其自然伦理观、自然审美观和自然保护观还有待发展。为推进儿童早期自然教育,家庭与幼儿园应在突出儿童自身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让自然教育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和幼儿园日常教育内容,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快构建儿童友好的生态社区,丰富儿童对自然的感受与体验。
-
-
赵继元
-
-
摘要:
儿童户外景观的营造是改善儿童学习环境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优质的外部空间也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本文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需要出发,探讨了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外部活动,促进儿童的生理和认知发展,发挥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共鸣感.同时,户外也有其独特的功能,户外游戏空间往往被用作儿童进行大型体育游戏的场所,可以自由独立的嬉戏,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放松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种户外运动应该很受欢迎.
-
-
赵继元
-
-
摘要:
儿童户外景观的营造是改善儿童学习环境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优质的外部空间也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本文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需要出发,探讨了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外部活动,促进儿童的生理和认知发展,发挥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共鸣感.同时,户外也有其独特的功能,户外游戏空间往往被用作儿童进行大型体育游戏的场所,可以自由独立的嬉戏,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放松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种户外运动应该很受欢迎.
-
-
蔡晓冰
-
-
摘要:
户外活动对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属性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儿童成年后的身心健康也有着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发展,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逐渐减少,严重影响了城市儿童的健康成长.研究表明,城市户外活动空间的缺失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在遵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上,选取公共空间进行改造设计,提高城市儿童对户外活动空间的参与度,将儿童融入社会活动空间环境中,改变儿童固定化的活动模式,是文章探讨的内容.
-
-
胡永红;
王西敏
-
-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儿童"自然缺失症"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更是引发了自然教育的热潮.顺应这一需求,上海辰山植物园以3~12岁年龄段的儿童为重点人群,打造以植物的感知、体验和探究为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动,并和科学学习、保护教育和户外探险等多学科融合,提高儿童对植物的认知,培养儿童对自然的情感,开创了富有植物园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
-
-
赵继元
-
-
摘要:
儿童户外景观的营造是改善儿童学习环境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优质的外部空间也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本文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需要出发,探讨了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外部活动,促进儿童的生理和认知发展,发挥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共鸣感。同时,户外也有其独特的功能,户外游戏空间往往被用作儿童进行大型体育游戏的场所,可以自由独立的嬉戏,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放松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种户外运动应该很受欢迎。
-
-
-
顾天安;
周镇忠;
李慧杰
-
-
摘要: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儿童更容易陷入困境.本文运用脆弱性理论并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实践,对城市儿童的脆弱性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表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生活在城市的儿童普遍面临预防、救治、照护等多重困境,对此,各级政府的迅速反应、跨部门合作以及多元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以下政策建议:改变目前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应对”型模式,我国重大疫情防控的儿童视角亟须建立;将“儿童优先”融入社会政策,充分考虑不同儿童群体的特殊需求与资源可及性;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教条与偏差,建立增进儿童福祉的长期支持体系;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解决政策方案设计问题,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构建一道可靠的安全保障网.
-
-
王薪舒
-
-
摘要:
学校适应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已有的研究表明,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学校适应的影响存在异同,本文旨在根据这些异同提出针对性意见,帮助城乡父母改善教养方式,提高儿童的学校适应。
-
-
-
林书芳
- 《福州市科协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文章介绍了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分析了儿童家庭教育作用与目标,根据我省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发挥网络的作用,加强家庭教育宣传的建议。应当立足当前,切实做好家庭教育的改革,让家庭教育这个教育细胞充分有效地发挥它的效能,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能力,具有个性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
-
-
- 《第七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城市住区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传统的街巷活动空间逐渐消失,同时由于商品住宅的性质,邻里之间缺乏必要的熟悉与信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造成了城市住区居民活动、交往骤减,住区缺乏活力的现象.与居住环境发生最大联系的人群是较少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老人和孩子,但在实际住区规划和设计中,较少真正考虑到他们的居住需求.由于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邻里之间儿童的交往就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近年来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也随之产生了若干问题,如自闭、忧郁等,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重视社区对儿童健康发展的影响.因此了解儿童对自己居住环境的需求和利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城市住区中儿童的居住需求,着重研究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生活形态,从人体学数据、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几方面进行切入,了解儿童对住区环境的认知、需求特点和对住区的归属感要求,以及儿童之间、儿童与不同年龄阶段人们交往的特点等;本文针对现阶段住区环境的构成要素中,与儿童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如何在住区中为儿童创造适宜的生活、学习空间,如何利用住区环境的设计促进儿童之间的交往.最后,文章对城市儿童的住区居住需求做出归纳,以寻求相应的对策和合理的解决手段,试图提出物质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住区营造策略和措施.
-
-
武丽杰;
刘爱书;
陈淑芬;
夏薇;
孙彩虹;
陈力
-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
| 200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城乡学龄儿童个性特征及其差异.方法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对哈尔滨市城乡6~14岁的学龄儿童共1961名进行个性测试与评价.结果城乡学龄儿童个性类型特征分布有显著差异,城市儿童外向和倾向外向类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儿童,而农村儿童内向和倾向内向类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儿童.结论城乡学龄儿童个性特征明显不同,城市儿童个性特征多倾向外向,而农村儿童多倾向内向.